《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简介
《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这本书是由宫书尧创作的,《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共有33章节
1
推荐序一 走出自己的道路
殷乃平(台湾政治大学金融学系教授) 《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一书为作者叙述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下文简称为“MIT”)求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文中凸显出MIT独特的校园...
2
推荐序二 令人动容的求学与创业故事
郑涵睿(绿藤生机共同创办人,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MBA) 第一次见到宫书尧(下文称为“Kevin”),是在麻省理工的Development Ventures课堂...
3
推荐序三 相信自己是可行的
蔡鎤铭(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我第一次见到书尧,是在我之前上班的银行办公室里。他暑假回家小住,听他侃侃而谈的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点点滴滴。再次听到有关他的...
4
推荐序四 看见MIT的精髓
刘嚞睿(台湾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一所享誉世界的...
5
推荐序五 坚持理想的标杆
戴宏全(宏全国际集团董事长) 这又是一位在异乡发光发热的台湾之子的求学奋斗成功的例子。 我与宫书尧的父亲认识多年,偶尔在聚会中,会与他聊及书尧在加拿大及美国求学...
6
目录
...
7
前言 MIT百年经典名言——从消防栓中饮水
MIT有个传说,大约在三十年前,一群学生在期末考试期间做了恶作剧,把考场外面的饮水器连接到一个消防栓上。这个恶作剧的灵感来自更古老的MIT经典名言:“在MIT受...
8
PART 1 基础及探索
...
9
第一章 没错!我属于MIT
MIT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有一点丑!大部分的旅行团是搭豪华巴士在MIT正门口下车,让游客拍照,他们的第一眼是MIT宏伟壮观的前门。但我不是。 我是个穷光蛋博士研...
10
第二章 和实验室谈恋爱
“找实验室以及指导教授的过程,就像是和不同的实验室谈恋爱,你必须有一点技巧。”学长这样告诉我们,“你不一定第一次就谈成,因此得有一些候补名单。有时候,你喜欢的实...
11
第三章 乌干达,我来了!
“你绝对会后悔的!”前来送行的爸爸如此对我说。我背着沉重的背包,一手拉着鼓鼓的行李箱,独自一人从桃园机场前往香港、迪拜及埃塞俄比亚转机,前往非洲的乌干达。这是我...
12
第四章 D-Lab三部曲:发展、设计、创业
如果说MIT在我研究领域内有一位我崇拜的偶像,那就是彼得,但在我研究领域之外的则是艾米·史密斯(Amy Smith)了。艾米是机械工程系的资深讲师,年轻时曾经在...
13
第五章 和救护车队学领导
很少人知道MIT有自己的救护车。我去学生中心吃饭时,偶尔会看到它停在路边。白色车身擦得雪亮,中间一条粗线漆的是MIT的枢机红,上下两条细线则漆上MIT的钢铁灰。...
14
第六章 简单设计不简单
要说MIT救护车队的独一无二之处,就是这辆救护车是由学生亲自设计打造,有许多专门订制的功能。 救护员站起来常常撞到头?没问题,我们在顶部的橱柜角落多加了一层软垫...
15
第七章 商业顾问初体验
在MIT媒体实验室附近一条岔路,左边是通往理工系,右边则是往斯隆(Sloan)商学院。为了怕人不认路,有学生好心地做了一个路标。 没错,左边是往“微积分”,右边...
16
PART 2 危机及转型
...
17
第八章 博士生“中年危机”
“我有件重要的事想向大家宣布。”二年级时,我的老板在实验室的聚会上忽然说。 我们从来没听过教授用这种口气和我们说话,因此每个人都竖起耳朵听。 “我已经决定接受荷...
18
第九章 木炭情缘
2011年3月,我和斯隆的顾问团从肯尼亚诊所回来之后,脑子里始终萦绕着在贫民窟路上所看到的景象:到处都在兜售堆积如山的木炭。我想对这些木炭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继...
19
第十章 挑战创业
2012年2月回到MIT之后,我开始思考未来的计划。 首先,我想在暑假时再回去肯尼亚推广我们的制炭计划。同时,我也一心想赢得MIT全球挑战的奖金,用这笔奖金资助...
20
第十一章 脱胎换骨
2012年3月,我的Takachar制炭方案有了队名、团队和资金,看来有了一些气势。我在其他同事的影响下,也开始动念准备创业。 我在思考这一切的同时,目光渐渐看...
21
第十二章 豁然开朗
日期:2012年4月11日21点19分 主题:实验室外的专业活动 亲爱的大家: 我想提醒大家,你们是实验室的全职员工。因此在全职以外,不允许还从事任何其他专业活...
22
第十三章 创业维艰
和史洛康教授跑步面谈几天之后,我把我的创业简短文件交给他。但是即使拿到了资金补助,那笔钱也是作为我博士论文的研究经费,不能拿来设立公司。因此,我在等待研究资金最...
23
第十四章 九输一赢的坚持
在我组队准备赴肯尼亚的同时,我也和史洛康教授一起为我的博士研究寻找资金。在和他慢跑后一个星期,我再次和他碰面。 “我现在和一位生物系教授合作,他正与马来西亚棕榈...
24
PART 3 创业及论文
...
25
第十五章 肯尼亚总裁拍板定案
虽然得到塔塔的资金是一大进展,但是在2013年,我仍时不时地会在创业和博士研究之间摇摆。我的塔塔研究员合约规定,我必须在印度进行市场调查,但我目前在肯尼亚和一群...
26
第十六章 砍掉,重练基本科学定律
从肯尼亚回到波士顿后,我只短暂休息了一个星期,便飞去加拿大温哥华和女友相聚了两天,紧接着,又搭上长途飞机,从苏黎世转机到我生平第一次造访的南亚国度——印度。 塔...
27
第十七章 放手转型
我在2013年7月离开肯尼亚之后,就把肯尼亚的制炭公司交给萨穆埃尔。我每个月凭收据汇钱给他,支付他的薪水及公司的运营费用。 同时,萨穆埃尔在姆韦进行的米糠炭化虽...
28
第十八章 破解“鲁蛇”心态
在我钻研炭化模型几个月后,古奈教授开始问我要怎么设计我的炭化反应炉。 我从与肯尼亚制炭公司合作的经验中,心中已对这个反应炉样貌有了粗略的设想,但还没有一个确切的...
29
第十九章 火烧机器
建造反应炉的制造商位于波士顿北方两小时车程的新罕布什尔州。由于反应炉太大了,MIT的实验室容纳不下,因此我们同意会在制造商那里测试完毕。2015年9月前测试完毕...
30
第二十章 登高必自卑
2016年1月,在我的反应炉设计重获生机后,我便马不停蹄地飞往印度。 多年下来,我体悟到一个事实:因为我的反应炉设计对象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乡间百姓,每当我在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