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的佳肴———音乐之形成
不可关闭的耳朵——胎教音乐——音乐的巫性——人声是最美的乐器——音乐的要素——美妙的和声——交响乐团的编制——首席——各种各样的乐器
蓝色的傍晚,昏黑一片。
我们得赶快奔赴歌剧院!
在那里,迷人的罗西尼——
这位欧洲的宠儿,真可以与俄耳甫斯媲美。
他的音乐倾泻而出,
如溪流涓涓,似巨浪滔天。
就像年轻情侣醉人的亲吻,
燃烧着温柔的爱的火焰。
……
这是普希金著名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九章“奥涅金的旅行”中的一段诗。有趣的是,这部诗作后来被他的老乡、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编成了三幕歌剧,剧名就叫做《叶甫盖尼·奥涅金》。正如普希金所说的,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总是那么地令人陶醉,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听为快。
要知道,人类不仅仅是嘴巴才贪馋美味,眼睛和耳朵也同样渴望大快朵颐——美术与音乐作品便是专饲眼睛和耳朵的珍馐佳肴。
在人类的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这四大器官中,耳朵的本领最为独特。试想,当我们不愿意看见某个东西时,可以将眼睛闭上;如果紧抿双唇、牙关紧咬,谁也无法强迫你进食;还有,哪怕没有经过专业的“深呼吸”训练,“鼻子”也可以暂时“关闭”一小会儿,以逃避它不喜欢的气味。但是,惟有耳朵,如果不借助外力,我们永远也无法自主地开启或关闭它。所以,在原始的环境里,很多野生动物习惯将耳朵贴着地面睡觉,用耳朵来站岗放哨。人类侧着身子睡眠,就是下意识地将耳朵贴着被褥或枕头——在床还没有发明之前,被褥和枕头其实就是“地面”。
耳朵的这种“不可关闭性”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譬如,大家都知道,课堂上的“听讲”总比在家里“自学”的效率要高许多;优美的音乐旋律总是会振奋人心、扣人心弦,此所谓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这说明,无论主动或被动、愿意或拒绝,我们的耳朵总是老老实实地接纳着客观存在的“声音”。
在人类还是胚胎状的时候,这个世界也许并不能称作五光十色和多姿多彩。母体子宫虽然温暖舒适,但却是一个黑咕隆咚、无光无色甚至是无味的世界。小宝宝在母体里由脐带输送营养,无需劳驾嘴巴或鼻子,因此“嗅觉”和“味觉”无从谈起,但“听觉”却高度发达。孕妈妈第一次与小宝宝的“对话”就是靠“肚皮操”来实现的:她轻轻地拍一下肚皮,这时,小家伙就会调皮地在妈妈的肚子里伸一下胳膊或是踢一下脚。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说明小家伙“听”到了肚皮外面的声音。循着这个思路,人们发明了最早的教育方法——胎教。于是,莫扎特①的钢琴奏鸣曲及弦乐室内乐、舒伯特的《小夜曲》、贝多芬的《小步舞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等许多优美舒缓的古典音乐,便成为了小宝宝们的挚爱。
耳朵的奇特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科学家在调查那些“起死回生”之人的感受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死亡”的一瞬间,自己先是通过了一条“黑隧道”,然后“飘浮”在半空中,“听”见下面嘈杂的哭喊声。也就是说,一个人“死亡”之后,他的耳朵还能够在某一段时间里继续维持着“听”的能力。所以,先秦大思想家庄子,其妻死了,竟“鼓盆而歌”(《庄子·至乐》);还有一个叫子户桑的人死了,他的朋友孟子反和子琴张竟然“临尸而歌”(《庄子·大宗师》)。这里的“歌”是大声“唱”的意思,有“乐”的成分,非“哭”也!由此观之,人类对逝者的“祭祀”是有双重意义的,既是生者内心悲楚哀伤的倾泻,也是对亡者尚能感知的“听觉”的告慰——这也是对困惑理论界多年的所谓“音乐的巫性”的旁解(音乐能惊天地、泣鬼神)。由此一来,那些能够打动人类灵魂的音乐作品,理所当然地就有了存活的理由。这些作品中,包括著名的莫扎特的《安魂曲》、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和多首“众赞歌前奏曲”、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即《第七交响曲》之第二乐章)等。
古埃及壁画,人类文明发端于祭祀和巫术崇拜
艺术家们从骨子里讲,大都具有“反科学”的一面。好的艺术品总是浑然天成,有如神来之笔。因而,越是妙不可言的作品,就越是难以从“理性”的角度予以推敲和证明。反过来说,正是因为“艺术”能够渗透到“科学”或“理性”无法到达的层面,它才显得如此之魅力无穷、直指人的心灵!
毫无疑问,最早出现的“音乐”是人类的嗓音,而最美妙动听的“乐器”也非嗓音莫属。这当然是基于人类自身的角度,因为自然界中其他的动物也许并不同意这个看法。
介绍
人声(Voice)学院派对人类如何“发声”的解释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从肺部压上来的气波,用横膈膜、腹肌、肋骨、喉舌等力量,通过喉咙变为声波,再与口鼻喉肺等处相接触,便发出高低强弱变化的声音。”毫无疑问,很多人都不是按照这个“科学方法”来“发音”的——至少婴儿不是。
教堂合唱,声乐垄断了早期音乐
人声有男女之分,又有音色及音域的差异。以“音域”来分,女之最高者为女高音,次为女中音,最低者为女低音;男声由高往低者依次为男高音、男中音及男低音。
以“音色”来划分,柔和之女高音为“抒情女高音”;音色厚实之女高音为“戏剧女高音”;音色华丽之女高音为“花腔女高音”。音色柔和之男高音为“抒情男高音”、音色厚实之男高音为“戏剧男高音”。
嗓音虽美,但它却受到“音域”与“音色”的限制。很显然,一个人只能在某一个范围内歌唱,超过这个范围就无能为力了。也就是说,这人不可能既是“抒情女高音”同时又是“戏剧男低音”。另外,最令人遗憾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同时发出两个以上的“双音”——和声。要知道,“和声”是音乐成为艺术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介绍
不是任何声音都能称之为“音乐”。组成音乐的要素有很多种,一般认为,音符、旋律、节奏、音色、和声以及曲式这几大要素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独自唱歌,总是显得单调乏味,有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凄美。这时,如果加进了钢琴,我们顿时会觉得声音变得丰满了许多。当然,这个钢琴伴奏是经过了专业训练的,他的琴声总是很恰当、很悦耳(专业术语为“协和”),这也说明他充分地利用了和声的技巧。
介绍
“和声”(Harmony)与“和弦”(Choral)我们总是很难区分和声与和弦的概念。其实,对于非专业人士,这两点几乎没什么区别:它们都是“几个音同时发声”。
几个音的同时出现就是“和声”。但顽固不化的老学究们总是坚持“三个以上的音”的同时出现才是“和弦”。我们可以买到《和声学》的书,但却没有“和弦学”这种说法,因为,和弦的运用是“和声学”的基础。
莫扎特在沙龙里为朋友们演奏
荷兰画家莫勒奈尔笔下的家庭音乐聚会
演奏家们也许更在乎“和弦”,也就是音的准确度,而作曲家或指挥家则更关注“和声”,也就是总体声响的效果。
作曲大师不一定会迂腐地恪守所谓“和声学”的窠臼,在他们看来,“音乐性”才是第一位的。法国“印象派”的旗手德彪西,在巴黎音乐学院时就是以“和声的无法无天”而闻名。近现代音乐在和声运用方面更是遭到颠覆性的突破,许多音乐作品已经没有了传统的和声理论概念了。
虽然人类的嗓音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但由于它在音色与音域方面的局限,无法满足人们艺术上更高的要求,因此,人们发明了“乐器”来弥补其不足。
介绍
乐器分为“六大类”,即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键盘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这是根据交响乐团的编制来划分的,也是目前较为通行的分类法。不过,“乐器学”的分类更有趣也更科学,即将乐器分为气鸣乐器、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机械乐器与电声乐器。
无论哪种分类法,“嗓音”都不属于“乐器”范畴,因为那是另一门学科。
在交响乐团里,每件乐器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一般来说,摆在最前面几排的就是“弦乐器”,由“五大声部”组成,即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贝司)。人们习惯认为,以演技来论,技艺最棒者恭坐第一小提琴,技不如人者忝坐第二小提琴,最不济者,就只好改操中提琴了。这实在是外行的误人之论!要知道,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虽然不像第一小提琴那样擅长演奏旋律性的主题,但他们是在中声部区域调节高、低声部的关系,是用和声及调性的概念来支撑整个旋律的进行,如同足球比赛中的“中场队员”,其意义非同小可!如果说第一小提琴是技巧高超的“演奏家”的话,那么,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就是学识丰富的“音乐家”,而大提琴和贝司低音大提琴则有点像是一本正经的“指挥家”。
室内乐重奏是一种很高雅的演奏形式
介绍
弦乐器的拉弦材料。有趣的是,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人都选用“马尾”来“拉琴”,即便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马尾也是不可替代的最佳材料。每一根马尾都长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倒刺,用它来拉弦能发出极其悦耳的声音。
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哪怕是没有管乐或打击乐的参与,仅靠“弦乐组”的力量也足以将整个音乐演奏支撑起来。这种纯粹由弦乐器来演奏的“交响乐”,专业术语称为“弦乐室内乐”。我们很少看到交响乐团里没有弦乐组的情形,除非是专门为管乐或打击乐而写的乐曲。交响乐团全体演奏家的代表——乐队首席,一般由第一小提琴的“声部长”来担任。“首席”是最靠近指挥的人,是仅次于指挥的场上灵魂人物。指挥不在场时,他有权统领整个乐队,万一指挥老爷在台上因兴奋过度而昏倒,他要冲上来担当“临时指挥”。这种事情并不少见,只不过每次都是“副指挥”比“首席”更抢先一步奔上了指挥台。对于从未抛头露面、总在台下跑龙套的“副指挥”来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排在弦乐器后面的就是“吹奏乐器”。顾名思义,用金属做的吹奏乐器叫做“铜管乐器”,如小号、圆号、长号(拉管)、大号(低音管)等;用木头做的吹奏乐器是为“木管乐器”,如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巴松)等。也有“特殊”情形,譬如长笛,用金属制但却划分在“木管”类,因为最早期的长笛的确是用木头做的。长笛的音色悠远恬静,常被用来演奏描写田园景色的乐段,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开头部分。
不要以为凡是靠“吹气”发出声音的乐器就是吹管乐。“吹管乐”必须是用演奏者自己的“气”来吹奏的——没错,我们没有玩弄文字游戏,如果这个“气”不是来自演奏者自身,就算不得吹管乐。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管风琴”。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复杂而庞大的乐器,欧洲各大教堂里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它是靠风箱吹动簧片发出声音,再经过长长的“管道”使声音扩大延续的。早期管风琴的风箱由专人来拉动,后来慢慢改由演奏者用脚踩动风箱的踏板获取足够的风力。电力发明后,人们又用电机来为风箱鼓风。无论怎样,管风琴的“风”不是来自人的“吹气”,所以它不是“管乐器”,而是地地道道的“键盘乐器”。
慕尼黑“圣母堂”的管风琴,科学家用它的喉舌歌颂上帝
不妨这样认为:凡是带有像牙齿一样整齐排列的键盘的乐器,无论它的发音原理和构造方式如何,盖可称之为“键盘乐器”。
介绍
管风琴(Organ)大约在公元前300年(相当于我国的秦、汉时期),希腊人克忒西比乌斯就已经发明了早期的管风琴,只不过那时的管风琴是靠水力来拉动风箱发音的,演奏起来十分麻烦。
管风琴是在普通“簧片风琴”的基础上,加上了大小及长短不一的“笛管”。这些笛管起到了加大共鸣、增强音量的作用。有的管风琴的笛管竟多达一万多根,如澳洲悉尼市政府大厦的管风琴,其音量足以控制一座大型的教堂,因而成为名符其实的“乐器之王”。
且不说挂在墙壁上的粗细长短不一的“笛管”,即便是管风琴本身,也堪称是一架庞大而复杂的“机器”。仅风箱一项,就得由好几个壮小伙子齐心协力推拉——后来机械及电力的介入使风箱得到了极大的改良。管风琴演奏用的键盘竟可达五层之多——我们知道,现代钢琴的键盘只有一层——这还不包括用脚来踩的“脚键盘”。每一层键盘配有专门的“音栓”,这些“音栓”起着控制音色的作用。开启不同的音栓,就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因此,一架管风琴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出诸如弦乐、木管、铜管以及簧片乐器等不同的声音,甚至还可以将这些音色“合并”来演奏,其效果足以与一个小型的管弦乐队相媲美。
羽管键琴浓缩了室内乐的典雅与精致,黑色的键盘反衬出贵族小姐的纤纤素手
管风琴是宗教氛围的绝佳营造者,是西方各大教堂里必不可少的“驻堂乐器”。换言之,音乐作品中一旦加进了管风琴,便自然而然地意味着这部作品所具有的“宗教性”。管风琴亦是宗教音乐的最佳的演绎者,许多作曲家,尤其是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都为它写有大量的乐曲,这些乐曲以纯宗教题材居多。譬如巴赫,他创作的管风琴曲如果从头到尾不间断地听一遍,大概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才能够听完
在早期键盘乐器里,用禽鸟的羽毛做“拨子”来拨弦发音的“羽管键琴”系列也深受乐迷们的喜欢。羽管键琴摆脱了管风琴风箱的“累赘”,只需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应对。但由于它是靠禽鸟的羽毛来拨奏发音,不仅损耗大需要经常更换,要命的是它的音量极其柔弱,几乎没有强弱对比的变化,只可供小房间内弹奏。但正因为其力度变化幅度小,音色内敛而含蓄,反倒具有高贵的气派,因而不仅是当时贵族府邸里公主小姐们把玩的主流乐器,也是正规乐队里必不可少的“数字低音”声部——即根据“数字”标注的和声来演奏最低的声乐声部。
巴洛克以及古典时期的很多作曲家都写过羽管键琴曲子,作为一件无所不能的重要的“键盘”,无论是独奏、伴奏或是参与到乐队中担任“数字低音”声部,羽管键琴实在是不可或缺
介绍
既为贵族宫廷使用的乐器,羽管键琴理所当然地极尽奢华:名贵的木料,泥金的纹线,繁复的雕花;内框及外墙均绘有宗教或风景题材的油画,显得沉稳而又绚烂。其键盘的颜色也与现代钢琴截然相反。整副键盘以纯黑色的非洲乌木为主,据说这样更能反衬出贵族小姐纤纤手指的白皙与娇嫩。
我们熟知的另一种键盘乐器——钢琴,其实是拨弦“羽管键琴”的改良品,它是靠锤子的“敲击”来发音的,并能够“敲打”出轻重不同的力度,故曰轻重琴(Forte piano),简称钢琴(piano)。早期的“钢琴”称为“古钢琴”,乃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早期通行的主流乐器,后来有人在琴上加装了踏板和“钢板”(实为铸铁),拓宽了音域,才称为“钢琴”。
说起“锤子”发音,这其中还蕴含着一个不可思议的、神奇的迷。我们知道,演奏者内心对音乐的体会(即“乐感”)需通过手指细微的动作(即“触键”)来实现,以期发出与演奏者所期望的音色。譬如说,演奏者想表达温柔甜蜜的情感,他的“触键”就会变得温柔甜蜜,其琴声也是同样的温柔而甜蜜。这在科学上是无法解释的!因为从手指“触键”到发出声音,中间要经过由键盘、击弦机再到“锤子”等一系列极其复杂的机械运动。也就是说,最终发出声音的不是演奏者的“手指”而是“锤子”。大家知道,“锤子”是不可能如此之多愁善感的!
介绍
击弦机键盘乐器的击弦机械看似构造简单,其实十分精巧复杂。一台手感绝佳的键盘乐器主要得力于击弦机(包括键盘)的调整,要想达到“琴人合一”的状态,靠的不仅仅是技术和经验,更重要的是那有如神助的“感觉”。
另外,键盘乐器的“踏板”也是必须要讨论的话题。“踏板”看似简单,似乎只是起到增强音量以及“连音”的作用。殊不知,对于钢琴家而言,踏板简直就是钢琴的“灵魂”!许多乐曲的旋律和织体都必须依靠踏板来增减、连接和隔断,踏板甚至还可以改变乐曲的音色和风格。当一个成熟的钢琴家面对所有的演奏技术都无所畏惧时,惟独对于来自踏板的“魔法”却永远是心存敬畏。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将踏板拆卸掉,再牛的钢琴大师也只能是望琴兴叹了——尤其当他演奏的是古典乐派之后的作品。
“游吟诗人”周游列国,竖琴是他们的通行证
有个有趣的话题:为什么吉它、曼陀林琴、琵琶等靠手指弹奏的乐器属于“弹拨乐”,而大提琴、贝司等同样可以“弹拨”的乐器却属于“弦乐器”?道理其实很简单,“弹拨乐”只能用手指或物品去“拨弄”琴弦,而“弦乐器”则是以弓子“拉奏”为主兼或“拨弄”。
弹拨乐器中最高贵气派者,非“竖琴”莫属。
在古希腊神话中,河神阿克洛奥斯和缪斯女神卡利俄芭的儿子俄耳甫斯(又译“奥菲斯”)就是七弦竖琴的发明者。他擅长用竖琴来为自己伴唱。他的歌声曼妙动听,能叫树枝低头、顽石移步,可令河水断流、禽兽仰止。据说有一次他在一处荒地上弹奏七弦竖琴,随着琴声的汩汩流淌,地上竟冒出了一排排的屋舍楼宇。这些建筑物合着音乐的韵律,显得疏朗相间,参差呼应。德国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所说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大概也有这层意思吧!
竖琴的形状优雅流畅,于一个中空的木制弯型框架上张列许多弦。它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古巴比伦就已出现。早期的竖琴与兵器中的“弓箭”渊源颇深:轻轻拨弄“弓箭”上的“弦”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弓”越硬,“弦”绷得越紧,音就越高。后来几经改良,竖琴才逐渐定型成现在这种复杂的带有变音踏板的样式。
介绍
竖琴的音域很宽,可达5个八度,可与古钢琴相媲美。但它低音部分软弱无力,高音部分又坚硬干涩,惟有中音区域流畅自然、和谐匀称,尤其是用“扫弦”的手法演奏时,其声妙不可言。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老式而简单的“威尔士”竖琴一度是家庭里常见的乐器。但是,现代人如果想要把竖琴作为家庭乐器,实在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最低档的竖琴也要一两万美元,倘若用材精良,琴身雕花鎏金,那价格就高得吓人了。
相对而言,取材与制作较为容易的乐器是“打击乐器”。不妨大胆定论:凡是用于音乐的可以敲打发出声响的“东西”,都可以叫做“打击乐”。从本质上看,它可分为“有调打击乐”与“无调打击乐”两种。
所谓“有调”,即这类打击乐器能够敲打出不同的音高,发出音阶的变化。由于它有“音准”的概念,因而能够与其他乐器构成和声关系,听起来声音和谐悦耳。“有调”打击乐主要有定音鼓、钢片琴、钟琴、木琴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看似“正规”的乐器如扬琴、马林巴(类似于木琴)、编钟、罄等,也归入“有调打击乐”。
那些不能敲打出具体音高的、缺乏音阶变化的打击乐,就是“无调打击乐”。“无调”打击乐比“有调”打击乐的种类要多得多。从古到今,人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明了无数的这种玩意儿,如小鼓、大鼓、铃鼓、钹、锣、镲、响木、三角铁等。通俗音乐中必不可少的“架子鼓”,从本质上讲,大体也属于“无调打击乐”。
“无调打击乐”发出的声音并不是通常我们熟悉的“乐音”,它是“乐音”体系之外的另一种声音——“噪音”。
介绍
乐音与噪音对于音乐家而言,乐音与噪音是极其重要的问题。简单地说,具有一定“音高”的音就是“乐音”。它是有规则的周期性振动。态度严肃的音乐家总是乐此不疲地与“乐音”打交道,除非确有必要,否则轻易不会使用“噪音”。
古典作曲家在使用“无调打击乐”这类“噪音乐器”时是十分谨慎的。只有当大型乐队如管弦乐曲(交响乐)、协奏曲、歌剧及舞台音乐(芭蕾、音乐剧、电影音乐)等演奏时,才会用到“噪音乐器”。换言之,那些真正体现古典音乐“高雅”的室内乐,如奏鸣曲、重奏曲、艺术歌曲等,几乎与“噪音乐器”无缘。即便使用“噪音乐器”如鼓(非定音鼓)或锣、镲之类,其目的也只是点缀气氛、增添色彩而已。只能偶尔为之,点到即止,且音量之大小极其讲究,决不可泛滥成灾!这与通俗音乐中“架子鼓”从头到尾一刻不停地敲打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