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阡陌 青草萋萋
自序
“小钱,可以出本诗集啦!”印象中最早建议我出本诗集的是当年在同一个教研室工作的师姐赖小琼老师。当年的“小钱”从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留校工作时刚满二十,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比我家里现在那位真正的“小钱”还年轻。三十年过去了,赖教授竟还这么叫我,尽管我早就成了“老钱”,甚至已经有人开始称我为“钱老”了。
当然,我不以为意,并未上心。写诗作词只是我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一种业余爱好,自娱自乐而已,就如同我喜欢打篮球、看美式足球、编写并表演相声、欣赏国粹京剧及锡剧越剧等地方戏曲并时不时地也会喊上几嗓子一样。充实生活,陶冶情操,聊发胸臆,并能以诗会友。足矣如斯,夫复何求!更何况我知道自己的分量。诗林词海,卧虎藏龙,人才济济,高手云集,若要华山论剑,青梅煮酒,焉会有我一席之地!
后来,鼓励我出诗集的朋友渐渐多了起来。有当年在厦大听我讲授经济学课程的学生们,有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生活在Cardinal Court一起求学的同窗们,有在SAP一起用ABAP或JAVA编程的“码农”同事们,有我常为他们编写相声小品、三句半、绕口令等以供孩子们表演的中文学校里的家长们,有与我一同意气风发驰骋球场的弟兄们,有我在网络空间里相逢相识的诗友们,有在微信朋友圈里为我点赞、给我策励的亲朋好友们。大伙儿的热情让我增添了几分信心,只是我去国久矣!我即使想出,也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做起。
于是,我家乡的发小同学们上场啦!当年小河中学九班的同学们为我张罗开了这件事儿。王煜同学为我联系了出版社。在同学们的热情鼓励和大力协助下,这件事儿竟然办成了。我的第一本纸质诗集就要出版了!
从少年起,我就对中华古典文化和传统艺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高中二年级转到小河中学学习,在那里就读的一年间,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薛卫东先生的博学儒雅和精彩授课更使得我的这份兴趣倍增频添,以至于后来尽管我所学专业是经济学,来美留学时更是彻底改行学了电子计算机,一路走来,从事的职业有大学老师、政府职员和软件工程师,但总是喜欢在闲暇时爬爬格子码字,敲敲键盘拼音。早年为养家糊口,自然动笔就少。后来孩子们大了,求学工作,离开家门,我进入空巢期,闲暇时间相应增加了,便渐渐迎来了写作的高峰。
我写作涉及的内容也算丰富多彩,有时政评论、曲艺杂谈、乡村小调、散文小说,但写的最多的还是格律诗词和现代诗歌。这部套书《钱强华诗集》分成两册。其中一册名为《阡陌青草》,是我的现代诗歌集,由《青草集》和《阡陌集》两个子集组成。《青草集》含诗作近60首,《阡陌集》含短诗101节。另一册名为《醉龙林吟》,是我的格律诗词集,囊括了六百余首格律诗词。本诗集收录的是我来美后所写的文字。感谢微信,使所有的作品都得以保存。而在此之前所写的遗失不少,尤其是过去爬在格子上的更是彻底丢失。以后若有机会,再把其他作品整理出版,以飨读者。我期望,以相声小品、三句半、绕口令和杂谈以及曲谱等内容合集成册的曲艺作品集能尽快与大家见面,敬请读者朋友留心关注。
诗言志,诗倾声;诗睦眷,诗交朋。诗写景,诗抒情;诗纪事,诗录行。本诗集是我的经历实录,是我的生活写照。我相信,读者们能从这些诗作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我对上天的敬拜,对自然的赞美,对家庭的热爱,对妻儿的呵护,对父母的思念,对亲人的关怀,对故乡的眷恋,对友情的珍惜,对和平的期盼,和对生活的讴歌;也能察觉出我的欢声笑语、惆怅落寞、喜怒哀乐、伤怀愁情。这本诗集以时间为序编排,正好重新回顾我的生活痕迹和心路历程。
我深爱中华文化,并致力于在海外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积极鼓励在海外生活的中华儿女们创作诗词。我的现代诗歌力求通俗易懂,就是格律诗词,也想尽量能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那样,做到老妪能解。我是新韵的狂热倡导者和坚定践行者,对那些已转变为平声的入声字如“黑白八石湿”等,从原先的寻巧避开,发展到后来的大胆运用。我赞同倡新知古,鼓励年轻的诗词爱好者们用新韵创作。因为我坚信,使用新韵,更能促进古典诗词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希望更多的青年朋友能加入到诗词的创作大军中来。为方便格律诗词初入门者更好地了解格律诗词,提高对格律诗词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我专门写了《格律诗的格律探讨及其实例》(见《醉龙林吟》分册附录)一文,供大家参考。
多年以来,我经常在电子期刊和社交媒体上刊登自己的稿件。除本名外,早期的笔名有“前广”“弓化”和“醉龙”,最近几年的笔名基本固定在“华仔”上。而在曲谱上,除了“华仔”外,也常用“青草地”和“江渚樵”作为词曲作者名。“华仔”这个笔名是我大学同学牟军所取。他和我在班群里展开激辩时是唇枪舌剑的对手,辩论结束后则是坦诚相待的好友。他用“华仔”称呼我,让我倍感亲切,便用作笔名至今。我的诗友们恐怕大多也只熟悉“华仔”这个笔名。
因诗交朋,以诗会友。借着诗词,通过网络,我加入了无邪诗社、巴黎五洲诗社、南方格律诗词社、竹韵北方精品诗社、诗词爱好者、文学书画交流群、北社未名诗三百、江北文学群和新洲诗词文学社等诗社团体,结识了海内外的许多诗人们。他们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师。如:我的常州老乡诸学之先生,辽宁的毕彩云女士,瑞典的曲未平先生,漳州的沈若蝶女士,南京的青峰逸士先生,北京的周长辉先生,上海的丁纯琛先生和夏京淮先生,广州的谢瑞生先生,深圳的陈年网事先生,香港的丛真先生,厦门的未央先生和多语之鱼先生,宾夕法尼亚州的林子青女士,纽约的向飞先生和吴慧颖女士,马萨诸塞州的张平高先生,新泽西州的黄建明先生和志坚先生,等等。认识他们并与他们互有唱和,深感荣幸!与我经常唱和的还有我的大学同窗、当年的福建省高考状元连鹏博士,以及童心未泯的赵毅同学。我还曾与同在SAP工作的日本朋友清水雅夫君一起探讨过日本版格律诗俳句的欣赏和创作,与另一位同在SAP工作的美国朋友Diana Hoppe女士一起探讨过英文十四行诗sonnet的欣赏和创作。
正如本书扉页所言,谨以此书献给我所爱的亲人:我的夫人陈菁;我的一双儿女,女儿寒冬和儿子寒夏;还有我敬爱的严慈双亲,父亲钱孝宏和母亲汤桂英。他们,是我生命意义的全部所在。正是他们,使得我平凡的生活充满了诗情词意,使得我普通的家庭洋溢着从相声和曲谱中飞扬出来的笑声和歌声。
诗集付梓之际,感谢诸学之老师为本书作序。感谢宁波出版社参与出版发行本书的所有人士,尤其感谢责任编辑王苏老师所付出的辛劳。她认真细致的敬业精神和扎实深厚的专业素养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感谢上面提到名字的每一位,和没有提到名字却藏在“们”这个复数里也同时藏在我心里的每一位。也要特别感谢您,正在赏脸阅读此书的各位朋友们!
钱强华
2020年1月15日 写于醉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