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故事
2025年09月26日
红歌故事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风靡大江南北的山东民歌,它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是它的诞生地。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沂蒙山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国民党顽固派害怕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便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破坏抗战。黄沙会宣扬封建迷信思想,蒙骗抗日群众。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根据上级指示,决定拿起文艺宣传的武器和顽固势力作斗争。于是,住在白石屋村的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图1-1)借用民间流传的花鼓调创作了歌曲《反对黄沙会》,这就是《沂蒙山小调》的前身。
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李林、阮若珊将歌词里《反对黄沙会》的内容改为抗日的内容,歌名改为《沂蒙小调》。由于歌词朗朗上口,曲调简单易学,《沂蒙小调》在山东根据地广泛传唱。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广宗等三人又对《沂蒙小调》进行了修改,改后定名为《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传唱至今,成为歌颂沂蒙山美好风光和幸福生活的经典民歌。
图1-1 阮若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