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艺术本质论
(一)现成品艺术
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极强的批判性、反权威、反中心的特点,这种思潮影响下的艺术本质观必然也带有不同于过去的认识。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杜尚和博伊斯。
杜尚说:“什么都是艺术。”1917年,他给在美国纽约举办的一个展览送上了一件“现成品”:瓷小便池,名为《泉》。他认为生活中的一切现成物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如用铅笔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印刷品上加上胡须,就成了他的作品《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杜尚,《泉》

▲杜尚,《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博伊斯,《如何向死兔子讲解绘画》
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如何向死兔子讲解绘画》,1965年,博伊斯用了两个小时走过一个美术馆,一边走一边向他抱的死兔平静地讲解艺术。他认为没有谁是艺术家,没有谁不是艺术家。
1964年4月,安迪·沃霍尔在纽约举办首次 “雕塑” 展,展出了他著名的作品《布里洛的盒子》。“布里洛”是一个擦洗巾品牌,该擦洗巾内含清洁剂,用来清洗锅碗炉台较为方便。沃霍尔用胶合板和丝网印,复制了擦洗巾包装盒的流行形象。他说这个就是他的作品。
对于这些现成品艺术,赞同和反对的声音都有。
反对的声音认为,后现代思潮这种抹杀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的观点,会造成艺术的终结。因为,什么都是艺术,其实就什么都不是艺术了,从而否定了艺术的存在;人人都是艺术家,其实就人人都不是艺术家了,从而否定了艺术家的存在。
赞同的声音也不少,如概念艺术大师科苏斯指出,杜尚后的所有艺术就其本质来说都是概念性的,“这种转变——从‘表象’转到‘概念’——正是‘当代’艺术的开端,也是概念艺术的开端”。另外一位概念艺术家勒维特则指出,“概念艺术”是和“知觉艺术”相对立的,材料和形式不是艺术的本质,观念才是艺术的本质。

▲现成品艺术,《布里洛的盒子》
(二)行为艺术
除了现成品艺术引人争议之外,行为艺术也备受瞩目。著名行为艺术家乌雷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有一组作品《潜能》,在这个作品中,两人合力拉开了一张弓,玛丽娜手握着弓把,乌雷则张弓搭箭,箭指玛丽娜,箭头离她的心脏只有几英寸。双方稍有不慎,箭就会射出去,玛丽娜很可能因此丧命。在现场,还有麦克风挂在他们胸口,随着表演的进行,两人心跳的节奏和强度都急速加剧,观众都听得到心跳的声音。

▲行为艺术作品:《潜能》

(三)广告艺术
进入传媒产业时代,广告行业也勃然兴起。于是又有了关于广告是不是艺术的讨论。我们认为,二者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广告在营销手段上采用了艺术手段,能让人获得艺术的审美效果;而艺术有行动欲望的激发功能,这恰恰是广告最需要的效果。二者又是有区别的,艺术诉诸的是人的无功利的情感满足,广告诉诸的是广告主体的功利的营销效果。所以,广告不能算艺术,只不过有时和艺术相似。

(四)艺术是“表象的情感判断”
受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王夫之、叶燮、朱光潜、张世英、叶朗等前辈先贤的观点影响,笔者认为,人活在世界上,首先是基于生存而纯粹对世界的需要,人与世界处于混沌未开的一体之中,接着,人的感官和思维开始发展,通过感官能够感觉外在世界的存在,这个人与世界接触的临界点就是“表象”,表象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世界作为物刺激了人的眼睛、耳朵等感官后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表征。对于表象,人的主观精神有理性、情感、意志等活动机制的介入。其中,理性的介入产生了科学、哲学、宗教等,意志的介入产生了道德,情感的介入产生了艺术。当然,情感判断并不局限于对表象产生作用,它同时也对理性、意志这两个活动机制产生判断作用。所以,艺术虽然是“外象内情”的结构,但其中也混杂着理性的愉悦、意志的冲动等心理活动。说简单了,艺术是表象的情感判断;说全面了,艺术是对感觉到的表象的知、情、意的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