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城,在古代是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保护居民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廓。最初用于方国或都市,后来也用于大的居住聚落。《榖梁传》曰:“城为保民为之也。”宁夏最早的筑城活动,出现于西周早期。西周定都镐京(西安市),宁夏居镐京的北方,亦即“朔方”。《诗经·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近年在彭阳县姚河塬发掘的商周城市遗址,面积达62 万平方米,不仅有密集的聚落和道路,甚至还有专门的青铜器作坊,经文物部门确定该遗址为商周古城,印证了《诗经》的描述。至战国秦,宁夏已出现3 个县城:朝那县,在今彭阳县古城镇有遗址;昫衍县,在今盐池县张家场有遗址;泾阳县,在今泾源县东南。此后至近代,修筑的城镇有数百座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行政建置类,包括县、州、府、省城,其规模较大;二是军事机构类,包括城障、军、卫、所、营、寨;三是乡间聚落类,包括民堡和军事屯堡。宁夏历史上由于地处军事前沿,部分古城又另有自身特点。宋代,因长期与西夏对垒,双方筑有近百个军寨,都有高大的城墙,一般驻军3000 多名。而更多的是民堡,为了安全,也筑有高墙。明代,因地处长城沿线,所有的民堡、军事屯堡都筑有城墙,民间统称为“城”。这些古城,以它真实的存在书写了宁夏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沧桑,岁月流逝。历经风吹雨打,或因地震、水患,或因农耕、各项工程建设破坏,加之保护不力,这些古城多数已经消失。我粗略算了一下,仅《水经注》记录的黄河沿岸汉代之城,就有北地郡、富平县、眴卷县、灵州县、灵武县、神泉障、浑怀障、典农城、北典农城、丁奚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一座廉县城遗址尚存,但找不到任何地面建筑。1739 年的大地震,将宁夏平原的古城毁灭殆尽。1920 年的海原大地震,宁夏南部山区未受农耕破坏的古城墙多被摧毁。十年浩劫,各种传统的历史文化被当作“破四旧”的目标,古城也遭灭顶之灾,城墙、建筑物被夷平,埋在地下的文物也被掘地三尺盗窃一空。劫后余生的古城仅剩100 多座,虽已是满目疮痍,但都属历史的记忆,弥足珍贵。我长期研究宁夏历史地理,自然要对这些古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并作文字记录,写到《宁夏历史地名考》等专著中。文字描述只能简洁不可冗长,因视角关系,疏漏太多,主观意识强,很难做到精准、客观。读者阅后,印象不深。对此,我一直深感遗憾。

荣幸的是,最近看到的这部摄影作品专集,弥补了这个遗憾。专集名为《宁夏古城寻迹》,列载了72 座古城遗址,除简短文字说明外,主要以摄影作品记录遗址的现状。仔细浏览一遍,给我留下三个强烈的印象:首先,写实性强。每处遗址选用三五幅彩色照片,有空中不同角度的全息场景和周边环境,也有特写镜头记录遗址的特点及细节。画面中提供的信息,直观而真实可靠,多少文字也难以匹敌,细看如身临其境。其次,艺术性强,构图、取景、色调恰到好处,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美感,没有遗址的荒凉、衰败的感受。再次,文字说明简明扼要,清晰表述了遗址的位置、历史变迁、规模及现状,与图照配合,相得益彰。因此,我对这本摄影专集的总体评价是:很专业、有价值,不失为摄影佳作。最后,还要介绍一下这部专集的作者陈幸福。1960 年,我来到宁夏就与他的父亲陈子宜相识。我在石嘴山造船厂当实习技术员,默默无闻。他是石嘴山渡口所的木匠,却以一项独创技术扬名宁夏航运公司。当时,宁夏的几个渡口都有机动渡船,渡船的推进都靠螺旋桨。螺旋桨高速运转,每遇树干之类的东西,必然损坏,而宁夏又没有任何厂家会制造螺旋桨,因而必须派人到天津或上海定制。其间耗费时日,渡口要停渡一个多月,在社会上影响极大。就在此时,陈木匠悄悄用榆木仿制了一个螺旋桨,装上一试,还真能用,只是转速不能太高,寿命不太长。从此,各渡口遇上螺旋桨损坏而又无库存备件,必来请陈木匠。他为人忠厚老实,不计报酬,有求必应。直到渡船配件供应渠道正常后,他才调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汽车运输公司。陈幸福参加工作后,承袭家风,兢兢业业,入了党,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也成为我的挚友。他从一名职业驾驶员到高速公路收费站站长,一路奋斗,实属不易。退休后,他痴迷于摄影,购设备,买小车,甚至自驾车跑外省,进西藏,从业余爱好到专业摄影水平,许多书刊都曾使用过他的作品,往往不付稿酬,我也不例外。这次汇集的照片,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有志者事竟成。逢挚友佳作付梓,特为序。
鲁人勇
2022 年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