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排练提示
作品排练提示
叶韵敏
1.《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作者在谱面上所提示的速度、表情术语、节奏音型确定了此曲的形象概念:大型的群众节庆歌舞场面。选择一个准确的速度是决定全曲的关键,演唱时要激昂、欢快,注意节拍重音和弹性。B段(第40—55小节)是歌唱性的旋律,横向行进,但速度不变,A1段(76—90小节)要注意女声、男声、伴奏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平衡。
2.《灿烂的未来》选自声乐套曲《祖国之恋》第一乐章。它以独唱与合唱两个层次互相交替、重叠,抒发对祖国的依恋、追忆、向往与展望之深情。作品基调宽广抒情,注重线条的流畅、韵律的起伏、内在语言的倾诉。
3.《天下黄河》是一首根据流传于黄河上游的船工号子改编的一首合唱曲。作者大量运用了船工在劳动中的呼喊,刻画了船夫豪爽的性格和勇敢的精神,运用模仿、离调、加速的写作手法描绘了船工与黄河搏斗的英雄气概。
4.《一根丝线牵过河》根据江苏江都民歌《撒趟子撩在外》改编的无伴奏混声合唱,突出了原民歌中的爱情元素,是兼有江南婉约与北方豪放的一首极为优美的情歌。用哼鸣演唱的描写性引子仿佛描绘了早春的黎明,在散去的晨雾中逐渐显露出插秧的青年男女。A段女声唱出优美的爱情主题:“一根丝线牵过河……”。B段运用男女声之间的对话演唱,用明快的节奏表达诙谐、幽默、欢快的场景。此段的演唱要尽量突出男子汉的热烈与奔放,与A段形成强烈的对比,然后将作品逐渐推向高潮至A段的再现。要特别注意A1B1段之间速度转换的衔接,结尾部分的男高音领唱要唱出悠远深长的意境。此曲如用方言演唱更显韵味。
5.《青青苗岭》演唱应空灵大气,优美舒缓,其中模仿号声鼓声的象声字应尽量唱得逼真。引子要求悠扬辽阔自由。A段在一个固定的并带有舞蹈性节奏型的基架(男声)上演唱优美的旋律(女声), B段更加鲜明的舞蹈性,反映出少数民族歌舞并重的特点。演唱速度不可过快,要舒心、从容。重点是如何设计并确定各声部的音色,在尊重原谱的基础上二度创作,用原声态风格合唱展现出对空气清新、群山环绕、树木茂密的大自然,以及风景如画的可爱家乡的赞美。
6.《拔根芦柴花》根据苏北民歌改编。表现男女田间劳动时欢快、诙谐、嘻笑的情趣。男女之间对话问答式的音乐表现要体现真实的情感和生活场景。注意语言、语气的表达,把握好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如用方言演唱更能凸显歌曲风格。
7.《南泥湾》改编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独唱歌曲,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把独唱合唱化。多声部的和声配置使原本单一的横向线条立体化。节奏处理上运用了大、小切分节奏型和反逻辑重音,将流行(爵士)风注入合唱,为作品增添了新颖的时代特点,令人耳目一新。演唱时需要特别关注人声和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
8.《好一朵茉莉花》这是一首将两首不同地域的民歌《茉莉花》融合在一起,以ABA1的曲式结构改编成的合唱曲。在ABA1的每一大段中又运用不同的写作方式形象地表现出两首原民歌《茉莉花》之间的不同特点,赞美茉莉花的纯美、秀雅,以茉莉花为象征,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歌颂。注意每一乐段中茉莉花的形象设计处理以及乐段之间速度转换和力度层次的叠加。尤其第87—120小节是同一曲调不同节拍(、
),不同情感(华丽的、壮丽的)表现的赞美,要有明显区别。
9.《调笑令·胡马》是一首近几年在童声合唱中流传甚广的歌曲。全曲的音乐节奏建立在马群的步调上,仿佛勾画了一幅大草原上的放牧图,展现了牧马人豪迈的性格。歌词选用了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词,作曲家以古诗词的意境,运用合唱的手段,突出蒙古族的音乐风格是一大特点。以男声合唱的形式演绎更显豪迈和粗犷。演唱时注意整体的力度层次安排,展开段(第63—124小节)频繁离调的音准把握和意境设计,以及声部层次的衔接。
10.《济公》是根据电视连续剧《济公》的主题曲改编的男声合唱。济公俏皮、风趣、正义、邋遢的形象为全曲的基调。演唱速度不可过快,歌曲的主题部分(歌词)是济公外部形象的描写,而连接部的节奏型充分体现了济公的性格形象。
11.《我们的共同世界》是一首为女声或童声而写的合唱作品。第一稿写于1988年并传唱至今。此次作曲家在第一稿的基础上修改并重新编配,使歌曲更丰富。演唱情感上要表现出深情,在音色上要突出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