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塞佩·威尔第与贾科莫·普契尼的歌剧从19世纪至今都是世界各大歌剧院的扛鼎之作,具有颇高的历史地位与审美价值。作为作曲家,我很早开始关注大师们的室内乐声乐作品,如威尔第的《六首浪漫曲》、普契尼的《爱情小故事》等。这些看似短小的作品语言精炼富有诗意,结构严谨而又简洁,从艺术歌曲角度品鉴,同样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

西安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周玲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带领青年教师郭龙进行研讨与实践,阅读了大量中外声乐作品,并结合当前声乐教学中教材单一的现实情况,精心编选出两位大师共27首室内乐声乐作品。这些曲目演唱难度适中,宜于教与学的沟通,在音乐会中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周玲教授曾留学意大利,接受过规范的美声唱法训练,她良好的意大利语言功底以及严谨科学的声乐教学,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歌唱家和青年教师。同时,她也是一位中意文化交流使者,为中国文化传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青年教师郭龙是我看着成长起来的青年歌唱家,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在交响音画《大秦岭》的大型音乐会中圆满地完成了《终南诗意》的演唱。希望他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我相信该教材的出版将为声乐领域教材的拓展、演唱作品的扩充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也将为我国美声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建设提供重要的学术参考。

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figure_0003_0001

前言

朱塞佩·威尔第和贾科莫·普契尼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两位意大利作曲家,他们的歌剧作品不仅被人们所熟知并广为传唱,而且是世界各大歌剧院一直以来频繁上演的重头戏。在美声唱法教学中,威尔第和普契尼所创作的歌剧咏叹调,教师们常常会用到具有嗓音条件和一定歌唱能力的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的演唱学习中。然而,这两位作曲家的歌剧咏叹调都以超高的技巧难度和强烈的戏剧表现力而著称,对一些歌唱能力一般或嗓音不适合的学生而言,会因其技术能力不足而受到局限。所以,编者编译了27首威尔第和普契尼的室内乐声乐作品,编译了这套《朱塞佩·威尔第、贾科莫·普契尼室内乐声乐作品选集》,这些作品难度适中,既具有作曲家典型的音乐风格,又适合在美声教学的各个阶段使用。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16首威尔第室内乐声乐作品,其中包含作曲家分别在1838年和1845年创作的两套共12首浪漫曲。歌词选用了雅克伯·维多莱利(Jacopo Vittorelli)、卡罗·安乔里尼(Carlo Angiolini)、沃尔夫冈·歌德(Wolgang Goethe)、安德烈·马费(Andrea Maffei)等伟大诗人的诗作,蕴含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作品旋律优美而流畅,具有典型的威尔第风格。建议歌者在学习时应特别注意作品中附点节奏的演唱以及与舞曲类型伴奏织体的配合。其余四首室内乐声乐作品旋律连贯,充满内在的魅力,音乐风格明显,尤其是第一首《流亡者》(L’esule)运用了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咏叹调的写作方式,分为宣叙调(Recitativo)、咏叹调(Aria)和卡巴莱塔(Cabaletta)三个部分,第15—45小节是宣叙调部分,第46小节开始的是歌唱性较强部分类似于咏叹调,第85小节开始的是不太快的中板部分,节奏充满动力性类似于卡巴莱塔。其他作品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音域适中,适合各种声音类型的歌者在各个阶段的学习。如果能规范地按照谱面的音乐要求,将速度、强弱的变化、声音线条的控制等把握好,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演唱效果。

第二部分是11首普契尼室内乐声乐作品。如果说威尔第的旋律富有英雄般的豪放气质,那么普契尼的旋律则有一种女人般柔美典雅的魅力。这11首作品贯穿了普契尼一生的创作思想,正如他创作的歌剧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一样,他的室内乐声乐作品也大多采用了爱情题材。本书中的这11首作品中有4首运用了爱情题材的歌词,多以抒情为主,旋律悠扬流畅,在演唱时应特别注意旋律的连贯性及音乐的内涵表现,尤其要严格遵守谱面上的表情术语要求,准确表达歌词的语气和含义,以良好的艺术修养诠释作品。其他7首作品分别借助了风景、动物和梦等元素,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以及乐观的胸怀,既突出了各自的艺术特点、格调和气派,又从风格上有所区别。这些作品特色明显,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创作者的情感、认知和审美。

我们在该教材歌词的翻译上,尽可能地在保证词义准确无误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做到语句通顺、易于上口,并将中文的词和字与旋律音符尽可能的对应使其恰到好处,以帮助歌者在歌唱中把握词意,使诗歌的原意能够更加直白地表达出来。

本书的翻译及出版,得到了意大利相关专家的细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并听取了多位国内专家的宝贵意见,在此,向各位专家致以诚挚的感谢。由于时间和能力关系,该教材定会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