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政治思想史》简介
《先秦政治思想史》这本书是由.梁启超著创作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共有45章节
1
编辑说明
梁启超是闻名中外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学术大师,其著作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从梁启超一千多万字的著述中,精选体现其文化观和学术思想的珍品,作为“饮冰室文萃丛...
2
序言
天津古籍出版社在大力编辑出版《梁启超全集》的同时,又及时推出“饮冰室文萃丛书”,选择梁启超那些富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思维,且经过近百年的历史检验,仍熠熠生辉的学术专...
3
自序
启超治中国政治思想,盖在二十年前,于所为《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常作断片的发表。虽大致无以甚异于今日之所怀,然粗疏偏宕,恒所弗免。今春承北京法政专门学校之招...
4
序论
...
5
第一章 本问题之价值
人类全体文化,从初发育之日起截至西历十五六世纪以前,我国所产者,视全世界之任何部分,皆无逊色。虽然,我国文化发展之途径,与世界任何部分皆殊其趋。故如希伯来人、印...
6
第二章 问题之内容及资料
政治思想之内容,从所表现的对象观察,可分为二类:一曰纯理,二曰应用。纯理者,从理论上悬一至善之鹄,研究国家当用何种组织,施政当采何种方针等等。应用者,从实际上校...
7
第三章 研究法及本书研究之范围
研究法有三种:第一,问题的研究法。先将所欲研究之事项划出范围,拟定若干题目,每个题目,皆上下古今以观其变迁。其总问题,例如“国家起源”、“政府组织”等等;其分问...
8
前论
...
9
第一章 时代背景及研究资料
我国政治思想,自孔、老、墨三圣以后,始画然标出有系统的主张,成为一家言。前此则断片的而已。虽然,后起的学说,必有所凭藉然后能发挥光大,故欲知思想渊源,非溯诸三圣...
10
第二章 天道的思想
凡国家皆起源于氏族。族氏为一族之主祀者,同时即为一族之政治首长,以形成政教合一的部落。宇内古今各国之成立,莫不经过此阶级,中国亦其一例也。记中国最初之社会组织者...
11
附录一 天道观念表现于《诗》、《书》两经者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敬授民时。(《尧典》) 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同上) 钦哉,惟时亮天功。(同上) 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
12
附录二 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
愈古代则人类迷信的色彩愈重,此通例也。细读《诗》《书》两经,案其年代,其对于天道观念变迁之迹,盖略可见。商周之际,对于天之寅畏虔恭,可谓至极。如《书》之《高宗肜...
13
第三章 民本的思想
天的观念与家族的观念互相结合,在政治上产生出一新名词焉,曰“天子”。天子之称,始于《书经》之《西伯戡黎》,次则《洪范》,次则《诗经·雅》、《颂》中亦数见。《洪范...
14
附录三 民本思想之见于《书经》、《国语》、《左传》者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安民则惠,黎民怀之。(《皋陶谟》)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同上)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
15
第四章 政治与伦理之结合
前既言之矣,凡国家皆起源于氏族,此在各国皆然。而我国古代,于氏族方面之组织尤极完密,且能活用其精神,故家与国之联络关系甚圆滑,形成一种伦理的政治。《尚书·尧典》...
16
第五章 封建及其所生结果
后儒多言封建为唐虞以来所有,其实非也。夏殷以前所谓诸侯,皆邃古自然发生之部落,非天子所能建之、能废之①。真封建自周公始。武王克殷,广封先王之后,(见《史记》)不...
17
第六章 阶级制度兴替状况
阶级制度,实人类文化初开时代所不能免。其成立之早晚与消灭之迟速,虽半由环境所决荡,而民族思想根柢亦与有力焉。春秋前奴隶制度之痕迹,见于诸经者甚少。《诗经》似一无...
18
第七章 法律之起原及观念
在氏族及封建的组织之下,所以维系团体者,全恃情谊及习惯,无取规规焉以法律条章相约束。以法治国的观念,至战国而始成立,古无有也。古代所谓法,殆与刑罚同一意义,法本...
19
第八章 经济状况之部分的推想
自虞夏至春秋,阅时千六七百年。其间社会物质上之嬗变,不知凡几。三代各异其都,至春秋而文物分化发展,所被幅员,比今十省。各地民俗物宜不齐,欲将千余年时间万余里空间...
20
附录四 《春秋》“作税亩”、“用田赋”释义
《春秋·宣十五年》,“初税亩”。《左传》云:“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公羊传》云:“……讥始屡亩而税也。何讥乎始屡亩而税?古者什一而藉。……”...
21
本论
...
22
第一章 时代背景及思潮渊源
我国大思想家之出现,实在西纪前五三〇至二三〇之三百年间。吾命之曰全盛时代。前论所纪之种种断片的思想与制度,不过为本时代之先驱而已。本时代为文化发育最高之时,距后...
23
第二章 政治思想四大潮流及研究资料
春秋战国间学派繁茁,秦汉后,或概括称为百家语,或从学说内容分析区为六家为九流。其实卓然自树壁垒者,儒墨道法四家而已。其余异军特起,略可就其偏近之处附庸四家。四家...
24
第三章 儒家思想(其一)
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不先将仁字意义说明,则儒家思想末由理解也。仁者何?以最粗浅之今语释之,则同情心而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谓对于人...
25
第四章 儒家思想(其二)
大同者,宇宙间一大人格完全实现时之圆满相也。然宇宙固永无圆满之时,圆满则不复成为宇宙。儒家深信此理,故《易》卦六十四,始“乾”而以“未济”终焉。然则在此不圆满之...
26
第五章 儒家思想(其三)
儒家此种政治,自然是希望有圣君贤相在上,方能实行。故吾侪可以名之曰“人治主义”。人治主义之理论何由成立耶?儒家以为圣贤在上位,可以移易天下,所谓: 君子……修己...
27
第六章 儒家思想(其四)(孟子)
儒家政治思想,其根本始终一贯。惟自孔子以后经二百余年之发挥光大,自宜应时代之要求,为分化的发展,其末流则孟子、荀卿两大家,皆承孔子之绪,而持论时有异同,盖缘两家...
28
第七章 儒家思想(其五)(荀子)
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家大师,其政治论之归宿点全同,而出发点则小异。孟子信性善,故注重精神上之扩充。荀子信性恶,故注重物质上之调剂。荀子论社会起原,最为精审。其言曰...
29
第八章 道家思想(其一)
道家哲学,有与儒家根本不同之处。儒家以人为中心,道家以自然界为中心。儒家、道家皆言“道”,然儒家以人类心力为万能,以道为人类不断努力所创造,故曰:“人能弘道,非...
30
第九章 道家思想(其二)
老子辈所倡此种自然主义,其本质固含有“个人的”、“非社会的”、“非人治的”倾向,故其末流乃生四派: 一、顺世的个人主义 代表者 杨朱 二、遁世的个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