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注释
1 马克思的卓越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在1858年8月—1859年1月写成的。这一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马克思在写作这本书以前,进行了十五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文献,制定了自己的经济学说的原理。
1857年8月,马克思开始系统地整理他搜集的材料,并着手写作经济学巨著。1857年8—9月,马克思草拟了这一著作的提纲的初稿。在以后的几个月中,马克思更加详细地拟定了自己的计划,并在1858年4月决定把整个著作分成六册来写。第一册打算考察资本,并且作者想在阐述资本之前先写若干绪论性章节;第二册——土地所有制;第三册——雇佣劳动;第四册——国家;第五册——对外贸易;第六册——世界市场。预定第一册包括四篇,而在马克思称为《资本一般》的第一篇中包括三章:(1)价值,(2)货币,(3)资本。
在写作第一册即《资本》时,马克思从1857年8月到1858年6月写的手稿就约有50个印张。这一手稿包括总的导言、关于货币部分以及篇幅相当大的关于资本的部分,在这里马克思粗略地阐述了自己多年的经济研究工作的初步成果,其中包括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1857—1858年的手稿实际上是那时马克思所计划的一部经济学巨著的第一部分的未完成初稿。
1858年初,马克思决定分册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同柏林出版家弗·敦克尔签订了初步合同后,就写作第一分册。1858年8月—1859年1月间,他对货币一章进行了加工,写成商品一章,校订了手稿的最后定稿,加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标题,并于1859年1月26日寄给柏林的出版者。第一分册超过计划中的5—6个印张,而扩大到12个印张,并且不象预计的那样包括三章,而是两章:《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1859年2月,马克思把序言寄给出版社。同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问世。《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小标题是:《第一册。资本》、《第一篇。资本一般》,这证明这本书是所计划的六册书中的第一册的开端。
第一分册出版后,马克思曾准备出版第二分册,这一册本应阐述资本问题。但是,进一步的研究使马克思改变了他写作这部巨著的原定计划。他拟定了四卷《资本论》的计划以代替六册书的计划。因此,马克思不再准备出版第二分册和其他各册,而着手写作《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某些基本原理经加工后也包括到《资本论》中去。
马克思在世时,《政治经济学批判》没有再版。只有序言是个例外,它曾于1859年6月4日发表在伦敦德文报纸《人民报》上,但发表时作了某些删节。——第1页。
2 指马克思为一部经济学巨著写的、但没有完成的《导言》(见本书)。——第1页。
3 《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Rheinische Zeitung für Politik,Handel und Gewerbe》)自1842年1月1日至1843年3月31日在科伦出版。该报是莱茵省一些对普鲁士专制政体抱有对立情绪的资产阶级人士创立的。该报曾吸收几个青年黑格尔分子撰稿。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起,成为该报编辑之一。《莱茵报》也发表了恩格斯的许多文章。在马克思担任编辑期间,该报日益具有明显的革命民主主义性质。政府当局对《莱茵报》进行了特别严格的检查,后来把它封闭了。——第1页。
4 指马克思的著作《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护》(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卷第135—181210—243页)。——第1页。
5 《总汇报》(《Allgemeine Zeitung》)是德国的一种反动日报,1798年创刊;1810年至1882年在奥格斯堡出版。1842年发表了捏造的空想共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在其《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揭露了这种捏造,该文发表在1842年10月《莱茵报》上(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卷第130—134页)。——第2页。
6 《德法年鉴》(《Deutsch-Französische Jahrbücher》)是在巴黎出版的德文刊物,主编是卡·马克思和阿·卢格。仅仅在1844年2月出版过一期双刊号。其中载有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及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卷第419—451、452—467、596—625、626—655页)。这些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革命民主主义最终地转到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杂志停刊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和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卢格之间存在着原则上的意见分歧。——第2页。
7 指恩格斯的第一篇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卷第596—625页)。——第3页。
8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卷第269—587页。——第3页。
9 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卷第11—640页)。——第3页。
10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卷第461—504页和第444—459页。——第4页。
11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卷第71—198页。——第4页。
12 指马克思的著作《雇佣劳动与资本》(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6卷第473—506页)。——第4页。
13 德意志工人协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7年8月底在布鲁塞尔建立的,目的是对侨居比利时的德国工人进行政治教育和向他们宣传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战友的领导下,协会成了团结比利时的德国革命无产者的合法中心,并跟佛来米和瓦伦工人俱乐部保持了直接的联系。协会中的优秀分子加入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布鲁塞尔支部。1848年法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后不久,由于该会成员被比利时警察当局逮捕和驱逐出境,协会在布鲁塞尔的活动即告停止。——第4页。
14 《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Neue Rheinische Zeitung.Organ der Demokratie》)从1848年6月1日到1849年5月19日每日在科伦出版,总编辑是马克思。编辑有恩格斯,还有威·沃尔弗、格·维尔特、斐·沃尔弗、恩·德朗克、斐·弗莱里格拉特、亨·毕尔格尔斯。
作为民主派中无产阶级一翼的战斗机关报,《新莱茵报》起了人民群众的教师的作用,它动员人民群众起来向反革命作斗争。决定报纸对德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重大问题的立场的社论通常都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的。
《新莱茵报》的坚决的、不妥协的立场,它的战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它对普鲁士政府和科伦地方当局的政治上的揭发,使该报在创刊后的最初几个月就受到封建保皇派和自由派资产阶级报刊的攻击,并且受到政府的迫害,而这种迫害在1848年11—12月普鲁士的反革命政变以后更变本加厉。
《新莱茵报》不顾种种迫害和警察局的刁难,英勇地捍卫了革命民主派的利益,捍卫了无产阶级的利益。1849年5月,在反革命全面进攻的情况下,普鲁士政府借口马克思没有普鲁士国籍而下令把他驱逐出境。由于马克思被驱逐出境和《新莱茵报》的其他编辑遭受迫害,该报停刊了。1849年5月19日《新莱茵报》用红色油墨出了最后一号即第301号。在致科伦工人的告别书中,该报编辑们宣布:“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最后一句话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第4页。
15 《纽约每日论坛报》(《New-York Daily Tribune》)是一家美国报纸,1841年到1924年出版。该报由著名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政治活动家霍拉斯·格里利创办,在五十年代中叶以前是美国辉格党左翼的机关报,后来是共和党的机关报。在四十至五十年代,该报站在进步的立场上反对奴隶占有制。参加该报工作的有许多著名的美国作家和新闻工作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查理·德纳从四十年代末起是该报编辑之一。马克思于1851年8月开始为该报撰稿,一直到1862年3月,继续了十年以上;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文章,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约恩格斯写的。恩格斯的文章多半是在曼彻斯特写的,许多文章上注明的日期并不是写作的真正日期,因为马克思在论文上通常标明的是寄往纽约的日期。有些论文是在伦敦写的,而马克思注明的却是巴黎、维也纳或柏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写的文章,涉及国际和国内政治、工人运动、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殖民地扩张、被压迫国家和附属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等等极其重要的问题。在欧洲的反动时期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这家发行很广的美国报纸以具体材料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病态和这个社会所固有的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说明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纽约每日论坛报》编辑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常常随意处理,有些文章不署作者名字而作为编辑部的社论刊登出去。自1855年中期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的一切文章都给去掉了署名。有时编辑部还删改文章的原文,并任意加注日期。编辑部的这些行为曾一再引起马克思的抗议。从1857年秋天起,由于美国发生经济危机,报纸的财政状况受到影响,编辑部向马克思提出减少他对《纽约每日论坛报》通讯的数量。到美国国内战争开始时,马克思完全停止了撰稿。马克思所以和《纽约每日论坛报》断绝关系,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编辑部内主张与实行奴隶占有制各州妥协的人势力加强和报纸离开了进步立场。——第4页。
16 本文是马克思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所写的《导言》是一篇没有完成的《总导言》草稿,《总导言》是为他计划中的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作的。马克思打算在这部经济学著作中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所有问题,同时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这一巨著计划的要点,马克思在《导言》里已经提出来了。在继续研究的过程中,马克思多次改变自己的原订计划,并按照一再修改的方案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上述的1857—1858年手稿就象是这两部著作的草稿。《导言》是1902年在马克思的文稿中发现的。1903年在柏林由《新时代》杂志(《Neue Zeit》)用德文发表。——第6页。
17 指卢梭关于人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的相互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见让·雅·卢梭《社会契约论,或政治权利的原则》1762年阿姆斯特丹版(J.J.Rousseau.《Du Contract social;ou,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Amsterdam,1762)。——第6页。
18 约·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伦敦版第1卷第1分册《生产》(J.St.Mill.《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Vol.Ⅰ,London,1848.Book I,《Production》)。——第9页。
19 J.St.Mill.《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Vol.Ⅰ,London,1848.Book Ⅰ,《Production》.——第10页。
20 马克思此处援引的斯宾诺莎的这一命题是采用黑格尔的有名的解释。斯宾诺莎自己用这个说法来表示“限定即否定”(见巴·斯宾诺莎《通信集》第50封信)。——第13页。
21 这里特别是指“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卡·格律恩。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他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方面的观点(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卷第610—614页)。——第16页。
22 亨·施托尔希《论国民收入的性质》1824年巴黎版第144—159页(H.Storch.《Considérations sur la nature du revenu national》.Paris,1824,p.144—159)。——第16页。
23 动产信用公司(Société générale du Crédit Mobilier)是法国的一家大股份银行,由贝列拉兄弟创办并为1852年11月18日的法令所批准。动产信用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充当信贷的中介和滥设企业(参加工业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创立)。该银行广泛地参加了法国、奥地利、匈牙利、瑞士、西班牙和俄国的铁路建设。它的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用它所开办的股份公司的有价证券在交易所进行投机。动产信用公司用发行本公司的股票得来的资金收买各种公司的股票,动产信用公司的股票只是以它持有的其他企业的有价证券作担保,而各种公司的股票则是以它们本身的财产价值作担保的。因此,同一项实际财产产生了两倍的虚拟资本:一种形式是该企业的股票,一种形式是拨款给该企业并收买其股票的动产信用公司的股票。该银行同拿破仑第三的政府有密切的关系,并受它的保护。1867年,该银行破产,1871年停业。动产信用公司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作为新型金融企业出现,是由反动时代的特征所引起的,在这个时代里,交易所买空卖空、投机倒把活动异常猖獗。中欧的其他许多国家也仿照法国的动产信用公司建立了类似的机关。——第33页。
24 法玛是罗马人对希腊的传闻女神俄萨的称呼,象征传播迅速的流言。——第33页。
25 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评论是不全的。只发表了开头的两部分。恩格斯打算分析该书经济内容的第三部分,没有在报上发表,手稿也没有找到。——第35页。
26 荷兰在1477年至1555年是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组成部分,在帝国被分割后,处于西班牙的管辖下。十六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末期,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而成为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由于荷兰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德国丧失了最重要的海上贸易航路,并且依赖于荷兰人的中介贸易,这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第35页。
27 确定了共同税界的德国各邦的关税同盟,是1834年在普鲁士领导下成立的。后来,这个同盟包括了除奥地利和一些小邦以外的德国所有各邦。由于必须建立统一的德国市场而成立的关税同盟,后来也促进了德国在政治上的统一。——第36页。
28 官房学是由行政、财政、经济和其他学科组成的统一的课程,许多欧洲国家的中世纪大学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大学讲授这门课程;官房学实质上是“各种知识的杂拌”(马克思)。——第36页。
29 这是讽刺右派黑格尔分子,他们在三十至四十年代在德国大学中开设很多讲座,并且利用自己的地位来攻击哲学上较激进的派别的代表人物;右派黑格尔分子以反动的精神解释黑格尔的学说。
狄亚多希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将领们,他们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为争夺他的帝国而彼此进行残酷的厮杀。——第39页。
30 见乔·威·弗·黑格尔《逻辑学》第1部第2册;《黑格尔全集》1834年柏林版第4卷第15、75、145页(G.W.F.Hegel.《Wissenschaft der Logik》,Th.1,Abt.2;Werke,Bd.Ⅳ,Berlin,1834,S.15,75,145)。——第40页。
31 指乔·威·弗·黑格尔的著作《精神现象学》1807年班堡和维尔茨堡版(《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Bamberg und Würzburg,1807);《美学讲义》第1—3卷;《黑格尔全集》1835年、1837—1838年柏林版第10卷(《Vorlesungen über die Aesthetik》.Bd.Ⅰ—Ⅲ;Werke,Bd.X,Berlin,1835,1837—1838);《哲学史讲演录》第1—3卷;《黑格尔全集》1833、1836年柏林版第13—15卷(《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Bd.Ⅰ—Ⅲ;Werke,Bd.ⅩⅢ—ⅩⅤ,Berlin,1833,1836)。——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