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发展大事记

中国航天发展大事记

公元7、8世纪,火药被发明。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就有原始火药的记载。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火箭的推进剂。

公元970年,世界上第一个靠反作用力飞行的火箭被发明。《宋史》记载,宋军将领冯继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火药为动力的飞行兵器—火箭。

进入近现代以来,中国航天发展大事记:

1956年2月,钱学森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该意见书送毛泽东主席审阅并批示给中央军委各委员,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开始。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自己的导弹、航天研发。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有独立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了3颗卫星,这标志着我国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提升了太空探索的效率。

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实施“863计划”,我国航天研究进入新阶段,开始进行载人航天探索工作。

1999年11月20日,中国载人航天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1小时后在内蒙古回收场成功着陆,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2000年10月31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建设自主的全球导航系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载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升空,并于第二天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意味着我国开始进行月球及地外天体的探索工作。

2016年11月3日,搭载实践十七号卫星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具有了可以实际应用的大型运载火箭。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6月30日进入地球同步轨道,标志着我国北斗系统“三步走”规划圆满完成,中国具备完整的全球导航能力。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升空,我国开始了火星探测任务。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升空。在这次任务中,嫦娥五号实现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也是我国首次完成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

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将天宫空间站的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顺利送达轨道,拉开了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序幕。

2021年5月29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时代的首次太空补给任务顺利启程。

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22年5月10日,搭载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成功。这次发射开启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造的大幕。

2022年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

2022年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发射取得成功。该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在有人状态下迎接的航天器到访。

2022年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搭乘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2022年11月3日,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与其相拥,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2022年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由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