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阿司匹林有哪些错误的做法
第六章 抗生素/消炎药篇
几种感冒药混着吃行吗
上海 副主任医师 钱 伟
导 读:
如果感冒时将好几种药混用的话,是很危险的。目前感冒药的名称很多,如康必得、康得、力克舒、感冒通等,但其药物成分大多类似,药物作用也大同小异。患者如果将两种以上的感冒药同时服用,就等于加大了同一种药物的剂量,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也会成倍增加。
李先生一向很少感冒,但前段时间的那场感冒让他着实难受了好几天,咳嗽、头痛、鼻塞等症状搅得他心烦意乱。为了赶快好起来,他到药店买来康泰克、速效感冒胶囊、感冒清等药一起吃,每天3次,连服了好几天。可一周下来,李先生的病不但没好,还有加重的迹象。看过医生后,他才明白,他用药太多,这些药在他身上发生了不良反应。
比如,阿司匹林是家庭常备的解热镇痛药,很多感冒药中都有它的成分。如过量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血液的pH值下降,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同时会刺激呼吸中枢和呕吐中枢,引起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并会因为听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耳鸣、耳聋。尤其是儿童应慎用阿司匹林,以免引起中毒性肝炎,以及肾损害、造血功能障碍等毒性反应。
扑热息痛也是常用的解热药,但过量或长期使用可引起急性肾炎或肾小球坏死等肾病综合征,甚至还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目前,国内含有扑热息痛的复方感冒药多达三十余种,如果患者将多种感冒药放在一起吃很容易导致服用扑热息痛过量,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肝损害。
另外,还有几十种复方制剂,如康泰克、康必得、感冒通、力克舒、快克胶囊等,患者服用后会出现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并可使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症状加重。如果滥用这些药物,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以及血尿等病症,长期服用还可导致胃溃疡及胃出血、过敏性皮疹或荨麻疹,严重者可导致剥脱性皮炎。若服用剂量过大可引起肝脏损害,甚至导致患者昏迷和死亡。
抗生素是否越新越贵越好
北京 主任医师 肖卓能
导 读:
不少人都认为,药愈新、价格愈贵,疗效愈好,并以此作为用药的标准。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持这种看法的人忽略了用药的针对性,即忽略了新、老各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以及同类而不同品种药物之间的差别。
以头孢菌素为例,对于阴性杆菌,特别是产酶耐药阴性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如术后感染、烧伤后创面感染等,头孢菌素的确是愈新愈好,即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明显超过第二代和第一代头孢菌素,但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疾病,如皮肤软组织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疗效却不及一代和二代头孢菌素,也就是说,不是任何情况下,新品种抗生素都优于老品种抗生素。
还有一种不科学的用药方法,即不论感染疾病的轻重,盲目将高效品种抗生素用于一般感染,这不仅会造成药物的浪费,还有可能产生耐药性,以致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例如不加选择地将第三代头孢菌素作为常用抗生素使用,这必然会产生对多种第三代头孢菌素交叉耐药的高度耐药菌。一旦人们因这种耐药阴性杆菌引起严重感染,那么就会使病情难以控制,因为至今尚无一种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控制这类耐药细菌。反之,在治疗重症感染时,如人为地规定先用便宜的常用药,再采取逐渐“升级”的做法使用抗生素也是不妥的。
因此,在临床上,如能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则可降低耐药菌的增长,有效地控制耐药菌感染。这对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延长有效抗生素的使用寿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年人为何不能常用解热镇痛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副主任药师 李锡岩
导 读:
有关的研究报告显示,人体的肾功能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代偿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服药后药物在其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不易被排出体外,药物的毒副作用也会表现得更强烈、更明显,甚至能使药物变成毒物。如果有毒的物质不能及时排除体外,就会使服药者出现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危及患者的生命。
解热镇痛药具有较强的消炎、解热及镇痛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及疼痛。该类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消炎痛及保泰松等,以上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肾脏进行排泄。
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①可引起粒细胞减少、肾损害、血红蛋白变性及过敏反应。由于去痛片、散列痛片、安痛定片,复方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含有的氨基比林和非那西汀有严重的毒性,因此老年人若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会引起上述症状,所以此类药须避免经常或长期使用。患者服用该类药物后,若发热疼痛等症状已经减轻或消失,应及时停药。其疗程一般不宜超过一周;②易引发头晕、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反应和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老年人服用消炎痛(又名吲哚美辛)后易出现上述症状。该药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胃灼热感、腹泻、便秘等;③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有时可使用药者的血液浓缩,从而可引发用药者的一系列疾病,甚至是致命性的疾病。老年人长期大量地服用保泰松后可引发上述症状。
所以老年人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时需格外谨慎,用药剂量和疗程都应由医生根据使用者的情况来决定。
使用感冒药不当会引起肾衰竭吗
河南 主任医师 葛 薇
导 读:
据专家介绍,抗感冒药中能引起肾功能损害的主要“元凶”是解热镇痛类成分,该成分存在于几乎所有的抗感冒药中,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
某单位白领小张发现自己患了感冒,就去买了两盒普通的抗感冒药,谁知才吃了两天就发现自己不能排尿了。去医院诊断后才知道,自己是因滥用感冒药而患上了急性肾衰竭。其实,像小张这样的患者在医院里经常能见到。
据专家介绍,抗感冒药中能引起肾功能损害的主要“元凶”是解热镇痛类成分,该成分存在于几乎所有的抗感冒药中,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含有损害肾脏成分的药物绝不仅限于抗感冒药,抗生素和部分中草药中也都含有该成分,例如抗生素中的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中成药中的木通、香砂等。
专家告诉我们,在合理用药的情况下,抗感冒药中的有毒成分对于一个肾脏功能完好、身体正常的年轻人来说,一般是不会产生明显副作用的。但对于老年人,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以及正处在手术后、分娩后、经期、发烧等特殊状态下的人群来说,抗感冒药中的有害成分就会对他们的肾脏产生较为明显的不良影响。这是因为大部分药物的毒性成分都需要经过肾脏排泄,而这些人的肾脏功能已经下降,毒性成分很容易积聚在他们的肾脏中并不断浓缩,从而给其肾脏造成损害。这类人群在感冒后若不及时就医,随便服用一些抗感冒药,就有可能导致其肾功能出现问题。此类患者常表现为腰酸、腰痛、少尿或无尿,严重者甚至会患上肾小管坏死或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等严重的肾病,最终会导致肾衰竭。
因此,专家建议人们在感冒后不宜盲目地使用抗感冒药,最好先请教医生。感冒患者在使用抗感冒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服用抗感冒药时,最好只服用一种抗感冒药,不要同时服用作用相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该类药物,以免因剂量过大而产生不良反应;感冒患者在服用抗感冒药期间,一般不要服用滋补性的中成药。
2.在服用抗感冒药的同时一定要多喝水,以加快肾脏对有毒成分的排泄。
3.在服用抗感冒药时要禁止饮酒;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慎用抗感冒药。
4.应少服用复合型抗感冒药(既可以治疗打喷嚏等过敏症状,又可以退热的抗感冒药),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此类药物。
消炎药就是抗菌药吗
解放军302医院 黄显斌 魏振满
导 读:
消炎药只是人们的一种俗称,医学上所说的消炎药指的是解热镇痛抗炎药。它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的作用。抗菌药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各类细菌发挥作用的,有的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有的则能杀灭病原菌。
生活中,消炎药对老百姓来说不算陌生,但长久以来很多人却搞不清楚消炎药和抗菌药之间的区别,不少人认为抗菌药就是消炎药,从而误把抗菌药当消炎药,把消炎药当抗菌药来使用,结果不但病情未得到缓解,还延误了诊治时机。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消炎药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抗菌药,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自身的适应证,根据药物本身的性质合理使用。
那么,消炎药与抗菌药二者之间到底有何区别呢?消炎药只是人们的一种俗称,医学上所说的消炎药指的是解热镇痛抗炎药。它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的作用。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这类药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布洛芬等。其中除扑热息痛外,其他药物大都具有抗炎的作用。抗菌药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它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老百姓所说的消炎药,大多指的是抗菌药。人们通常所用的抗菌药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各类细菌发挥作用的,有的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有的则能杀灭病原菌。
抗菌药的种类很多,常用于临床的有200多种。通常人们所熟悉的有青霉素类(青霉素G、青霉素V、阿莫西林、哌拉西林钠、氨苄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氨基糖甙类(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氯霉素类(氯霉素等),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磺胺类(复方新诺明)等。正是抗菌药的应用,使过去许多致死性疾病得到控制,也许是人们对这些“抗菌药”太熟悉了,加上其中很多药可以在药店直接买到,因此时常会出现患者自行滥用药物的现象,从而使许多患者产生了耐药性、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甚至毒性反应等不良后果。因此,病人在使用此类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药物本身的性质,针对具体病情合理用药。
常见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是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菌药。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果是细菌性感染,就需要使用抗菌药;如果是病毒性感染,就需要对症吃抗病毒药;如果经病原学检查,结果尚不明确,这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联合用药。患者在发热原因不明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滥用药,以免导致临床症状不典型和病原菌不易被检出,从而延误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怎样服用扑热息痛
湖北 副主任医师 江和平
导 读:
一般情况下,患者按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使用该药是不会过量的。另外,患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时还应注意不要空腹、不要饮酒;婴幼儿和肝、肾疾病患者应慎用此类药品;老年人和儿童要按照相应的公式计算用量,一旦用药过量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扑热息痛又叫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因其具有疗效显著,口服吸收快,对胃肠道刺激性小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神经痛、痛经、癌症痛、手术疼痛等的治疗。该药还被众多药厂制成商品名各异的片剂、胶囊、糖浆等多种制剂,被做成的复方制剂更是多得难以统计,如解热止痛片(APC)、VC银翘片等。
目前,虽然很多患者认为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较为安全,成人每24小时内的用药剂量不应超过2克,用于解热时连续使用此类药物的时间不得超过3天,用于止痛时连续使用此类药物的时间不得超过5天。另外,在正常治疗剂量范围内使用此药的患者很少发生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若过量地使用此类药品可出现黄疸、急性中毒性肝坏死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昏迷或死亡。
一般情况下,患者按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使用该药是不会过量的。但是患者若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含有此类药物成分的单方或复方制剂时,就可能由于重复使用而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过量累积。例如,患者治疗感冒发烧时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每日服3次,每次服一片(每片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为0.5克),同时口服VC银翘片,每日服3次,每次服两片(每片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为0.105克),这样实际摄入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为每日0.5×3+0.105×6=2.13克,超出安全剂量0.13克。这样用药就很难,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怎样消减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
陕西 副主任医师 韩咏霞
导 读:
据统计,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临床上,用于治疗此病的药物也在逐渐增多。抗结核药包括杀死结核菌的药物(杀菌剂)和抑制结核菌生长的药物(抑菌剂)两种。常用的杀菌剂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常用的抑菌剂有对氨水杨酸、氨硫脲、卷曲霉素、乙硫异烟胺等。抗结核药物属于化疗药,故其副作用较大。
1.异烟肼
异烟肼又叫雷米封、异烟酰肼。它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故异烟肼是抗结核病的首选药。但是病人服用异烟肼后可能会出现周围神经炎、肝功能损伤等副反应。病人若出现四肢远端皮肤麻木或有烧灼感等神经病变的症状时,应加服维生素B6 。即在服异烟肼的同时,每日再服30~60毫克的维生素B6。一般病人,经过服用维生素B6后,其末梢神经炎的症状可减轻或消失。为防治异烟肼引起的肝损害,病人在服药期间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若发现转氨酶升高时,应加用护肝药及具有降低转氨酶作用的中成药(如五味子制剂)进行治疗。如果病人经肝功能检查只有单纯的转氨酶升高,其他项目正常,则无需停用异烟肼。
2.利福平
利福平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它对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特别是耐药金葡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利福平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可能会治疗各种结核病。但是病人服用利福平后,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如果病人的消化道症状较轻,则可能是一般的药物反应。这时病人可通过调整用药时间来预防,即可改为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用药。如果病人的消化道症状较重,则可能是药物的变态反应所致。此时应立即停药。如果病人在服用利福平时,出现了这些反应,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置,以免因判断错误而造成不良后果。少数患者服用利福平后,可能会发生黄疸和转氨酶升高。这种情况多半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患者合并有慢性肝炎所致。因此,病人在服用利福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②应定期检查肝功能;③有肝胆疾病病史的人应禁用此药。
3.吡嗪酰胺
吡嗪酰胺对细胞内的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缺点是副作用较大。吡嗪酰胺的主要副作用是可能引起肝损害。引起肝损害的情况多发生在老年肺结核患者或用药剂量偏大、疗程过长的病人身上。因此为了预防吡嗪酰胺所引起的肝损害,结核病人在服用此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每日用药的剂量应控制在2克以下;②用药的疗程不应超过3个月;③老年人慎用此药。少数病人服用吡嗪酰胺后还会出现血尿酸升高。因此,有痛风素质的人及痛风患者应禁用此药。另外,极个别易发生日光过敏的患者,在服用吡嗪酰胺后,其皮肤的曝光部位可呈红棕色或古铜色。这种症状在病人停药后可逐渐消失。
4.乙胺丁醇
乙胺丁醇可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繁殖。并且,结核杆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故乙胺丁醇适用于已对异烟肼等产生耐药性的结核病患者。乙胺丁醇的副作用较少,是一种安全系数较高的抗结核药。但据报道,长期服用乙胺丁醇的病人,有发生神经炎的可能。如果病人在服用乙胺丁醇后发生了肢端麻木等周围神经炎的症状,可服用维生素B6进行治疗。一般的病人,在服用维生素B6后,其神经炎的症状可得到迅速改善。大剂量地服用乙胺丁醇的病人,还有发生球后神经炎的可能。因此,需要大剂量服用乙胺丁醇的病人,每个月都应到眼科做一次视力、色觉、视野及眼底等项目的检查。若发现异常,病人应及时减小用药剂量,必要时,应停药。
5.对氨水杨酸钠
对氨水杨酸钠又叫对氨柳酸钠、派斯钠,是第二线抗结核药。它对结核菌只有抑制作用而无杀灭作用。对氨水杨酸钠的特点是:结核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故人们常把对氨水杨酸钠常与异烟肼等药物合用,以延缓结核菌耐药性的产生,增强治疗效果。病人服用对氨水杨酸钠后,易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腹上区疼痛、腹胀及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故服用该药的时间可放在饭后。这样可减轻胃肠道的反应。胃肠道反应严重的病人,也可在服用对氨水杨酸钠的同时服用氢氧化铝或碳酸氢钠。如果采用这种方法仍不见效,病人应停药。个别长期服用对氨水杨酸钠的病人,可出现转氨酶升高。因此,长期服用对氨水杨酸钠的病人应定期检查肝功。
6.卷曲霉素
卷曲霉素又叫结核霉素、缠霉素。它适用于治疗对异烟肼等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各种结核病。但卷曲霉素的副作用较大。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很少应用此药。卷曲霉素不仅可损害人的第8对颅神经,使病人出现听力下降等症状,还可损害病人的肝、肾功能。因此病人在使用卷曲霉素时,用药的剂量不宜过大,用药的时间不宜过长。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此药。
7.氨硫脲
氨硫脲与异烟肼等药物联用,可防止结核菌产生耐药性。它适用于治疗除粟粒性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以外的各种活动性结核病。氨硫脲的副作用与用药的剂量有关。如果病人把每日的用药剂量控制在100毫克以内,其副作用较小;若日用药量超过100毫克,其副作用较大。氨硫脲的主要副作用是可使用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及肝损害,如,可使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及转氨酶升高等症状,少数用药者还可出现黄疸。若病人出现这些不良反应时,应减少用药的剂量。如果减少了用药剂量后,这些不良反应仍未得到缓解,则应停药。另外,极少数病人服用氨硫脲后,可出现进行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的表现及头痛、头晕、视力模糊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如果出现上述情况,病人应立即停药。
怎样选择抗血栓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 教授 刘梅林
编辑同志:
我曾经得过心肌梗死,为了防止该病再次发作,医生让我服用抗血栓药。但是,现在市面上的抗血栓药种类很多,请问,我应该如何选择这类药物呢?另外,服用这类药有没有什么危险?
上海 汪海波
汪海波读者:
临床上主要将抗血栓类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血栓形成、外周闭塞性血管疾病、间歇性跛行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包括劳累性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等疾病。不过,虽然抗血栓类药物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但由于此类药物使用时可能会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所以许多本该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都不愿使用此类药物。其实,只要患者能够遵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使用此类药物,发生危险的概率还是很小的。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栓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用于治疗冠心病和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另一类是用于治疗栓塞性疾病和预防血栓形成的抗凝血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那么,这两类药物都有怎样的性能和作用呢?
1.阿司匹林
该药是最常用的抗血栓药,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该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若长期服用,会对患者的胃黏膜产生刺激作用,易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症状。但这种不良反应一般可通过保护胃肠黏膜、监测血液系统变化等措施来避免。
2.氯吡格雷
该药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主要用于预防实施心脏支架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出现血栓。该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小,使用后不易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所以临床上多用于那些不能耐受阿司匹林,以及对阿司匹林有耐药性的上述患者。但由于该药的价格偏贵,且缺乏长年使用的经验,故不提倡长期使用。
3.肝素
该药是最早使用的抗凝药,可有效地防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形成,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由于该药起效快、作用直接可靠,所以经常作为血栓性疾病急性发作时的首选药。但因为该药的抗凝作用较强,所以使用后存在出血的风险,故不适合长期使用。
4.华法林
该药主要用于预防肺栓塞和深静脉的血栓形成。该药抗血栓的疗效比较明显,但由于使用后引起出血的风险也比较高,尤其是老年患者使用该药后有诱发脑出血的危险,所以使用该药时患者一定要持续监测自己的凝血功能,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随时调整用药的剂量。
由于您以前得过心肌梗死,所以您最好还是服用一些抗血栓药,以免疾病再次发作。不过,具体选择哪种药,您还是应该按照医生的意见办。
怎样预防减服激素类药物后的不良反应
陕西 副主任医师 韩咏霞
导 读:
服用激素类药物治疗疾病的患者,必须在病情稳定、症状消失的情况下,结合医生制订的停药方案,缓慢停药。否则,极易造成不良后果。
某些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多发性皮肌炎、哮喘病、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多半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此类病人如果在服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时,突然停药或削减药量过快,则极易出现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应也叫撤药综合征。
患者发生撤药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厌食、恶心、呕吐、体重减少、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及发热;或周身乏力、倦怠、情绪低落;或使原有的疾病复发,病情加重。这些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患者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后,在生理和心理上形成了对此类药物的依赖性。
那么,该如何预防激素类药物撤药综合征呢?
1.对服用大剂量激素进行治疗的患者,通常在服用激素4周后便可开始减量,直至减到生理维持量为止。某些需要长期或终身服用激素治疗的疾病,一开始服用激素时就应达到生理维持量,只要在服用激素时,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就不必停药。
2.如需停药时,则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停药方案。若服用大剂量激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减药的剂量可以大一些,反之,减药的剂量应小些。如每日使用强的松超过40毫克的患者,开始减药时,可每隔3~7天减药10毫克;每日使用强的松低于40毫克的患者,开始减药时,可每隔2~3天减药3毫克。当把服用的激素量减至生理维持量时,使用生理维持的时间至少应为5~7天。减药后,若患者确未出现病情复发或撤药综合征等情况时,方可彻底撤药。
3.对于停用激素类药物有困难的病人,可以用非激素类药(如维生素等)代替激素类药物继续使用一段时间,以缓解病人对激素类药物产生的心理依赖;或采用隔日停药法,使患者逐渐适应减药的过程。实施隔日停药法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将服用的长效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或倍他米松)改为中、短效激素类药物(强的松或氢化可的松);② 在保持每日服药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可把分次服用改为每日清晨一次服下;③可采用单日减量,双日不减量的办法减少服药量,即每隔5~10天,把药量减少一次,直到完全撤药。
这些抗生素不宜与哪些中药合用
山西 主任医师 李子墨
导 读:
抗生素是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药物。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抗生素与中药的联合应用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中西药物若搭配得不合理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抗生素与中药的联合应用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扩大适应证范围、缩短疗程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中西药物若搭配得不合理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现将一些不宜与几种抗生素合用的中药简单介绍如下:
1.红霉素
红霉素不宜与穿心莲制剂同时服用,因为穿心莲虽不是直接抑菌的药物,但它能提高机体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具有消炎解毒的作用。而红霉素类抗生素能使穿心莲促进白细胞吞噬的功能得到抑制,从而降低穿心莲的药物疗效;红霉素也不宜与中成药华山参滴丸(片)合用。因为华山参滴丸(片)具有抗胆碱作用,可促使肠道平滑肌松弛,延长胃排空的时间,而红霉素如果在胃中停留的时间过长,会受到胃酸的破坏,使其抗菌的疗效降低。
2.青霉素
青霉素与黄芩、黄连注射液配伍使用会产生沉淀反应,致使药效降低;青霉素还不宜与冰硼散合用,因为冰硼散可使尿液碱化,增加青霉素的排泄速度,降低药物浓度,使其抗菌作用明显降低;羧苄青霉素是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对绿脓杆菌有较强的作用,但若与夹竹桃、万年青、福寿草等含有强心甙的中药合用,会使患者出现低血钾,并增加患者心肌对含强心甙类药的敏感性,从而容易诱发中毒反应。
3.庆大霉素
庆大霉素隶属氨基甙类抗生素,不宜与石膏、寒水石、龙骨、牡蛎、珍珠及中成药龙牡壮骨冲剂、上清喉片等含钙离子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同用。上清喉片含有硼砂,若与氨基甙类抗生素长期大量地合用,该药中的硼砂可使尿液碱化,从而减少氨基甙类抗生素的排泄,使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增加,并可引发能使前庭功能紊乱的毒性反应,使患者形成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庆大霉素也不宜与山楂、枣皮、五味子等中药联合使用,因为此类中药能使尿液酸性增强,使庆大霉素的抗菌效果降低。
使用阿司匹林有哪些错误的做法
山东省莱阳市中心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宋丽华
导 读:
大量临床观察证明,部分冠心病或脑血管疾病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降低致命和非致命性冠心病的发生,也能降低中风和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但是,由于很多人对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不甚了解,常发生一些用药不当的问题。
阿司匹林作为解热镇痛药,可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其作用机理是使血栓素(该物质生成增多会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生成减少,起到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因而,阿司匹林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脑梗塞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作用。
1.人人皆宜
虽说阿司匹林能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但它并不是人人皆宜。现将不宜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分列如下:①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胃出血或穿孔;②患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如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患者不宜使用;③部分哮喘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出现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喉头水肿、哮喘大发作等;④孕妇在怀孕3个月内服用阿司匹林,可致胎儿发育异常,之后若长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出血的危险,故分娩前2~3周应禁用;⑤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不宜使用。有报道,16岁以下患流感、水痘或其他病毒性感染者若服用阿司匹林,可出现严重的肝功能不全甚至出现肝性脑病。
2.可与其他药同用
①阿司匹林与维生素B1 同服,会增加患者的胃肠道反应;②阿司匹林与抗凝药中的双香豆素合用,易致患者出血;③与降糖药D860同用,易致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④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易诱发溃疡;⑤与甲氨蝶呤同用,可增强其毒性;⑥与利尿剂同用,容易造成患者水杨酸中毒。
3.可长期服用
①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即使是小剂量,亦可能损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使其发生胃出血或穿孔。因为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能导致患者有出血的倾向。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能引起中毒,使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③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会使患者发生皮下出血、皮肤青紫或有出血点、牙龈出血或鼻出血。老年女性患者尤甚。患者若遇到上述情况,应立即停服此药,及时就医。
4.忽视剂型和用量
减少对胃黏膜刺激的角度来选择阿司匹林的剂型,应以肠溶阿司匹林为最佳(每片25毫克),其次为水溶片剂巴米尔片(每片0.1克)。肠溶片每日服用50~75毫克为常用剂量,最大剂量每日也不要超过100毫克。在服药期间患者应注意皮肤及牙龈有无出血,并应定期复查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聚集率等。
另外,饮酒后服用阿司匹林能加剧胃黏膜的损伤,从而导致胃出血。同时,阿司匹林在潮解后易形成水杨酸与醋酸,患者服用后可引起强烈的胃肠道不适,因此不宜服用潮解后的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