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长寿

第二节 摄影与长寿

几位高龄摄影家的事迹,引起人们对摄影与健康关系的重视。吴印咸享年94岁,去世前一直在拍照。郎静山享年104,百岁遭遇车祸,翻入沟中不曾受伤。这两位摄影家的心境都是开朗平和的。显然他们对摄影的专注,对世事的超脱,对大自然的亲和,帮助了他们的长寿。这也是热爱自然风光摄影的中国摄影家的特殊受益之处。

各界职业人士选择摄影作为业余爱好以后,有可能排除不良嗜好,为摄影而锻炼身心。摆脱职业劳务以后,更换了另一种思维方式,有助于脑神经不同部分、不同活动方式的训练。行万里路对摄影爱好者来说是常有的事。我几次随影友去高山地区拍照,几周之后回来都会发现,头上的老年斑有消退的现象,黑处变浅,隆起处变平。什么原因,医生也说不清楚。

自然风光摄影,特别是业余爱好者的自然风光摄影经常是在平静的气氛中进行的。许多朋友反映,看着取景器按下快门时,有一种禅家入静的感觉,忘掉了一切烦恼的事,是一种真正的享受。这似乎同现代医学利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实践治疗疾病有某种关联。

中国外国都有画家长寿的说法。也有画家晚年作品炉火纯青的评价,西方评论家认为那是他们观察了一生,思考了一生,技术积累了一生的结果。摄影家似乎难以如此,因为一般说来摄影家是要拼体力的。中国古代认为书法可以令人长寿,因为它能宁神静气,排除杂念,调练心境。对书法的保健功效,中国人看重的是心气平和,有如禅定那样,这样的好处有时摄影家也能享受到。西方医学则强调艺术创作时人体功能亢奋的一面,如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增加,心跳、呼吸及血流加快等。这也说明中西保健观念有所不同,中国人注重养气。最近有报道说,国外研究发现,画家在创作兴奋时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胰岛素分泌旺盛在内。这样说来艺术创作对预防糖尿病还可能有好处!

长寿问题虽然和摄影创作关系不大,但可以帮助理解摄影创作中心理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