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墓
吕洞宾墓
游侠引言
民间故事中耳熟能详的吕洞宾,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在民间,吕洞宾是一位与观音菩萨、关公一样妇孺皆知、香火占尽的人物,他们合称“三大神明”。唐宋以来,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洞神仙”。在山西民间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谈到八仙传说,人们不禁会问:吕洞宾究竟是仙,还是人?他的故乡在何处?
相传历史上的吕洞宾,姓吕名岩,道号纯阳,是唐代京兆人,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人。也有说他是河中府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洛县人。他曾经在终南山中修道,后来又浪迹江湖,自称为“回道人”。关于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很多。有“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等等。因为他是道士,所以道教信徒尊称他为“吕祖”。他是全真教北五祖之一。他被传说成为神仙大概是在宋代中叶以后。在八仙的故事中,以他为主线人物的也居多。在今天的山西省芮(ruì)城县西20千米,永乐镇的峨嵋岭下,背靠中条山、南临着黄河、东傍着涧流,有一幢道教古建筑——永乐宫。在永乐宫门外,东约200米处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墓,在高大的墓冢前面竖立着元代所刻的石碑,上面题刻着“大唐纯阳吕公祖墓”。这就是著名的吕洞宾墓。千百年来,它十分受人敬仰。
可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使这座道教圣墓成了一个谜。
1959年12月至1960年1月,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门为了迁建永乐宫,对吕祖墓进行了发掘和整理。但是被打开的吕祖墓,展现给人们的却是一幅使人百思难得其解的图画。在墓室内仅有的一具松木棺椁(guǒ)中,考古工作者们看到了两具尸骨,虽然尸骨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腐朽,但是,很容易就鉴定出,这是一男一女的两具尸体。左为男、右为女,都是仰身直体而卧,头向着北方。工作人员在女尸的口中和尸体的周围还发现了7枚铜钱。世代相传的吕祖墓,竟然是男女合葬墓。而根据我国的民俗,只有夫妻死后才能合葬。那么,墓中男人若为道士就不好解释了,甚至有辱道家的声名。可是经考古研究人员的研究和考证,这座墓不像是二次迁葬墓,那么当年他们是一同入土的。可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这座古墓就很有可能不是吕洞宾的墓。当然,仅仅是可能。在古墓中发现的铜钱,更使人如坠迷雾之中,这些古钱都是宋代流通的货币。其中,有开元通宝4枚;祥符通宝2枚;女尸口中所含的1枚是天圣通宝。这实际上是在告诉世人,墓室的主人只能是在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1年)或者是在那以后才下葬的,这个时间与唐代吕洞宾活动的那段时间相隔了近200年。如果墓中真是吕洞宾的话,那么,他就有可能活了200多岁。这可能吗?
这座吕祖墓是不是名不副实呢?在吕祖墓附近,考古工作者还发掘了元代全真教知名领袖宋德方(披云真人)和永乐宫主持潘德冲(冲和真人)的墓。从墓志铭到墓葬形制等方面考证,都没有发现有什么出入。看来永乐宫周围确实是道教先师的丧葬之地。那么在这块道教的圣地上,怎么会出现男女合葬墓?如果根据从古墓中得到的发现否定这座古墓是吕祖墓一说,那么,此地的旧方志中却记载了永乐镇在唐代就修建了吕公祠,而且还记录了唐以后历朝历代,包括宋和元两代所进行的祭祀。这些难道都是假的?
那么,真正的吕洞宾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1986年,在邯郸县南吕固乡南吕固村东发现了吕洞宾墓,也就是吕翁祠。后来经有关文物部门组织考古发掘后初步确定的,全墓是大青石条彻成,墓底是尺余厚的石灰、沙、木炭混合夯成。墓门向南直通吕祖大殿后门,墓呈八卦型,墓顶用一青石板盖着。墓门两侧有一对石螭龙把守。墓早被盗过:墓门被砸坏,墓内石棺被砸成碎片,随葬品如:陶器、陶人、陶十二属相、陶十天干、十二地支、陶车马、陶骆驼都成碎片掺在泥土中。此墓经有关专家认定是唐代吕洞宾墓。吕翁祠是一个占地30余亩的古建筑群,有钟离殿、吕祖殿、芦生殿(其是东西并排,黄粱梦是南北顺排),有各配殿、道房、钟鼓二楼,山门、戏楼等。据考古推测,吕翁祠也建于唐代其原来是一个小庙,墓就在庙后,后经历代重修扩建,才有了上述规模。
问题在线
永乐宫的建筑是怎样的?
专家释疑
永乐宫由宫门、龙虎殿、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殿五座建筑物组成。它们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从构件规制上吸取了宋代“营造法式”,在建筑结构上采用了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元代殿宇中,最有价值的是无极殿和纯阳殿。永乐宫原建在永乐镇。1958年因黄河三门峡水库工程上马,而永乐宫正处于淹没区内,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国家拨出巨款,进行了规模浩大的迁移工程,全部壁画分块割取,按照原样安装复原,将永乐宫完好无缺地迁移到了芮城县城北的龙泉村。
探索指南
吕洞宾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间长期流传中,却像雪球的滚动一般,故事愈来愈加丰富,成为一个传说人物。吕洞宾时常出现于酒楼、茶馆、饭铺等吃吃喝喝,走后留下仙迹他放荡形骸,不拘小节,好酒能诗爱女色,所谓“酒色财气吕洞宾”,所谓“吕洞宾戏牡丹”(白牡丹为当时名妓),都为人们所熟知,这些世俗生活内容使吕洞宾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赢得了百姓喜爱。吕洞宾修行出走之前的儒者经历,以及他饮酒、赋诗,追求山林的情趣,更适应了中下层文人口味。在故事流传过程中,附合了许多文人传说因素,使他同时成为失意知识分子的形象的神仙代表。吕洞宾传说的这些特点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多种文化现象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