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镐头地的历史与变革

小镐头地的历史与变革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把这种用镐头、铁锨开垦的小块耕地称之为小镐头地。人们在小镐头地里种上豆角、土豆,解决了青黄不接时节的吃饭问题。一九六三年上级政府决定取消小镐头地,并要求生产队划给每人三分自留地,其中平地每人一分,山地每人二分,由个人自主经营,自主耕种,收益归己。自留地是按人口等量划分的,所以比原来的小镐头地更趋合理。

小镐头地的历史与变革

夏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所谓“青黄不接”是指庄稼还没成熟,陈粮已经吃完了。这时节,对缺粮大户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虽然政府也能帮助渡过难关,但当时国家贫穷,经济落后,拿不出更多的钱粮,且缺粮大户又太多,僧多饭少,政府的救助只能保证以不饿死人为原则。救济粮,只救济没饭吃的,不救济吃不饱的;救济款只救济患有重大疾病,穿不上衣、吃不上饭的严重困难户,不救济吃不饱、穿不暖的一般困难户。

那时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比如:旱灾、雹灾、虫灾、洪灾、涝灾,在政府的救助下都能渡过难关,光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迈过这个坎的。因为都不富裕,个人借取无门,购买没钱,也无处去买。救济粮的发放虽然不能保证绝对公平,但能够保证基本公平。

对付青黄不接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早熟作物接济,豆角是当时最先可食用的作物,而且能摘很多茬,接下来就是土豆。这两种作物成熟得早,既能当副食又能当主食,既能秋收又能夏收,在当时是别的作物不可替代的,因此人们把土豆、豆角当作新粮。其实庄户人家早就知道豆角、土豆是青黄不接时的接济作物,但是个人没有土地,生产队的土地是用来种粮食解决社员口粮的,不可能用来种豆角和土豆,个人想种点豆角和土豆却无地可种,人们渴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来种植接济作物,以备青黄不接之用。

为了解决青黄不接缺粮的危机,上级政府也采取了很多办法,如前面所说的,发放救济粮,歉年供应返销粮等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大概是在一九六一年,政府出台了新政策,允许社员在本生产队零星小块荒地开垦耕地,搞生产自救。这项政策得到社员们的热烈响应,头脑反应灵敏、动作迅速的社员,立即行动起来,他们肩扛镐头、铁锨,到处寻找成片的荒地,选着合适的就先挖一小片把地先占上,然后再寻找下一块。离村屯较近的小山上几乎没有成型的大片荒地,面积最大的也不过二三分地,而且也没有几块,所以人们把目光转向偏远的山顶、大侵蚀沟的沟头和沟坡,这些地方虽然离家远一些,但是面积相对大一些。人们纷纷利用下工后和生产队劳作的间歇时间,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地开垦荒地。因为面积小用不开犁杖,也没有犁杖可用,所以只能靠镐头、铁锨把生地、荒地刨开、挖开,把草根、石块拣出来然后再种上该种的作物。人们把这种用镐头、铁锨开垦的小块耕地称之为小镐头地。用这种方法开荒尽管速度很慢,人们还是铆足了劲地干,有时借着月光干到下半夜,大人刨地、挖地,孩子往外拣草根和石块,大人和孩子们并没感到过度劳累,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因为他们看到了在青黄不接时有饭吃的希望。春夏时,一边刨一边种,当年就有收获。晚一些刨的,就得第二年种。通过一两年的努力,镐头地最少的户(没有壮劳力或劳力少的户)也有五六分地,最多的户达到一亩半地。人们不用频繁地舍脸借粮,只要出力就可以了,农民最不怕的就是出力。人们在小镐头地里种上豆角、土豆,解决了青黄不接时节的吃饭问题。不难看出,一项好的政策能解决很多大问题,一项好政策的出台会使很多难题迎刃而解。

后来生产队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又从集体的耕地里划给每户半亩薄地,作为猪饲料地,发展养猪业,并明确规定饲料地只准种猪饲料,不准种粮食作物。当时社员在猪饲料地里种了甜菜疙瘩、撇拉疙瘩等。这两种植物的叶子掰下来喂猪,且随掰随长,能掰很多茬。撇拉疙瘩能熬着吃,还能腌制咸菜;甜菜疙瘩能烀着吃,还能熬糖。(www.daowen.com)

一九六三年上级政府决定取消小镐头地,并要求生产队划给每人三分自留地,其中平地每人一分,山地每人二分,由个人自主经营,自主耕种,收益归己。村路的南面从东到西是村里最好的平地,每年都能浇上一两水,除了生产队种菜、种麻用地以外,其余的土地作为平地自留地全部分给个人。平地自留地距离每家每户仅几十米至百米,按理说种土豆、豆角最方便,但是人们舍不得用这么好的地种植这些低产作物,他们要在这块平地上种植当时最高产的作物。当然人们在这块地上投入也是最多的,种子选高产的,农家肥施得最多,化肥要用最好的,尽量多浇几水,锄地时下得工夫也是最多的。因为一出门都能看到各家各户庄稼的长势,所以谁也不甘示弱,好像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种地本领的大比拼,谁家的庄稼长得不好,主人也感到很没面子。

山地自留地每人二分,有很多人家用原来开垦的小镐头地做了山地自留地,不足者用生产队的山坡地来补充,在一块小镐头地里,面积超过应分得自留地面积的,生产队也没有把多出的部分收回。不愿意用自家小镐头地做自留地的,生产队把小镐头地收回,从集体的山地里另行分给自留地。这时,原来的小镐头地一部分变成了个人的山地自留地,其余的因坡陡、面积小、过于分散、集体不便耕种等因素变为弃耕地。到此,小镐头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山地自留地。自留地是按人口等量划分的,所以比原来的小镐头地更趋合理。自留地的划分使个人手里重新有了土地,除了在山地种些豆角、土豆以外,还能在平地种些粮食作物,比如调节粮食品种的黏谷、小麦,还有比较高产的玉米等。自从有了自留地以后,吃粮问题虽然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转机,除了生产队分给的口粮外自己还能产些粮食。

那个年代小镐头地虽然解决了青黄不接的难题,但小镐头地都是在本不该耕种的沟坡、陡坡上刨出来的,把固定的草地变成活土层,别说大雨,就是小雨也会造成土壤流失,进而使沟变宽、变深,坡变秃、变陡。在粮食极缺的时候,选择刨小镐头地自救,起码缓解了政府扶贫救灾的压力,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人们常说:“小镐头地是块救命的地”,人们不会忘记在极端缺粮的时候它对人们所作出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