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家和墨家思想如何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道家和墨家思想如何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家理论鼓励人们探寻各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这有利于科技发展。可以说,道家和道教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对科技的促进作用并不是主流。这种模糊是非界限的观念还会导致虚无,而虚无又会导致无为,于是道家思想最终并不提倡对客观规律的探索,因而也就未能极大地推动科技的发展,所能产生的科学成果也多是其追求长生等仙术的副产物而已。

道家和墨家思想如何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老子认为道存在于天地生成之前,且认为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不以天地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也体现在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的观念中。也就是说,天地间的规律与人的意志和行为都无关系。

庄子根据这种观念否定儒家关于“惟人,万物之灵”(《尚书·周书·泰誓上》)的观点。儒家主张天地间万物与人是不平等的,它们的好坏或有无益处都是以对人是否有利为标准的。但庄子对此并不认同,认为世间万物有各自生存的意义,也有各自发展的客观规律。道家理论鼓励人们探寻各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这有利于科技发展。道家发展到杨朱时期,因更强调贵我、养生,甚至演变成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意念,为达到此目的,开始炼制金丹,这客观上促进了科学尤其是化学的发展。可以说,道家和道教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说,信奉道家或道教的文人为了传扬自己的学说,参与了一些原始的科学实验。据说,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原理即建立于道家阴阳五行说基础上的感应说。文人学者从阴阳五行说出发,结合当时的地理知识,提出了指南针原理。虽说其原理在今天看来并不科学,仍受阴阳说的干扰,正如西方科学史上的地心说日心说一样,依今天的观点来看是错误的,但在当时都是重大的科学发现。更何况,指南针还有其实际用途。

当然,指南针的发明也基于生产实践。早在先秦时代匠人们在探寻铁矿时,就已知道磁石的存在,这在《管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都有记载。到了西汉,一位叫栾大的方士(此人多半是道家或道教人物,因为方士主要从事炼丹、行医等)第一次登场,给汉武帝演绎了两极相吸的实验,后由于更多文人学者的参与,最终提出了完整的指南针原理。由指南针的例子可以看出,科学的进步需有文人与工匠的结合。

既然道家文化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么为什么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未形成系统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呢?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对科技的促进作用并不是主流。在道家看来,规律既然是客观的,人改变不了客观规律,因而是否认识它就无关紧要。而且道家的所谓辩证法,如前所述,会模糊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的观念。这种模糊是非界限的观念还会导致虚无,而虚无又会导致无为,于是道家思想最终并不提倡对客观规律的探索,因而也就未能极大地推动科技的发展,所能产生的科学成果也多是其追求长生等仙术的副产物而已。(www.daowen.com)

据说墨家是工匠阶层的代表,有着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墨家既然成为学派,肯定有文人的参与。参与的文人应有两个来源:一是被墨家的主张吸引而参与其中的;二是由工匠或工匠子弟中通过学习成长起来的。由于墨家促成文人与工匠结合,加之又号召并实行非攻等政策,经常参与守城,因而是诸子百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的学派,其最著名的成就或许就是小影成像原理。

在《墨经·经下》篇中,就以实验的方法论述“光的直线传播”“物影的生成”“双影的生成”“光的反射现象”“物影大小所关涉的条件”“平面镜成像”“凹面镜成像”“凸面镜成像”,这些精彩的论述,甚至在今天,都还是几何光学的“看家珍宝”,基础之石。[5]

光学知识其实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儒道两家都认为,由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那么阴阳二字的含义首先来自阳光的照射。阳光直射处为阳,反面为阴。也就是说,阴阳二字初始含义只是揭示阳光照射的状态,可能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光的原理不是很清楚,又因被阳光直接照射的阳面获得较多能量,会使温度上升而感到发热,古人对热或温度也没有明确的概念,感性地认为身体内的阳气上升,反之在阴面获得的能量少,温度低,会感觉到冷,于是认为在阴面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后又将阴阳比喻生物的雌雄,认为阳尊阴卑,赋予其道德含义,这就彻底扭曲了人们的世界观,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若中国古人对光的原理有充分的认知,就会对阴阳有正确的认识,或许就不会将世间一切事物用阴阳及其代表的道德含义去解释,就会有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但由于墨家的学说很快没落,其发现的光学知识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墨子》记录的小影成像原理是现代人予以牵强附会的结果,但笔者以为,墨子观察到的成像原理与现代的光学知识或许有差距,但他对小影成像开始的研究还是应该值得肯定的。遗憾的是,墨家之后,再也没有代表文人与工匠结合的学派出现,使中国文化的璀璨明珠更多地播撒在文学艺术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