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瞬时单位线的概念及应用简介

瞬时单位线的概念及应用简介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瞬时单位线可用数学方程式表示,概括性强,便于分析。单位线的上述两个基本假定同样适用于瞬时单位线。瞬时单位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为1.0,即显然,决定瞬时单位线的参数只有,n、K两个。求无因次时段单位线。表7-5设计洪水过程线计算表3)由参数n=3、K=7.0计算t/K,见第③栏,查附表5得瞬时单位线的S曲线,见第④栏。

瞬时单位线的概念及应用简介

1.瞬时单位线

瞬时单位线是指流域上均匀分布的瞬时时刻(即Δt→0)的单位净雨在出口断面处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其纵坐标常以u(0,t)或u(t)表示,无因次。瞬时单位线可用数学方程式表示,概括性强,便于分析。

J.E.Nash设想流域的汇流可看作是n个调蓄作用相同的串联水库的调节,且假定每一个水库的蓄泄关系为线性,则可导出瞬时单位线的数学方程为:

式中 u(t)——t时刻的瞬时单位线的纵高;

n——线性水库的个数;

Γ(n)——n的伽玛函数;

e——自然对数的底,e=2.71828;

K——线性水库的调节系数,具有时间单位。

单位线的上述两个基本假定同样适用于瞬时单位线。瞬时单位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为1.0,即

显然,决定瞬时单位线的参数只有,n、K两个。n越大,流域调节作用越强;K值相当于每个线性水库输入与输出的时间差,即滞时。整个流域的调蓄作用所造成的流域滞时为nK。只要求出流域的n、K值,就可推求该流域的瞬时单位线,如图7-8,图7-9所示。

图7-8 K与瞬时单位线的关系

图7-9 n与瞬时单位线的关系

2.瞬时单位线的综合

瞬时单位线的综合实质上就是参数n、K的综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并不直接对n、K进行综合,而是根据中间参数m1,m2等来间接综合,m1=nK,m2=1/n。实践证明,n值相对稳定,综合的方法比较简单,如湖北省Ⅱ片的n=0.529F0.25 J0.2,江苏省山丘区的n=3。因此一般先对m1进行地区综合,根据已确定的n值就很容易确定出K值。

对m1进行地区综合一般是首先通过建立单站的m1与雨强i之间的关系,其关系式为m1=ai-b,求出相应于雨强为10mm/h(或其他指定值)的m1,(10)。然后根据各站的m1,(10)与流域地理因子(如F、J、L等)建立关系,m1,(10)=f(F,J,L,…),则m1=m1,(10)×(10/i)b,从而求得任一雨强i相应的m1。如湖北省Ⅱ片的m1,(10)=1.64F0.231L0.131 J-0.08。其次是对指数b进行地区综合。一般b随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减小。有时也可直接对单站的m1—i关系式中的a、b进行综合,而不经m1,(10)的转换,如黑龙江省的m1=CF0.27i-0.31,C可查图得到。

3.综合瞬时单位线的应用

由于瞬时单位线是由瞬时净雨产生的,而实际应用时无法提供瞬时净雨,所以用综合瞬时单位线推求设计地面洪水过程线时,需将瞬时单位线转换成时段为Δt(与净雨时段相同)、净雨深为10mm的时段单位线后,再进行汇流计算。具体步骤如下:

(1)求瞬时单位线的S曲线。S曲线是瞬时单位线的积分曲线,其公式为

公式表明S(t)曲线也是参数n、K的函数。生产中为了应用方便,已制成S(t)关系表供查用,见附表5。

(2)求无因次时段单位线。将求出的S(t)曲线向后错开一个时段Δt,即得S(t-Δt)曲线。两条S曲线的纵坐标差即为时段为Δt的无因次时段单位线,其计算公式为:

(3)求有因次时段单位线。根据单位线的特性可知,有因次时段单位线的纵坐标之和为:;而无因次时段单位线的纵坐标之和为:∑u(Δt,t)=1.0。

有因次时段单位线的纵高qi与无因次时段单位线的纵高u(Δt,t)之比等于其总和之比,即

由此可知,时段为Δt,10mm净雨深时段单位线的纵坐标为:(www.daowen.com)

(4)汇流计算。根据单位线的定义及倍比性和叠加性假定。用各时段设计地面净雨(换算成10mm的倍数)分别去乘单位线的纵高得到对应的部分地面径流过程,然后把它们分别错开一个时段后叠加即得到设计地面洪水过程。

根据单位线的定义可知,单位线只能用来推求流域设计地面洪水过程线。湿润地区的设计洪水过程线还包括设计地下洪水过程线。如果流域的基流量较大,不可忽略时,则还需加上基流。所以,湿润地区的设计洪水过程线是设计地面洪水过程线、设计地下洪水过程线和基流三部分叠加而成的。干旱地区的设计地面洪水过程线就为所求的设计洪水过程线。

设计地下洪水过程线可采用下述简化三角形方法推求。该法认为地面、地下径流的起涨点相同,由于地下汇流较地面汇流缓慢,所以将地下径流过程线概化为三角形过程,且将峰值放在地面径流过程的终止点。三角形面积为地下径流总量Wg,计算式为:

而地下径流总量等于地下净雨总量,即Wg=1000hgF

式中 Qm,g——地下径流过程线的洪峰流量,m3/s;

Tg——地下径流过程总历时,s;

hg——地下净雨深,mm;

F——流域面积,km2

按式(3-13)可计算出地下径流的峰值,其底宽一般取地面径流过程的2~3倍,由此可推求出设计地下径流过程。

【例7-3】江苏省某流域属于山丘区,流域面积F=118km2,干流平均坡度J=0.05,P=1%的设计地面净雨过程(Δt=6h)h1=15mm,h2=25mm,设计地下总净雨深hg=9.5mm,基流Q=5m3/s,地下径流历时为地面径流的2倍。求该流域P=1%的设计洪水过程线。

解(1)推求瞬时单位线的S(t)曲线和无因次时段单位线。

1)根据该流域所在的区域,查《江苏省暴雨洪水手册》得n=3,m1=2.4(F/J)0.28=21.1,则K=m1/n=21.1/3=7.0(h)。

2)因Δt=6h,用t=NΔt(N=0,1,2,…)算出t,填入表7-5中的第①栏。

表7-5 设计洪水过程线计算表

3)由参数n=3、K=7.0计算t/K,见第③栏,查附表5得瞬时单位线的S(t)曲线,见第④栏。

4)将S(t)曲线顺时序向后移一个时段(Δt=6h),得S(t-Δt)曲线,见第⑤栏,计算无因次时段单位线,见第⑥栏。

(2)将无因次时段单位转换为6h、10mm的时段单位线。

将第⑥栏中的无因次时段单位线转换为有因次的时段单位线,填入第⑦栏。

检验时段单位线:,计算正确。

(3)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

1)计算设计地面径流过程:根据单位线的特性,各时段设计地面净雨换算成10的倍数后,分别去乘单位线的纵坐标得到相应的部分地面径流过程,然后把它们分别错开一个时段后叠加便得到设计地面洪水过程,见第⑧、第⑨栏。

2)计算设计地下径流过程:

Tg=2Ts=2×16×6=192(h)

据式(7-11)计算,得Qm,g=3.2m3/s,按直线比例内插的每一时段地下径流的涨落均为0.2m3/s。经计算即可得出第⑩栏的设计地下径流过程。

3)将设计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及基流[第⑩栏]相加,得设计洪水过程线。见第⑫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