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永固陵与万年堂的建筑特点

永固陵与万年堂的建筑特点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冯太后亲自和孝文帝一起选定方山,营建寿陵,称为永固陵,同时在陵南“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接着孝文帝为了表示孝顺,在永固陵东北营建寿陵。现在永固陵和万年堂的遗址都还保存,并经过发掘清理。万年堂的形制和永固陵相同,只是规模只及永固陵的一半,高13米,每边约宽60米,属于陪葬墓的性质①。从这篇记载,可知永固石室建筑在永固陵和万年堂的前面,是属于祠庙的性质。

永固陵与万年堂的建筑特点

冯太后亲自和孝文帝一起选定方山(今山西大同西北25公里西寺儿梁山),营建寿陵,称为永固陵,同时在陵南“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接着孝文帝为了表示孝顺,在永固陵东北营建寿陵。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选定洛阳以北的北邙山区作为“山园”之所,筑在这里的寿陵就成为“虚宫”,号称“万年堂”(《魏书·皇后列传》)。现在永固陵和万年堂的遗址都还保存,并经过发掘清理。永固陵在方山南部山顶上,有高大坟丘,基底方形,上部圆形,高22.87米,南北长117米,东西宽124米。万年堂的形制和永固陵相同,只是规模只及永固陵的一半,高13米,每边约宽60米,属于陪葬墓的性质①。现在永固石室的建筑已不存在,幸而《水经注·&水》有较详的记载:

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径方山南。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按即万年堂),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槛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纹样雕刻石材)也。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矩(“矩”一本作“雉”),有若锦焉。堂之内外四侧结两石趺(石之台座),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石,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远灵图(浮屠),(灵)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镜矣。

从这篇记载,可知永固石室建筑在永固陵和万年堂的前面,是属于祠庙(即所谓“清庙”)的性质。全部主要结构都用“文石”制成,屋檐前的四根大柱用“黑石”雕刻而成,前面布置有“青石”制成、以“文石”为边缘的屏风,屏风上有表现“忠孝之容”的图像和表示“贞顺”的题刻。庙前陈列有石兽和石碑。在庙院以外的西侧建筑有“思远灵图(浮屠)”,当是一种佛堂建筑。佛堂之西又有斋堂。在庙的南门还树立有两座石阙。(www.daowen.com)

根据以上叙述,整个祠庙的建筑,一方面采用鲜卑“凿石为祖宗之庙”的遗风,另一方面又采用东汉以来在陵前建筑石殿、石阙、石兽、石碑的方式,再一方面又结合佛教的信仰,使佛堂、斋堂和祠庙相结合;在思想上一方面采用儒家的传统思想,强调“忠孝”、“贞顺”,另一方面又讲究佛教信仰,这是北魏统治集团强烈信奉佛教的一种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