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析

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教育理论知识价值的认可是教师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前提,也是课例研究中教师所集中体现的重要变化。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价值的认可首先有利于主动习得这些知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能够让教师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知识,用实践证明“教育”的科学性。

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析

课例研究强调教师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项目研究团队就第一次教师提交的课例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教学名师研修团队的教师进行了多次研讨后,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逐步被教师们认可,课例研究的内涵与外延都蕴含了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指导。

(一)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价值的认同

教师通过与同伴协商、专家指导之后对课例研究进行修改,在再次进行课例研究时教师们尽可能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与反思,分析改进和总结实践。接受某一理论的前提首先是认可,课例研究搭建了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的桥梁,同时是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的重要载体。课例研究是基于问题对教学现场的理性分析,这与一般的观课、评课活动不同,首先是要聚焦问题,其次,是分析教学活动的本质而非现象,不是对某个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点评,而是从教育学原理、教学心理学、教学哲学、教学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出发,对教学现象背后的教学原理进行探索。对教育理论知识价值的认可是教师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前提,也是课例研究中教师所集中体现的重要变化。一些教师表示:“多年只从事教学工作的我们是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的,在开展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才切实体会到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于是我针对要研究的问题尽可能地查阅和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来弥补课例分析时理论的不足。”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价值的认可首先有利于主动习得这些知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能够让教师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知识,用实践证明“教育”的科学性

(二)教学实践中寻找理论支撑

教学实践是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起点,在实践中发现研究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课例研究文本撰写的过程中集中体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从无到有”,一些教师对选取课例的分析与教学反思类似,缺乏理论视角;二是“从旧到新”,一些教师教育理论知识陈旧,对于分析与指导当前课堂教学相对滞后,教师在改进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是探索最具有典型指导性并且与研究问题相统一的教育理论知识。(www.daowen.com)

以《让静的概念动起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究之〈克与千克〉课例研究》为例,该教师课例研究中教育理论视角属于“从无到有”型的,但是其研究内容与文本分析中所呈现的“静的概念动起来”,即基于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实现知识的建构或迁移。经过研讨小组与教师不断反思修正,将研究理论基础定位于体验式教学理论,课例研究问题也明晰为“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下的有效教学课例研究——以《克与千克》为例”,课例研究理论视角的明晰是实现教师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重要保障。

(三)理论分析中探索实践条件

课例研究是教师作为研究者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的行动研究,索尔蒂斯曾经区分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四种不同类型:第一,实证研究,即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发现教育实践活动的因果联系;第二,解释研究,即运用日常语言用哲学、现象学解释学等,去解释各种主体特性和主体意义,揭示构成教育冲突的各种事件以及教育现象对人类的意义;第三,规范研究;第四,意识形态批判[1]。课例研究属于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去探索教学实践之间联系的实证研究,习得教育理论知识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第一步,为教学实践寻找其内在本质的教育理论是提升,而只有实现教育理论分析中探索实践条件才是目标的达成,例如在《让学理念下“留白策略”在〈盘古开天地〉一课的课例研究》中,教师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让学理念”与“留白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为实现这一理论的课堂教学实践条件不断摸索,只有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及教师创设的情境这些条件得以实现的基础上这一策略才能有效实施,这是很多教师在开展课例研究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在第二次教师行为改进中不断被强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