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数学教学案例集-沪科版【附实例】

数学教学案例集-沪科版【附实例】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这也是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不同,即初中数学往往要说理、追问理由、给出证明。再后来,小杭同学在我的建议下,完成了一篇数学写作《“混而不错”现象——由一道习题说起》。

数学教学案例集-沪科版【附实例】

这是一次习题课上的教学片断。

案例1 例题: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CEFG的位置如图1所示,点G在线段CD或CD的延长线上。分别连接BD,BF,FD,得到△BFD。

(1)在图1中,若正方形CEFG的边长分别为1,3,4,且正方形ABCD的边长均为3,请通过计算填写下表:

(2)若正方形CEFG的边长为a,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b,猜想△BFD的面积大小,并结合图1(c)证明你的猜想。

图 1

呈现这道例题后,不少同学都在埋头求解,不到30 s,学生小杭就东张西望,似乎在找人确认他的答案,我走近他后,发现他的答案全对!于是我示意大家停笔,听小杭的解释。

小杭:我没有计算,我用的是小学里一个公式,△BFD的面积等于正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直接写答案!

教师:不错!小学里的公式是怎么来的?

小杭:是老师直接告诉我们的,让我们解题时可以直接用!(www.daowen.com)

教师:噢,那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公式可以推理或证明吗?

小杭:没有。

教师:那让我们一起来证明吧,看看小学里老师说的一个公式到了八年级可以怎样推理证明。

接着经过师生的分析,如图2所示,连接CF,由正方形性质可知∠DBC=∠FCE=45°,∴ BD∥CF。 ∴ △BFD与△BCD在BD边上的高相等。∴ S△BFD=S△BCD。也有学生提及可根据关系式S△BFD=S△BCD+S梯形CEFD-S△BEF来求得S△BFD的大小,也能获得证明。

图 2

教师:同学们,小学数学有很多性质往往是直观的、经验的,我们虽然一直在用,却没有深入思考它们的理由,刚才小杭同学记得的这个公式在小学难以解释理由,但如今我们已经是八年级了,有了数式运算的经验,有了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就可以推理证明了。事实上,这也是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不同,即初中数学往往要说理、追问理由、给出证明。

教学后记1:小杭同学在课后的反思日记中对这节课有如下的感悟:“今天课上,我觉得那幅图好熟悉,仔细一想,我小学的时候就做过,于是立即用小学里的公式给出答案,很多同学都跟着我说出了这个公式。可是我从没有思考过还要证明它,我只是记下来的。我发现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确实不同,虽然小学时学过,但到了初中需要补上证明这一环节。”

教学后记2:周末放假后,小杭同学给我发来消息:“老师,我问过小学数学储老师了,储老师说小学讲那个公式时也说过理由,是我忘了,只记住了结论。”我告诉他:“很好!小学老师淡化了证明的要求,处理得很正确。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有所侧重、有的放矢,这也是‘混而不错’现象,比如七年级我们学习的‘负负得正’的约定,深追下去一时也能自圆其说。”再后来,小杭同学在我的建议下,完成了一篇数学写作《“混而不错”现象——由一道习题说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