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贺兰口岩画—西北岩画艺术史

贺兰口岩画—西北岩画艺术史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贺兰口岩画集中分布在从沟口往沟里约1公里的沟两边的石壁上,是贺兰山岩画中最为集中和最有代表性的岩画点,内容主要有人面像、游牧狩猎、生殖崇拜、巫术活动等,据粗略统计共2300余组,单体图案6000余幅。人面像是贺兰口岩画的主要题材,数量在贺兰口岩画中占有很大比例,且形态多样,造型极为独特。

贺兰口岩画—西北岩画艺术史

(一)贺兰口岩画

位于贺兰县金山乡处,距银川城50余公里,地处贺兰山东麓,海拔1448米,似贺兰山豁开的一个大山口,所以当地人又叫它“豁了口”。贺兰口岩画集中分布在从沟口往沟里约1公里的沟两边的石壁上,是贺兰山岩画中最为集中和最有代表性的岩画点,内容主要有人面像、游牧狩猎、生殖崇拜、巫术活动等,据粗略统计共2300余组,单体图案6000余幅。人面像是贺兰口岩画的主要题材,数量在贺兰口岩画中占有很大比例,且形态多样,造型极为独特。关于其年代,盖山林先生认为应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距今8000~4000年,个别的可能会更久[82]。2014年7月,国际岩画团体联合会主席罗伯特·G.贝德纳里克先生、河北师范大学的汤惠生教授等人对贺兰口的人面像岩画进行了微腐蚀断代后,测定其年代应在距今2000年左右。

(二)白头沟岩画

位于小西峰沟以南2公里左右,沟口有巨大的方形黄土夯筑的土台一座,土台北侧有倒塌的小型石堆10座。岩画主要分布在沟北侧的山坡上,共10余幅,主要内容有动物、狩猎、符号等,制作方法以敲凿法与磨刻法为主。刻制手法粗疏。

(三)插旗口岩画

位于白头沟以南3公里左右,沟口有一座大型的土石堆,其东侧有小型土石堆10座。共发现岩画10余幅,多为敲凿法制作,主要内容有人面像、符号和动物等。刻制手法粗疏。(www.daowen.com)

(四)苏峪口岩画

俗称“宿嵬口”,位于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西北约10.5公里、银川市西北36公里处,海拔1445~1682米不等。岩画分布在苏峪口进山沟谷及泄洪沟两岸山根0.5~20米的高山岩面上,以泄洪沟北侧为主,数量以沟口处居多,越深入沟谷,两侧山体上的则越稀少[83]。内容主要有动物、人面像和符号等,多以敲凿、划刻法制作而成,刻痕深浅不一。其中,人面像的造型怪诞森严,集现实与想象为一体,风格独特,彰显出制造者的审美观念。

(五)滚钟口岩画

俗称“小口子”,位于银川市西北35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古为贺兰山胜境之一,是宁夏著名的避暑、游览胜地。此山口三面环山,山口面东敞开,形似大钟,在景区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钟内悬挂着的钟锤,“钟铃山”“滚钟口”遂由此得名。岩画分布在山坡洪积扇的巨大花岗岩山石上,内容多为北山羊、鹿、黄羊、马、人骑、狩猎等形象。[84]若从整体来看,其风格趋向于写实主义。刻制手法较为粗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