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环卫女工职业健康体检指标解释

环卫女工职业健康体检指标解释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收到体检结果后,用人单位应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以书面形式如实告知劳动者。同时根据《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应确保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身份的真实性”。本次职业健康检查各项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检查发现疑似职业病或可能患有职业病,需要提交职业病诊断机构进一步明确诊断者。除目标疾病之外的其他疾病或某些检查指标的异常。

环卫女工职业健康体检指标解释

▲发现体检异常怎么办?

答:体检目的是及早发现职业病人或职业禁忌证,并及时治疗和控制,但如果企业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提出的复查或调离意见不执行,就达不到这个目的。如果发现与职业相关项目体检异常,不告知工人本人,未采取复查、治疗、调离等措施,贻误病情,属情节严重。因此,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职业健康检查报告,按照《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9号令)第十七条的具体规定,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即:对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调离或者暂时脱离原工作岗位;对健康损害可能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劳动者,进行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的劳动者,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复查和医学观察;对疑似职业病病人,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安排其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岗位,立即改善劳动条件,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

▲体检异常可以劝退、辞退吗?

答:对于职业相关项目体检结果异常人员,企业不如实告知他们体检结果,不依法组织复查、诊疗,就予以劝退、辞退,是非法的,属明知而故意。一旦被辞退、劝退体检异常人员重新流向社会,有可能流入其他同行业,在不知道自己身体状况的情况下,体检结果异常人员作为某种接害岗位的熟练工种继续从事接害作业,经过长时间的蓄积,会造成严重后果。而企业必会被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收到体检结果后,用人单位应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以书面形式如实告知劳动者。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劳动者委托的代理人有权查阅、复印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疑似职业病如何管理?

答:对被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列为“疑似职业病”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及时安排其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监护中出现新发生职业病(职业中毒)或者两例以上疑似职业病(职业中毒)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向市安监局报告。

对于体检结果中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特别是2、3期高血压,应要求受检者到综合性医院复查诊治,必要时可以要求受检者出具检查结果,防止其拖延不治,贻误病情,出现中风等意外。值得注意的是,据有关专家研究,一些慢性病(非职业病)往往是诱发安全生产事故的直接或间接因素之一。

▲多人同一项目结果异常是否要重视?

答:体检结果中“其他异常”,一般多指与职业无直接相关,但体检结果中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报告中有些“其他异常”如谷丙转氨酶增高、白细胞低、血小板低、胸片结果异常等,应特别注意跟踪复查或治疗情况,特别是工作场所本身就存在粉尘、化学毒物等危害者(如制鞋、箱包企业刷胶岗位),多人异常的体检结果就有可能为“预警信号”,要引起足够重视,防止因疏忽大意未进行必要的进一步检查治疗和相应的处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通风除尘排毒等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完善),最终导致发生职业中毒。对于上述情况,企业还可以咨询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卫生检测、评价),寻求指导本单位处置工作,必要时还应向市安监局报告。

▲新招录员工要注意哪些?

答:开展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这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拟招录人员负责。同时根据《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9号令)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应确保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身份的真实性”。

▲根据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对劳动者个体的健康状况结论可分哪几种?

答:

(1)目前未见异常。本次职业健康检查各项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2)复查。检查时发现异常,需要复查确定者,应明确复查的内容和时间。

(3)疑似职业病。检查发现疑似职业病或可能患有职业病,需要提交职业病诊断机构进一步明确诊断者。

(4)职业禁忌证。检查发现有职业禁忌证的患者,需写明具体疾病名称。

(5)其他疾病或异常。除目标疾病之外的其他疾病或某些检查指标的异常。

▲职业病诊断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及《GBZ157/T-2002职业病诊断名词术语》。

▲职业病诊断所需材料有哪些?

答:职业史、既往史证明;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劳动者身份证复印件;其他有关材料;健康损害证明。

▲职业病诊断档案管理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

(1)职业病诊断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归档工作。

(2)职业病诊断机构可以为职业病诊断申请人复制诊断申请时所提交的职业病诊断资料及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其他资料不得复制。复制的诊断资料经核对无误后,注明“与原件相同”,并盖章。

(3)职业病诊断档案保管期限为永久保存。

▲常规妇科检查包括哪些项目?

答:检查内容包括外阴检查、阴道检查、宫颈检查、子宫及附件检查。特别是宫颈涂片病理检查,更是宫颈癌早期筛查推行最广也是最有成效的方法,因为宫颈癌前病变并没有很明显的症状,或者和慢性宫颈炎的症状相似,所以常与一般的宫颈糜烂难以区分,即使发现问题,也容易被当作一般的宫颈疾病对待,等到症状出现时,多半已转为癌症了。所以病理检查是十分必要而且相当重要的。

▲常规妇科检查需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1)检查当日应穿着便于检查的衣服,长度适中的裙子是最好的选择。

(2)检查时间应避开经期,且最好选择月经结束后3~14天的这段时间接受检查。

(3)检查的前一天晚上洗澡要选择淋浴,检查前24小时内不能洗阴道内部,因为这样会把不正常分泌物和一些可能透过切片检验到的潜在癌细胞洗掉,影响医生正确诊断。

(4)检查的前一天晚上不要做爱,因为精液和安全套上的杀精剂都可能出现在第二天的化验样本中,干扰医生的判断力

(5)检查的前一天晚上不要使用任何阴道药物或者润滑剂,以免影响化验样本,覆盖异常细胞,影响检查结果。白带标本由妇科医师留取后立即送检,不要耽误。

▲白带常规检查结果解释

答:白带是阴道黏膜渗出物、宫颈管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物等混合组成,其形成与雌激素的作用有关。一般的白带常规化验单有如下几个检测项目:

(1)阴道清洁度:可分为4级

Ⅰ度:显微镜下见到大量阴道上皮细胞和大量阴道杆菌;

Ⅱ度:镜下见有阴道上皮细胞,少量白细胞,有部分阴道杆菌,可有少许杂菌或脓细胞;

Ⅲ度:镜下见有少量阴道杆菌,有大量脓细胞与杂菌;

Ⅳ度:镜下未见到阴道杆菌,除少量上皮细胞外主要是脓细胞与杂菌。

Ⅰ~Ⅱ度属正常,Ⅲ~Ⅳ度为异常白带,表示阴道炎症。

(2)霉菌与滴虫:白带经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可以检查有无滴虫或霉菌,如存在滴虫或霉菌不论其数量多寡均用“+”来表示,“+”说明该妇女感染了滴虫或霉菌,并不说明其感染的严重程度。

▲BV检查结果解释

答:BV称“细菌性阴道病”,是指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导致的一种混合感染,其中以厌氧菌居多。如果出现下列症状,极有可能是BV阳性,需引起高度重视。

(1)胺试验有鱼腥气味:患细菌性阴道病的白带可发出鱼腥味,它是由存在于白带中的胺通过氢氧化钾碱化后挥发出来所致。

(2)阴道分泌物涂片可找到边缘不规则的线索细胞(变性的上皮细胞),其表面有特殊斑点或大量细小颗粒,如撒上一层面粉,革兰氏染色见许多球样小杆菌,无乳酸杆菌或乳酸菌极少。线索细胞:线索细胞是指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有许多杆菌凝聚在阴道上皮细胞边缘,在悬滴涂片中见到阴道上皮细胞边缘呈颗粒状或点画状,致使模糊不清者即为线索细胞,它是细菌性阴道病的最敏感最特异的体征。临床医生根据胺试验阳性及有线索细胞即可做出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

(3)阴道冲洗液中琥珀酸盐/乳酸盐比值≥4.0。

红外线乳透和乳腺B超这两项检查有区别吗?

答:不一样。红外线乳透检查是检查乳腺的一种物理方法,通过红外线检查可以看到乳腺血管有无异常,从而检查是否有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肿瘤等。红外线是利用红外线吸收生物体发热成像原理,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散发的热量是不一样的;B超是超声波的一种,利用超声波发射后碰到人体组织后反馈的信号形成图像,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所反射的声波频率不一样。

▲乳腺B超检查结果解释

答:乳腺B超主要用于检查乳腺疾病。据媒体报道,乳腺疾病是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正逐年升高,已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对于如此高的发病率应当引起女性的极大关注,定期做乳腺B超,及早发现、正确诊断、有效治疗就成为预防乳腺癌的最重要手段。乳腺B超是一种经济、简便、无创伤、无痛苦的检查方法,对各年龄段女性朋友都比较适宜。

▲高血压如何判断?

答:并不是一次检测就能判定。

人的血压是波动的,体检时记录的是瞬间的血压,即使达到高血压的标准,也不能根据这一次血压确定为高血压病。

成人的理想血压应该是收缩压15.96kPa(120mmHg),舒张压10.64kPa(80mmHg)。不同时间连续两次测量,血压值大于或等于18.62/11.97kPa(140/90mmHg)时,就可以称为高血压。

诊断高血压时,必须不同时间多次测量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不能确诊。

▲血压<15.96/10.64kPa(120/80mmHg)怎么解读?

答:血压较低者更健康。血压达到或超过18.62/11.97kPa(140/90mmHg),就被视为高血压。最厉害的“杀手”往往“杀人于无形”,高血压也是如此,它通常无明显症状,一旦拖延不治,会导致中风、心脏病肾脏损伤、视力及记忆衰退等。

▲高血压的建议有哪些?

答:(1)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注意补充钾、钙;限酒、戒烟,减轻工作、精神压力。定期血压检查。

(2)心血管内科诊疗。

糖尿病如何判断?

答:危害在于一系列并发症。

糖尿病的诊断必须靠血糖检查,不过看血糖的化验单大有讲究。

在体检报告中,生化类检查中几乎都会有血糖这一项,而体检时的血糖通常是空腹血糖。从预防角度讲,仅仅检查空腹血糖是不够的,因为只有空腹血糖(FPG)<6.11mmol/L并且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才为正常。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1/L,可诊断为糖尿病患者。

一般情况下,医生在做出诊断时要结合临床症状加以考虑,如果有症状只要有一次空腹或餐后血糖达到上述糖尿病诊断标准,就可以判定为糖尿病。如果有糖尿病症状,就需要空腹和餐后血糖同时达到上述标准,才可以判为糖尿病。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是不可逆的,会引起失明;糖尿病肾病,则会引起肾功能衰竭,最后导致尿毒症;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会引起全身疼痛;糖尿病足,会因为双足知觉不灵敏,容易被烫伤,导致老烂腿;这类病人如有伤口或手术切口,则不容易愈合。

▲空腹血糖<5.5mmol/L怎么解读?

答:空腹至少8小时测得的血糖即为空腹血糖,一旦达到或超过7mmol/L,即被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不但可使心脏病风险加倍,还会增加肾病、失明等风险。

▲血糖升高、糖尿病的建议有哪些?

答: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患者应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经常检测血糖,控制血糖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保持适当的运动,正确地对待糖尿病。积极配合医生,接受治疗。患者应该加强血糖监测,糖尿病饮食(三餐热量分配为1/5、2/5、2/5),适量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忌烟、酒。患者还应接受糖尿病专科诊疗。具体建议如下。

(1)饮食记录。患者每天应记录哪个时间吃了什么,喝了什么,吃的分量是多少,是在家吃的,还是在外吃的等等。

(2)血糖监测值。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的方法之一,和饮食、运动治疗等几种治疗方法同等重要。患者要详细记录血糖监测日期、时间与次数。如果出现了低血糖,还要详细记录低血糖出现的时间和次数。血糖监测的时间与次数,可根据患者病情的稳定程度而有不同的选择。

(3)运动状况。运动状况也要记录在护理日志上。包括每周运动的频率、时间、强度以及做了哪些运动,是否某一时间调整了运动治疗方案等等。糖尿病患者选择哪种运动方式、运动的时间以及运动强度,需要根据自身病情、体质、年龄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患者不可为了迅速降低血糖,任意加大运动量或运动强度。这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出现晕迷等症状。另外,患者外出运动时,应随身携带糖块,以备不时之需。

(4)用药情况。患者也要详细记录服用降血糖药物的名称和剂量,是否按时服药;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还要记录注射的时间和剂量,是否按时注射等等。患者在用药时,不可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应由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另外,患者不可相信江湖郎中或出现“根治”“治愈”字眼的广告,以免延误治疗时间,使病情加重。

(5)定期的检查。糖尿病患者除了记录血糖监测外,还要记录定期的并发症检查。包括眼睛、心脏、血压、肾脏、足部、临床生化检查、体重控制等的检查结果及检查日期。

▲高血脂如何判断?

答:血脂检测指标主要有四项。

(1)总胆固醇。理想值<5.2mmol/L(<200mg/dl)。

在胆固醇水平<4.1mmol/L(160mg/dl)时冠心病不常见,超过5.0mmol/L(200mg/dl)时危险性将会增加,当高于5.4mmol/L(250mg/dl)时危险性大大增加。

(2)低密度脂蛋白。理想值<3.12mmol/L(<120mg/dl),它的值越高发生冠心病潜在危险越大。

(3)高密度脂蛋白。理想值>0.9mmol/L(35mg/dl)。

它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的发生率之间呈负相关,也就是说浓度越高则冠心病的患病风险性越低。所以它的浓度升高,是一个令人愉快的结果。

(4)甘油三酯。理想值<1.70mmol/L(150mg/dl)。

高甘油三酯血症常并发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症、肥胖症和高胰岛素血症。

▲总胆固醇<5.2mmol/L怎么解读?

答:总胆固醇是测量血液中所有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越高,心脏病危险越大。总胆固醇的理想值应在5.2mmol/L以下,超过6.2mmol/L,就是心脏病高危人群。必要时,应服用降胆固醇药物。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2.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1.3mmol/L怎么解读?

答:LDL水平一般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糖尿病或心脏病患者则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HDL有助去除血管中的LDL。女性HDL低于1.3mmol/L是心脏病的一大危险因素,而高于1.6mmol/L则有助于保护心脏。

▲甘油三酯<1.7mmol/L怎么解读?

答:甘油三酯是在血液中检测出的脂质,被认为是血脂肪,它是高血脂的“预警信号”。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会增加2型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特别是女性)。其水平在1.7~2.2mmol/L为临界性升高,超过2.3mmol/L则危险更大。因此,最好每年查一次甘油三酯,这通常为胆固醇检查的一部分。

▲高脂血症(分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建议有哪些?

答:(1)高胆固醇血症。建议:低胆固醇、低脂肪酸饮食,多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类(如:麻油、菜油、豆油、茶油、玉米油等),少食用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类(如动物油),多食蔬菜、水果、豆类及豆制品。由于人体胆固醇的合成速度在午夜合成最快,故提倡:早吃饱、中吃好、晚吃少。不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和可增加血脂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β阻滞剂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药物治疗。

(2)高甘油三酯血症。建议:低脂饮食,食用大米、面粉、薯类等主食,且食八分饱,忌食甜品果汁蔗糖,限制点心零食,减少饮酒,戒烈性酒,适当体育锻炼。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降脂药物治疗。

▲促甲状腺激素<4.0mmol/L怎么解读?

答:促甲状腺激素(TSH)会影响T3和T4甲状腺素的分泌,除了有助调节新陈代谢、体温和心率之外,也会影响到皮肤、头发、肌肉力量、情绪及大脑功能。TSH超过4.5mmol/L,表明甲状腺无法产生足够的甲状腺素帮助身体正常运转。

▲身体质量指数BMI为18.5~24.9怎么解读?

答: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2(米2),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健康体重的BMI指数为18.5~24.9,BMI在25~28之间属于体重超标,超过28即为肥胖症。(www.daowen.com)

▲C-反应蛋白<1.0mg/L怎么解读?

答:C-反应蛋白(CRP)指标高,意味着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比正常情况高2~5倍。此外,它也是中风、糖尿病及与某些癌症相关的慢性轻微炎症的标志。

乙肝两对半如何判断?

答:指标中有阳性不一定是坏事。

乙肝检测指标有五项: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

这些项目里面也有保护我们免受乙肝病毒感染的抗体。如只有第2项阳性,表示对乙肝病毒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乙肝疫苗接种者,若仅此项阳性,应视为乙肝疫苗接种成功;只有第2、5项阳性,表示接种了乙肝疫苗后,或是乙肝病毒感染后已康复了,已有免疫力;只有第4、5项阳性,表示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恢复期,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只有第2、4、5项阳性,表示乙肝的恢复期,已有免疫力;只有第1项阳性,表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如第3项阳性说明传染性强。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乙肝慢性化倾向;第4项阳性说明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

▲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长期阳性的建议有哪些?

答:提示有乙肝病毒感染。

注意低油脂饮食,不饮酒,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肝功能、乙肝二对半、甲胎蛋白、乙肝病毒基因测定,定期肝、脾B超复查,肝科咨询。

▲肝功能异常如何判断?

答:可探测有无疾病和肝损害程度。

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很多,它们的上下波动各有各的意义。

要注重肝功能检查单上主要的几项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等。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是反映肝实质损害的指标,1%的肝细胞发生坏死时,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即可升高1倍。如脂肪肝、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γ-谷氨酰转肽酶主要是肝胆疾病的监测项目。肝脏炎症,γ-谷氨酰转肽酶轻度和中度增高。肝胆其他疾病如肝癌、肝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胆囊息肉、胆结石、胰腺炎、胰头癌、胆道癌等γ-谷氨酰转肽酶明显升高。长期或大量饮酒,也会导致该酶的升高。

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是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的指标,肝细胞变性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者肝内胆汁淤积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可以出现升高。如中度增高,可能患了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癌;明显增高,就有患胰腺癌、阻塞性黄疸的危险。

白蛋白的含量可以反映肝脏合成贮备功能,如果白蛋白降低就表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害,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

要注意的是:肝功能结果异常也不全是肝脏出现了问题,有些情况如脱水,检查进食、饮水,检查前一晚饮酒、吃油腻食物、剧烈运动、服用某些药物等也有可能造成转氨酶高或白蛋白异常。

▲肝功能异常(包括谷丙转氨酶升高、谷草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提示肝细胞可能损害)的建议有哪些?

答:生活规律,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减轻肝脏负担。忌酒,多吃新鲜水果蔬菜,提供充足维生素,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尽量避免传染病,如感冒、肠道疾病等,因为感染可加重肝脏负担。定期肝功能以及肝脏B超复查。必要时肝科专科诊疗。

▲脂肪肝的建议有哪些?

答:(1)合理膳食(宜高蛋白、高纤维、适量脂肪、低糖饮食),坚持适量体育。脂肪肝饮食原则:①绝对禁酒。②选用去脂牛奶或酸奶。③每天吃的鸡蛋黄不超过2个。④忌用动物油;植物油的总量也不超过20g。⑤不吃动物内脏、鸡皮、肥肉及鱼子、蟹黄。⑥忌食煎炸食品。⑦不吃巧克力。⑧常吃少油的豆制品和面筋。⑨每天食用新鲜绿色蔬菜500g。⑩吃水果后要减少主食的食量,日吃一个苹果,就应该减少主食50g。⑪每天摄入的盐量以5~6克为限。⑫葱、蒜、姜、辣椒等“四辣”可吃,但不宜多食。⑬经常吃鱼、虾等海产品。⑭晚饭应少吃,临睡前切忌加餐。⑮如果脂肪肝引起肝功能异常,或者转氨酶升高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降酶药和鱼油类保健品,但不宜过多服用。

(2)定期肝功能、甲胎蛋白和肝脏B超复查。

(3)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肝囊肿、肾囊肿的建议有哪些?

答:定期肝功能、肾功能复查,肝、肾B超复查。肝囊肿,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肝囊肿的治疗应早发现早治疗,体积小,治疗效果快,无并发症,治疗较好,若直径大于5cm出现压迫症状者,或有囊肿破裂,囊缔扭转,囊内出血或囊肿巨大者,需外科手术治疗。多数先天性肝囊肿是在无意中发现的,而又无症状,所以不需治疗,只要定期复查即可。肾囊肿直径少于4cm,无肾盂肾盏明显受压,无感染、恶变、高血压,或症状不明显者,只需密切随访观察,定期B超复查。囊肿直径大于4cm,有症状,经检查排除恶性变感染的患者,建议穿刺放液加硬化剂治疗。

肝、肾囊肿的患者在饮食起居、个人卫生等方面都应加倍小心,要适当锻炼,要根据天气温度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和各种感染。肾囊肿患者宜食含优质蛋白质高的食物,注意高纤维、高维素食物的补充及低脂肪、适当的糖饮食。不偏食,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牛、羊、猪的瘦肉,禽蛋类,牛奶,鱼虾等均可食用。

要忌饮酒,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忌过甜食;忌盲目进补,或不要随意轻信广告宣传的补品,以免损害肝脏或增加肝脏负担。

(1)一般事项。避免剧烈的体育活动和腹部创伤,肾脏肿大明显时应避免腰带过紧,以防囊肿破裂。

(2)控制高血压。这在保护肾功能中起决定性作用。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其他降压药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扩张药。

(3)积极防治尿路感染。多见于女性。

▲高尿酸血症的建议有哪些?

答:

(1)多饮水,多食用低嘌呤类食物,戒酒,多吃芹菜、西红柿、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芝麻、黑木耳等);限制高嘌呤类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鸡汤、凤尾鱼、带鱼、蚶蛤等)。

(2)定期尿酸监测。必要时药物治疗。

▲尿石症(包括肾、输尿管、膀胱结石等)的建议有哪些?

答:

(1)多饮水,限制含钙和草酸类物质高的食物。钙含量高的食物:牛奶及奶制品、豆制品、巧克力、坚果等;草酸量较高的食物有:浓茶、番茄、菠菜、芦笋等。尿酸性结石应避免进食含嘌呤类物质较多的动物内脏,多进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

(2)必要时泌尿科诊治。

▲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ST段、T波改变、房室传导阻滞等)的建议有哪些?

答:

(1)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失眠、酗酒、吸烟。

(2)心内科咨询诊疗。必要时可做动态心电图或心脏彩超等检查。

▲前列腺增生、钙化的建议有哪些?

答:

(1)注意生活习惯,不喝酒、咖啡、浓茶,少吃刺激性食物。

(2)必要时泌尿科诊断治疗。

▲胆石症、胆囊息肉、胆壁增厚的建议有哪些?

答:

(1)平时减少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多食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不能不吃早餐,多锻炼。

(2)定期B超复查,消化科咨询治疗,必要时外科治疗。

▲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心律失常”指的是什么?

答: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种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由于其发病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衰竭,故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措施实为重要。

窦性心律:属于正常节律。

窦性心动过速:指成人窦性心律频率>100次/分。常见于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失血、心肌炎和拟肾上腺素类药物作用等情况。

窦性心动过缓:一般规定窦性心律的频率<60次/分。近年大样本人群调查显示:约15%正常人静息心率可<60次/分,尤其是男性。老年人和运动员心率可以相对较缓。窦房结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甲状腺功能低下、服用某些药物等亦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较常见的一类心律不齐与呼吸周期有关,多见于青少年,一般无临床意义。另有一些比较少见的窦性心律不齐与呼吸无关,例如与心室收缩排血有关的窦性心律不齐以及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不齐等。

ST段:ST段异常抬高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等;若异常压低,多见于慢性冠心病、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室肥大、心房肥大等。

T间期:Q-T间期延长见于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低钾血症、低钙血症、药物的影响,也可见于遗传性原发性Q-T间期延长。

P-R间期:中老年患者P-R间期延长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T波:多数T波轻微改变没有太大意义。但如果T波明显增高,可能是心肌梗死早期或者是高钾血症。T波低平或倒置可见于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更年期)、电解质紊乱、心肌炎、心肌病、神经功能异常、药物影响等。

U波:U波倒置见于高血压、心肌缺血、左室负荷过重或电解质改变等。U波明显增高见于血钾过低。

▲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心动(率)过速”指的是什么?

答:心动过速指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心动过速分生理性、病理性两种。跑步、饮酒、重体力劳动及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为生理性心动过速;若高热、贫血、甲亢、出血、疼痛、缺氧、心衰和心肌病等疾病引起心动过速,称病理性心动过速。如果心跳过快以致不能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时,可以出现心悸、胸痛、头昏、眩晕、昏迷或半昏迷等症状。发生心动过速时,心律可能规则或不规则。紧急时嘱患者咳嗽、深呼吸、刺激咽部、压迫眼球等方法缓解某些心动过速;药物可暂时的“终止”发作;射频消融术可根治某些心动过速。

▲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心动(率)过缓”指的是什么?

答:心动过缓又称心率过缓,是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类型。正常成人的心率为每分钟60~100次,如果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有些患者平时的基础心率偏慢,每分钟50~60次,甚至低于50次,平时有头晕、乏力、倦怠、精神差的症状。有些患者平时心率表现正常,心动过缓可突然出现,下降到每分钟40次以下,出现头晕、一过性眼黑、乏力、心悸、胸闷、气短,有时心前区有冲击感,严重者可发生晕厥。还有些患者以头晕、乏力、晕厥的症状就诊,检查时可发现心脏间断出现长时间的停搏。治疗心动过缓,如果在积极纠正可逆转的原发病因并排除了药物的影响后,患者的症状不能逆转,则需要置入心脏起搏器。引起心动过缓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机能低下、颅内压增高或使用了有减慢心率作用的药物等。

▲心电图检查结果的“电轴左(右)偏”指的是什么?

答:

1.心电轴左偏

心电轴左偏指的是额面QRS平均电轴偏向左上。引起心电轴左偏的原因主要有:①左前分支传导阻滞。②预激综合征的某些类型。③左心室肥大。④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⑤心室起搏。⑥肥胖体型、妊娠后期、重度腹水等引起横膈上移,胸廓长宽比例减小,使心尖上翘。⑦肺气肿时也可以显著电轴左偏,是由于肺气肿时心室除极时向下受阻,出现向上向量明显增加,故又称假性电轴左偏,心电轴多在-60°~-90°,如合并右心室肥大时,最大向量会偏向右上,称之为重度右偏。⑧下壁心肌梗死。⑨正常人心脏位置左偏或左旋等。心电轴轻中度左偏多见于高血压、左心室肥大、肥胖、正常人心脏位置左偏或左旋等。心电轴重度左偏多见于左前分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的某些类型、下壁心肌梗死,肺气肿时也可以显著电轴左偏。

2.心电轴右偏

心电轴右偏指的是额面QRS平均电轴偏向右下或右上。引起心电轴右偏的原因主要有:①婴幼儿。由于儿童左右心室的比例接近,右室占优势。②瘦长体型。由于胸廓长宽比例增大,膈肌相对下移。③右心室肥大。④肺气肿。⑤广泛左室侧壁心肌梗死。⑥左心室型室性心动过速。⑦左后分支传导阻滞。⑧镜面右位心。⑨正常人心脏位置右偏或右旋等。心电轴轻、中度右偏多见于儿童、瘦长体型者、正常人心脏位置右偏或右旋等。心电轴显著右偏多见于婴幼儿、右心室肥大、左后分支传导阻滞、镜面右位心、左心室型室性心动过速等。

一般的心电轴偏移没有特别的临床意义,尤其是轻、中度的心电在轴左偏或右偏。正常心电轴的变动范围可以在-30°~+110°之间。但是,当心电轴中度以上左偏或右偏时,应注意结合临床,寻找心电轴偏移的原因。而进行性心电轴偏移或急性心电轴偏移的临床意义很大。进行性心电轴左偏,见于右侧胸腔病变,如中等以上右侧胸腔积水,右侧气胸,右侧胸腔纵隔肿瘤等引起心脏向左偏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梗死周围阻滞会引起急性心电轴左偏。进行性心电轴右偏,见于左侧胸腔病变,如中等以上左侧胸腔积水,左侧气胸,左侧胸腔纵隔肿瘤等引起心脏向右偏移。急性电轴右偏,首先要考虑急性肺梗死。急性左侧壁心肌梗死也可以引起急性电轴右偏。

▲心电图检查结果的“ST改变”指的是什么?

答:一般情况来说,如果是ST段改变的话,应该是轻微的心肌缺血的表现,但是有的人心电图一直是ST段改变,要动态观察来看。

注意保护心脏功能,另外可以做一下超声心动,平时带一些硝酸甘油,注意经常查一下血压,控制血压血脂。

▲心电图检查结果的“T波倒置”指的是什么?

答:心外膜缺血—T波倒置心外膜下缺血时,T波向量背离心外膜面,背向V4、V5导联,这些导联及其邻近导联出现T波倒置,呈双支对称及箭头样改变。T波倒置可以单独出现,或者与ST段及U波异常同时出现。即当同一导联(V4、V5)中,如果ST段下降和T波的对称性倒置同时存在,说明既有心内膜下损伤又有心外膜下缺血。V5导联的T波倒置常常出现较晚,一般在运动试验完毕后几分钟出现,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有时长达40分钟且伴有Q-Tc延长。

单独的T波倒置出现在下列情况时常提示冠状动脉机能不全:①倒置T波呈明显箭头状、对称,并且ST段停留在等电位线上较长时间(>0.12秒)。②Q-T间期延长。③运动后T波倒置的程度大于立位及安静时过度通气30秒的心电图记录。④运动后T波倒置伴有相对缓慢的心率。⑤在Ⅰ导联发生T波倒置(说明QRS-T夹角增大),当倒置的T波伴有ST段下降时,这种倒置T波常常出现较晚,即T波倒置发生于ST段下降之后,即运动后ST段下降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之时,T波倒置才出现。

生理性T波倒置。T波倒置有时是运动引起的正常生理反应,其特点是:①T波为不对称的箭头样改变。②无Q-T间期延长。③ST段停留在基线上的时间不长。④T波倒置的深度<0.2mV。生理性T波倒置见于以下因素:①通气过度。②交感神经张力增加。③心动过速对心肌的影响。④正常宽大的QRS-T夹角更加增宽,此时心电图有以下特征:平静心电图为较高的R波伴有较低的T波。

▲心电图检查结果的“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指的是什么?

答: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束支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心肌炎等,也可发生于健康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可见于先天性心血管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后和肺梗死等。部分健康人(多为青年人)也可有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可能是由于右束支远端纤维受损所致,而室间隔及右心室的除极正常。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单独存在时预后良好。合并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预后与损害的广泛程度及心室功能有关。

▲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指的是什么?

答: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束支传导阻滞中的一种类型。右束支传导阻滞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和冠心病等,有时也可见于正常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常发生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大面积肺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等情况,亦可见于正常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意味着传到右心室的右束支出现问题,生物电信号不能直接传到右心室,尽管如此,电信号仍可以由左心室传导过去,仅是右心室收缩稍延迟而已。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见于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单独存在时预后良好。合并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预后与损害的广泛程度及心室功能有关。

▲肺功能结果异常的解释包括哪些?

答:肺功能检查是肺呼吸生理的一个检测手段。肺将吸入空气中的氧(O2)与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CO2)在肺泡水平进行交换。肺内气体容量、流速(单位时间内气体流量)、弥散(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和气体运送4个步骤,保证了气体交换的顺利进行。

肺功能检查包括:肺容量、肺通气功能、生理无效腔、肺泡气体分布、小气道通气功能、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弥散功能、血液气体分析、运动等的测定。临床实际应用中肺功能以肺容量、通气功能、血气分析测定作为常规检查内容。

肺活量减低见于胸廓、肺扩张受限,肺组织损害,气道阻塞。功能残气量改变常与残气容积改变同时存在。阻塞型肺部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残气容积增加。限制型肺部疾患如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占位性疾病,肺切除后肺组织受压等残气容积减少。临床上以(残气/肺总量)%作为考核指标。

▲什么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答: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指肺扩张和回缩受限引起的通气功能障碍。诊断标准是FVC<80%,FEV1/FVC正常或升高。限制性通气障碍多出现于肺部无病变而胸廓活动度受限的病例,肺间质纤维化,胸廓畸形,胸腔积液,胸膜增厚或肺切除术后均示限制性通气损害,胸片表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肺气肿,后者多伴肺不张,发病原因主要见于:①肺组织炎症,纤维化,肿瘤,胸腔积液引起肺组织受压、萎缩或正常肺组织被病变代替。②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或分流不畅的肺囊肿,引起呼气性空气滞留。③类风湿性脊柱炎、脊髓灰质炎、脊柱后侧凸等致胸廓活动受限的疾患。

▲什么是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答: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指气流吸入或呼出受限引起的通气功能障碍。原则上以FEV1/FVC降低伴FEV1<80%为诊断标准。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通俗讲就是出气(呼气)不顺畅,出气管路受阻。正常人在用力呼气的第一秒就能把大部分气体呼出,剩下的再用两秒就足够。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第一秒钟呼气能力会明显下降。在肺功能结果上主要表现为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比值(一秒率FEV1/FVC)减少。提示气道受压、管腔狭窄、分泌物阻塞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多见于慢阻肺、支气管哮喘、其他气道炎症。

▲对肺功能异常者的建议有哪些?

答:

1.积极锻炼,提高肺功能

要想提高肺功能,平时就不应该懒惰,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地出出汗,如长跑、游泳、打球等。如果能长期坚持锻炼,肺功能将会提高,身心也能保持健康。

2.规律饮食,调节肺功能

肺功能失常患者,建议多吃润肺、清肺的食物,如萝卜、梨子、木耳、豆浆、蜂蜜等,还可以用雪耳、莲子、百合、排骨汤等制作清肺汤。

3.少动怒,保持身心愉悦

在中医看来,肺部是主气的器官,如果经常动怒发火容易使肺气不通,所以,想呵护我们的肺,就应该保持愉悦的心情,不能因为一点小气而动怒发火,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看书、听歌、聊天等活动来缓解心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