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染病家庭访视管理内容

传染病家庭访视管理内容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叮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在病程缓解期或因其他原因确实无法住院隔离治疗的,医护人员可以在保密的情况下,定期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家庭访视。向家庭成员介绍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传播途径及隔离措施,消除家庭成员的恐惧,不得歧视和孤立艾滋病患者。

传染病家庭访视管理内容

(一)家庭访视的时间

当接到疫情报告后,社区护士应于24小时内进行首次家庭访视,了解发病情况,依据病情需要进行复访。由于不同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播途径和病程有差异,复访的时间安排各不相同。一般第1次复访在发病后3~10天,第2次复访在发病后40天左右。对于转为慢性病的患者,每年还要进行1~2次复访。

(二)家庭访视要求和内容

1.初访

在初访时,社区护士先要核实传染病的诊断,调查疾病来源,判断传染病流行的性质、蔓延的现状和趋势。采取有效防疫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其传播途径,对患者及家庭成员进行相关传染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传染病的控制方法,预防传染病的进一步蔓延。在初访中,要认真填写传染病调查表或其他相关护理文件,并对此次传染病访视的相关内容做好记录,以作为对社区总体疫情分析的事实依据,同时为复访奠定良好基础。

2.复访

在复访时,主要了解患者病情发展情况或痊愈情况,同时对周围密切接触人群进行调查,掌握此传染病的继发情况,是否存在疫情的蔓延,如果发现疫情的大规模蔓延,要及时记录并上报主管部门。

(三)社区常见传染病的家庭访视管理内容

1.结核病患者的家庭访视管理内容

结核病(tuberculosis,TB)在21世纪依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结核病的再次流行与多重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增加、贫困、人口增长和移民等因素,以及缺乏对结核病流行趋势回升的警惕性和复杂性的深刻认识、放松对结核病控制等因素有关。社区护士一旦发现结核病患者或疑似患者,要登记管理、及时上报,并将患者转送至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规范检查和系统治疗。无须住院治疗,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患者,应由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在3天内对患者进行初次家庭访视,并依据病情进行相应的复访。

(1)了解患者病情。社区护士应调查疾病来源,依据结核病的传播特点判断患者感染的途径,为有效控制传染源提供依据。评估患者目前疾病的发展阶段,以选取合适的管理方式进行社区管理。认真填写社区结核病病例管理相关表格和文件,并存入健康档案,汇总后定期上报上一级卫生主管部门。

(2)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指导。

①患者应尽量独居于通风良好的房间,定期消毒。

②外出时应戴口罩,打喷嚏或咳嗽时,不要朝向其他人,应用双层纸巾遮住口鼻。不随地吐痰,应将痰液吐于纸中,与擦拭分泌物的纸一同焚烧处理。

③患者的餐具和卧具应单独使用,餐具用后可煮沸消毒,卧具可在阳光下曝晒消毒。

④给予饮食指导。由于结核病属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多较虚弱,应加强营养,多进食高蛋白的食物及富含维生素蔬菜水果,饮食规律、不偏食以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成分

⑤患者应戒烟酒,避免被动吸烟。

(3)对患者疾病治疗和复查的管理。

①指导患者用药。对于疾病进展期的患者,要督促其早期、规律、全程、适量和联合用药,对其治疗过程进行全面督导和管理。

②观察疗效。定期检查听力、肝肾功能等,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③指导患者定期进行X线检查和痰液检查。

(4)对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管理。家庭内未接触过结核分枝杆菌的新生儿、儿童等应接种卡介苗;告知家庭中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成员应定期到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相关检查,督促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艾滋病患者的家庭访视管理内容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而引发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自1981年美国报道首例艾滋病的病例以来,世界各地HIV感染者数量急剧上升,其中70%~80%生活在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主要在非洲。我国2010年艾滋病发病例数是15982例,死亡7743例,与2009年相比呈上升趋势,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1)了解患者病情。社区护士应调查疾病来源,依据艾滋病的传播特点判断患者感染的途径,为有效控制感染源提供依据。评估患者目前疾病的发展阶段,在社区营造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高危行为,积极配合治疗,以延长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认真填写社区艾滋病病例管理相关的表格和文件,并存入健康档案,同时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露患者信息。

(2)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指导。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无症状患者可从事适度工作,避免劳累。注意口腔卫生和皮肤的护理,减少继发感染的发生。避免服用毒品、吸烟、过量饮酒,不能献血。洁身自好,使用安全的性行为方式,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等。吸毒者应尽早戒毒,如果短期不能戒除毒瘾,则不采用静脉注射吸毒方式,同时积极帮助其寻求戒毒援助。已经怀孕的艾滋病妇女,可考虑终止妊娠。由于艾滋病尚无特效疗法,患者在了解自己病情后,常出现情绪低落等多种心理问题。社区护士应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提供心理帮助,缓解精神压力,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为患者参加艾滋病的社会支持团体提供帮助,以便患者获得更多的支持。

(3)对患者疾病治疗和复查的管理。叮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在病程缓解期或因其他原因确实无法住院隔离治疗的,医护人员可以在保密的情况下,定期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家庭访视。

(4)对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管理。向家庭成员介绍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传播途径及隔离措施,消除家庭成员的恐惧,不得歧视和孤立艾滋病患者。将患者病情如实告知家庭成员,并建议可能感染者尽早做血液检查,特别是其性伴侣,指导其与患者进行正常安全的交往,对怀疑感染HIV的家人,建议其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确认病情。鼓励家庭成员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协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3.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家庭访视管理内容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功能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其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按其感染病毒种类的不同可分为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等。社区常见的是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

(1)了解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患者目前的健康状况、是否有其他并发症。评估患者皮肤、巩膜、黏膜颜色,观察其粪便、尿液颜色,了解黄疸程度。及时填写好疫情报告卡和记录文件,存入健康档案。1周后进行复访,复访时重点了解患者病情进展或康复情况。对于慢性肝炎患者,每年至少要随访2次。

(2)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指导。

①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肝功能正常后可循序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②对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进行宣教,阻断疾病传播。甲型病毒性肝炎为消化道传播,从起病至第3周,患者在家中要使用专门的餐具,进餐时实行分餐制,特别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乙型病毒性肝炎为血液和体液传播,患者的剃须刀、牙具、指甲剪和修脚剪等应为专用。肝炎病毒对含氯消毒液敏感,可用来消毒餐具和排泄物。

③患者应进食高蛋白、高糖类、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吸收的饮食,尤其注意限制脂肪的摄入,避免出现脂肪肝。患者应禁烟酒。

④急性期及恢复期仍不转阴的患者不得从事餐饮类、水源管理类、幼托等工作,肝功能正常后可恢复接触,慢性迁延的患者必须调离此类岗位

(3)对患者疾病治疗和复查的管理。按医嘱服药,正确使用保肝药物,不滥用药物。督促患者到正规医疗机构复诊。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发现由于疾病引发的心理问题,认真倾听并解答。

(4)对家庭成员的健康管理。

①对曾经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应督促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或患病。如果是病毒携带者,应指导其做好自我保健,正确对待疾病。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认识,坚持工作,可通过锻炼身体等方式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重复感染,并禁烟酒。一旦发现疾病的症状,及时就医。

②指导家庭成员正确实施隔离,尤其注意餐具的消毒,物品应一人一份,避免交叉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果皮肤破损,与患者接触时应戴手套。(www.daowen.com)

4.细菌性痢疾患者的家庭访视管理内容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常年散发,夏秋季节可引起流行,一般从5月开始上升,8~9月达到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少。

(1)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常见症状有寒战、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样大便、肠鸣音亢进等。如果是中毒性菌痢,多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填写好疫情报告卡和记录文件,存入健康档案。

(2)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指导。

①对于急慢性患者应及时采取消化道隔离,直至大便培养阴性。如果患者属于水资源管理者、餐饮人员、幼托机构人员,必须立即调离岗位,慢性患者不允许从事以上职业。

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到卫生条件差的街头摊点就餐,尽量在外少吃凉拌菜和肉类烧烤食物。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患者使用过的食具应煮沸消毒。

③饮食以流食为主,切忌早期给予多渣、多纤维或刺激性的食物。可以多食用新鲜食物,避免生冷食物。食用瓜果一定要洗净,可先用清水浸泡,然后再用清水冲洗3遍以上,特别是带叶、带根的蔬菜,葡萄草莓等水果需要在清水中适当加少量盐,浸泡几分钟后用清水冲净。

④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便后用柔软的卫生纸擦拭后可用温水清洗,或涂上凡士林软膏予以保护。

⑤患者要有专门的便器,患者的排泄物及便器可用100 mL水加漂白粉20 g的消毒液消毒。

(3)对患者疾病治疗和复查的管理。遵医嘱服用药物,严禁过早停药,造成细菌产生抗体,使疾病转为慢性。大部分急性菌痢患者在1~2周内痊愈,少数患者转为慢性或带菌者。

(4)对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管理。注意家庭饮食卫生,尽量不吃剩饭菜。冰箱内储存的直接入口食品,经卫生处理后才能进食。加工凉菜时,要把双手清洗干净,用专门的熟食案板和刀具,不和生肉刀具和案板混用。盛放凉菜和色拉等的容器要专用。家庭其他成员要与患者使用各自的食具,与患者使用不同卫生间,以避免感染。帮助患者处理完排泄物时,要用消毒水(如5%优氯净等)泡手2分钟,再以流水冲洗干净。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的家庭访视管理内容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简称人禽流感(human avian influenza),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1997年5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例死亡病例,是世界上首次证实甲型流感病毒H5N1感染人类。随后,相继有H9N2、H7N7等亚型感染人类的报道。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常由H5N1型引起,患者病情较严重,可出现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而致人死亡。

(1)了解患者病情。由于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要了解患者与禽类的接触史,比如接触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多为2~4天。感染H9N2仅有轻微呼吸道症状,感染H7N7常表现为结膜炎,重症患者多是感染H5N1病毒。评估患者患病症状,如鼻塞、流涕、头痛、肌肉酸痛等,以及患者病情进展情况,是否迅速。如果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应建议其住院治疗,发现疫情后应立即上报,填写好疫情报告卡和记录文件,存入健康档案。

(2)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指导。如果发现禽流感疫情必须立即销毁家中饲养的受感染家禽,防止疫情扩大。由于禽流感病毒在低温下存活时间较长,因此不食用未熟的肉类,特别是禽类食物,不饮用生水,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食用禽类食物时尽量高温烹饪,使禽流感病毒因高温而灭活。其他与流感指导相似。

(3)对患者疾病治疗和复查的管理。基本与流感相似,但部分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等,可导致患者死亡,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4)对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管理。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检测,是否还有接触过受感染禽类的其他人发病,特别是从事饲养、捕杀、屠宰和销售禽类的人员。接触患者时必须戴口罩、手套,接触后要洗手。

6.流行性感冒患者的家庭访视管理内容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一种传染性强并且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可感染多种动物,是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且易发生变异,已多次引起世界范围的大流行。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接触传播,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

(1)了解患者病情。确认患者感染的时间,流感一般潜伏期为1~3天,发病后1~7天有传染性,病初1~3天传染性最强。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寒战、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及全身不适等。如果出现高热、咳嗽或咽喉肿痛等病情加重的症状,应尽快就医。年老体弱的患者,应注意是否有其他疾病的发生,比如肺炎。及时填写好疫情报告卡和记录文件,存入健康档案。

(2)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指导。

①居室宜空气清新、流通,阳光充足。由于流感主要通过空气的飞沫传播,因此要注意空气流通,每天定期开窗换气。有条件者应实行家庭隔离,让患者单独居住,以控制传播。

②叮嘱患者多休息,必要时卧床,发热患者注意保暖。多饮水,给予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可以是流质或半流质的面条,粥和鸡蛋羹等,多食用新鲜水果,补充体力。进食后以温开水或温盐水漱口,注意保持口鼻清洁,促进恢复健康。

③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及时就医,遵医嘱服用解热镇痛药物。

④避免参加集会,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如果外出应戴口罩。打喷嚏或咳嗽时遮住口鼻,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⑤患者使用过的玩具、食具和衣物等生活用品,应煮沸消毒或在日光下曝晒2小时以上消毒。

(3)对患者疾病治疗和复查的管理。对患者尽早进行呼吸道隔离和早期治疗,隔离时间为1周或者至疾病主要症状消失。

(4)对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管理。可通过注射疫苗预防流感,其中灭活疫苗的效果较好,接种对象为65岁以上老人、儿童、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以及可能密切接触患者的人员。接种时间为每年10~11月中旬,每年接种1次,2周可产生有效抗体。但是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急性传染病患者、妊娠3个月的孕妇及严重过敏体质者不宜接种。家庭成员中的易感者应注意休息,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与患者接触时,应注意防护,避免被传染。

7.手足口病患者的家庭访视管理内容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卫生部在2008年5月2日把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1)了解患者病情。了解患者发病过程,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症红晕。尤其3岁以下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疫情后应立即上报,填写好疫情报告卡和记录文件,存入健康档案。

(2)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指导。由于本病患者多为婴幼儿,在对患儿本人进行指导的同时也要侧重对婴幼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患病期间尽可能减少外出,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在家中休息时,居室要及时通风,勤晒衣被。患儿使用过的餐具等物品应及时消毒,其排泄物要妥善处理。患儿应清淡饮食,多喝水。

(3)对患者疾病治疗和复查的管理。手足口病一般很快就能恢复健康,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合理休息。个别患儿可引发致命并发症。一旦发现患儿有嗜睡、易惊、谵妄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或呼吸浅促、四肢发凉、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循环系统表现,应立即去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4)对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管理。作为家长要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患儿个人卫生清洁,不要让患儿抓破疹子,已经破溃的疹子要避免污染。

【知识链接】

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趋势

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虽然保持低流行态势,但存活HIV感染者/AIDS病人却持续增加,HIV感染者数明显上升,死亡人数增加。经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男男性行为者(MSM)传播增加明显,经吸毒传播环比下降。在艾滋病流行地区,青年人是非常重要的高危人群。

感染率逐年增加是当前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的主要趋势。据湖南省、湖北省、云南省、中山市、合肥市等地的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和研究的结果表明,15~24岁青年学生艾滋病报告数逐年上升。内蒙古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状况分析结果显示:1996—2015年,15~24岁青年艾滋病病例呈上升趋势,其中学生病例构成比亦呈上升趋势,2007—2015年分别为6.0%、24.1%、15.8%、17.3%、15.6%、22.6%、23.5%、23.2%、28.7%。吉林市2008年报告的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占青年人群总数的5.77%,而2014年上升为16.58%。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HIV感染者的净年均增长率已达35%。2015年10月底,我国报告学生感染者超过100例的省份已经达到10个。以MSM传播为主是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的重要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