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课程体系预评价机制:行为目标模式

高校课程体系预评价机制:行为目标模式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评价的时点而言,泰勒认为教育评价至少需要两次:一次在教育计划早期进行,另一次在后期进行,以便测量在这期间发生的变化。行为目标模式基于泰勒的教育评价理论而构建,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四个主要方面。可以说,行为目标模式为学习成果导向的学习和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

高校课程体系预评价机制:行为目标模式

20世纪初,一些国家的课程改革为教育评价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契机。1933年,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Ralph.W.Tyler)为首的课程评价委员会系统地提出了教育评价理论。就评价的时点而言,泰勒认为教育评价至少需要两次:一次在教育计划早期进行,另一次在后期进行,以便测量在这期间发生的变化。泰勒认为,评价不应是临时性的孤立行为,而应是有组织地连续进行;评价不应只依据个人的经验,更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不应只针对学生的个别方面,而应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行为目标模式基于泰勒的教育评价理论而构建,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四个主要方面。它把教育方案、计划的目标用学生的成就来表示,把这一行为目标当作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教育评价就是判断实际活动达到目标的程度。

行为目标模式明晰了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从目标的确定到评价结果的得出是一个周期性的循环过程。预定的目标决定教育活动过程,通过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找出实际教育活动过程偏离目标的程度,从而促进实际活动符合目标。(www.daowen.com)

行为目标模式是较早的教育评价理论,也是教育界普遍使用的评价模式。它以目标为导向来评价教育是否达到教育目标,并以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可以说,行为目标模式对教育评价包括学生评价、课程评价和专业评估等教育评价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用行为目标模式,可以将培养方案或计划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表示,强调教育评价重在对教学活动达到目标的程度的判断上。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效与预期目标的达成情况,是在课程评价、专业评估和认证等教育评价专项活动中所特别关注的核心。可以说,行为目标模式为学习成果导向的学习和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