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发展特点及其研究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发展特点及其研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非常鲜明的社会,十分重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除专门的蒙训教材带有生活习惯、道德教育的内容外,到明清时期,在进行童蒙教育时,四书等被直接列为蒙训教材。(二)教学方法上重视个别教学,身教重于言教,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中国古代蒙学教育重视个别教学,或者采用家庭教育的形式进行。其三,在中国古代,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许多平民子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负担蒙学所产生的各种费用。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发展特点及其研究

(一)教学内容上重视生活习惯、礼仪教育、伦理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的豢养教育非常重视生活习惯以及礼仪教育。“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皆朱锦也(肆束及带,勤者有事则收之,走则拥之)。童子不裘不帛,不屦絇,无缌服,听事不麻。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拂髦,冠緌缨,端縪绅,搢笏。左右佩用: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偪,屦着綦。”从童子的穿着打扮,到日常起居,再到待人接物,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即使听课的规矩,也有明文规定,“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非常鲜明的社会,十分重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特别是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为体现明晓儒家经典,汉朝选仕中就有举童子郎,对象是15岁以下的少年,如朝廷询问魏郡太守黄琼当地发生日食的情况,黄琼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述,其孙黄琬年仅7岁,在旁插话:“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钩?”琼大惊,即以此言应对。“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在中国古代,除专门的蒙训教材带有生活习惯、道德教育的内容外,到明清时期,在进行童蒙教育时,四书等被直接列为蒙训教材。

(二)教学方法上重视个别教学,身教重于言教,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重视个别教学,或者采用家庭教育的形式进行。原因有三,其一,虽然有些朝代会对小学入学的年龄进行规定,但实质上,入学的年龄跨度非常大,再加上古代崇尚“来学而不往教”,童子年龄小,无法拜师学习。其二,宋元以前,一些著名的学者、博学鸿儒更多关注的是青年学子的教育,导致父母自己给孩子进行开蒙教育,或私下聘请教师教学。且自汉伊始,儿童年幼,出门总会有些不便,所以凡有条件者,启蒙教育总在家庭内进行。其三,在中国古代,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许多平民子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负担蒙学所产生的各种费用。基于此,“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我国古代非常重视榜样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父母能“正其言,立其行”“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www.daowen.com)

(三)教学组织上官学与私学并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蒙以养正”之说,蒙学教育主要在家庭或宗族间进行,朝廷很少介入,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发展到了极致。从宋代的社学开始,已经显现出国家参与蒙学教育的端倪,明代朝廷倡导的力度和程度都大大加强,社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清代朝廷的提倡和组织更是不遗余力,大量的社学和官办义学纷纷涌现,加强了朝廷对蒙学的控制,蒙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这也为之后形成从初等到高等教育的一贯制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蒙训教材的编写

豢养阶段的学习,教材非常重要,它提供规范的文字,按儿童的特点和知识的规律进行编排。至清朝时期,蒙学教材的规模变得非常庞大,这些蒙训教材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内容越来越丰富,从最开始较为单一的识字、识物教育,到加入礼仪、生活习惯教育的内容,再到传授伦理道德,传播经学,内容愈趋完善和复杂。其二,蒙训教材可读性、故事性、历史性越来越强,能更多地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相对浅显的文字,对偶的句式、有趣的故事等各种形式编排。其三,蒙学教材的编写更多地考虑课程设置的需求,并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渗透其中,特别是到清朝,蒙学也比历代更加重视科举化,其课程和教学方法都是为科举做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