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第一道抗侧力防线因共振而破坏,第二道防线接替工作,建筑物自振周期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与地震动卓越周期错开,使建筑物的共振现象得以缓解,避免再度严重破坏。多道防线对于结构在强震下的安全是很重要的。2)结构体系的多道设防我国采用得最为广泛的是框架—剪力墙双重结构体系,主要抗侧力构件是剪力墙,它是第一道防线。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静定结构,也就是只有一个自由度的结构,在地震中只要有一个节点破坏或一个塑性铰出现,结构就会倒塌。抗震结构必须做成超静定结构,因为超静定结构允许有多个屈服点或破坏点。将这个概念引申,不仅要设计超静定结构,抗震结构还应该做成具有多道设防的结构。

能造成建筑物破坏的强震持续时间少则几秒,多则几十秒,有时甚至更长(比如汶川地震的强震持续时间达到80秒以上)。如此长时间的震动,一个接一个的强脉冲对建筑物产生往复式的冲击,造成积累式的破坏。如果建筑物采用的是多重抗侧力体系,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立即接替,抵挡住后续的地震冲击,进而保证建筑物的最低限度安全,避免倒塌。在遇到建筑物基本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同或接近的情况时,多道防线就更显示出其优越性。当第一道抗侧力防线因共振而破坏,第二道防线接替工作,建筑物自振周期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与地震动卓越周期错开,使建筑物的共振现象得以缓解,避免再度严重破坏。

多道防线对于结构在强震下的安全是很重要的。所谓多道防线的概念,通常指的是:①整个抗震结构体系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如框架—抗震墙体系由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两个系统组成;双肢或多肢抗震墙体系由若干个单肢墙分系统组成;框架—支撑框架体系由延性框架和支撑框架两个系统组成;框架—筒体体系由延性框架和筒体两个系统组成。②抗震结构体系具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塑性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

1)第一道防线的构件选择

第一道防线一般应优先选择不负担或少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选择轴压比值较小的抗震墙、实墙筒体之类的构件作为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不宜选择轴压比很大的框架柱作为第一道防线。

地震的往复作用使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而最后倒塌则是结构因破坏而丧失了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所以,可以说房屋倒塌的最直接原因,是承重构件竖向承载能力下降到低于有效重力荷载的水平。按照上述原则处理,充当第一道防线的构件即使有损坏,也不会对整个结构的竖向构件承载能力有太大影响。如果利用轴压比值较大的框架柱充当第一道防线,框架柱在侧力作用下损坏后,竖向承载能力就会大幅度下降,当下降到低于所负担的重力荷载时就会危及整个结构的安全。

在纯框架结构中,宜采用“强柱弱梁”的延性框架。对于只能采用单一的框架体系,框架就成为整个体系中唯一的抗侧力构件。梁仅承担一层的楼面荷载,而且宏观经验还指出,梁破坏后,只要钢筋端部锚固未失效,悬索作用也能维持楼面不立即坍塌。柱的情况就严峻得多,因为它承担着上面各楼层的总负荷,它的破坏将危及整个上部楼层的安全。强柱型框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的屈服先于柱的屈服,这样就可以做到利用梁的变形来消耗输入的地震能量,使框架柱退居到第二道防线的位置。

2)结构体系的多道设防

我国采用得最为广泛的是框架—剪力墙双重结构体系,主要抗侧力构件是剪力墙,它是第一道防线。在弹性地震反应阶段,大部分侧向地震力由剪力墙承担,但是一旦剪力墙开裂或屈服,剪力墙刚度相应降低。此时框架承担地震力的份额将增加,框架部分起到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并且在地震动过程中框架起着支撑竖向荷载的重要作用,它承受主要的竖向荷载。

框架—填充墙结构体系实际上也是等效双重体系。如果设计得当,填充墙可以增加结构体系的承载力和刚度。在地震作用下,填充墙产生裂缝,可以大量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填充墙实际上起到了耗能元件的作用。填充墙在地震后是较易修复的,但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平面外倒塌和框架柱剪切破坏。(www.daowen.com)

单层厂房纵向体系中,可以认为也存在等效双重体系。柱间支撑是第一道防线,柱是第二道防线。通过柱间支撑的屈服来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从而保证整个结构的安全。

3)结构构件的多道防线

建筑的倒塌往往都是结构构件破坏后致使结构体系变为机动体系的结果,因此,结构的冗余构件(即超静定次数)越多,进入倒塌的过程就越长。

从能量耗散角度看,在一定地震强度和场地条件下,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大体上是一定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上每出现一个塑性铰,即可吸收和耗散一定数量的地震能量。在整个结构变成机动体系之前,能够出现的塑性铰越多,耗散的地震输入能量就越多,就更能经受住较强地震而不倒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结构冗余构件越多,抗震安全度就越高。

从结构传力路径上看,超静定结构要明显优于静定结构。对于静定的结构体系,其传递水平地震作用的路径是单一的,一旦其中的某一根杆件或局部节点发生破坏,整个结构就会因为传力路线的中断而失效。而超静定结构的情况就好得多,结构在超负荷状态工作时,破坏首先发生在赘余杆件上,地震作用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传至基础,其后果仅仅是降低了结构的超静定次数,但换来的却是一定数量地震能量的耗散,而整个结构体系仍然是稳定的、完整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在超静定结构构件中,赘余构件为第一道防线,由于主体结构已是静定或超静定结构,这些赘余构件的先期破坏并不影响整个结构的稳定。

联肢抗震墙中,连系梁先屈服,然后墙肢弯曲破坏丧失承载力。当连系梁钢筋屈服并具有延性时,它既可以吸收大量地震能量,又能继续传递弯矩和剪力,对墙肢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使抗震墙保持足够的刚度和承载力,延性较好。如果连系梁出现剪切破坏,按照抗震结构多道设防的原则,只要保证墙肢安全,整个结构就不至于发生严重破坏或倒塌。

强柱弱梁型的延性框架,在地震作用下,梁处于第一道防线,其屈服先于柱的屈服,首先用梁的变形去消耗输入的地震能量,使柱处于第二道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