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劳动特征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劳动特征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动物的这些活动不能称之为劳动,因为它是一种动物生存的本能。拓展阅读劳动产生意识劳动是人类生活中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在达到这个基本条件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即手的解放、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等。然而有自觉能动意识、有目的性的活动,并不都是劳动。如旅游、跳舞、吃饭、睡觉,虽然具有目的性,但就不能称之为劳动。而前面所说的消费性活动,则不能称为劳动。

劳动特征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人类专属性

从表面上看,劳动作为一种活动,是对自身生活有用的自然物质的占有,这与自然界的动物的活动没有什么区别。如蜘蛛通过织网来捕食猎物,蜜蜂通过建筑蜂房而储存蜂蜜燕子通过衔草筑巢来繁殖后代。然而,动物的这些活动不能称之为劳动,因为它是一种动物生存的本能。人的劳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最不同的地方是,人的劳动是有自觉意识支配的、能动的和具有一定目的的活动。

拓展阅读

人与动物的区别

恩格斯思想中,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人类是从动物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人类利用劳动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而使人类在自然属性基础上提升出社会属性,通过劳动使人成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真正的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同动物一样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从而来维系人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人在依靠自然界生存过程中,逐渐通过劳动实践,使手得以解放出来,进而产生了语言,最终实现了从猿脑到人脑的过渡和意识的产生,使人能够发展下去。而动物依然维系着它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通过利用自然界来使自身生存下去。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整理改写)

(二)自觉意识和能动性

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人类的劳动不仅知道为什么去做,怎样去做,而且知道将会做成什么样,这些就是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

拓展阅读

劳动产生意识

劳动是人类生活中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在达到这个基本条件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即手的解放、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等。首先,劳动解放了手。古代类人猿由于自然界的变化,生活方式也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从森林中走向平地来生存与发展。“这种猿类,大概首先由于它们在攀援时手干着和脚不同的活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平地上行走时也开始摆脱用手来帮忙的习惯,越来越以直立姿势行走。由此就迈出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由于直立行走,手就被解放出来了,使手的功能大大增强。其次,劳动产生了语言。在劳动过程中,人们相互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景增多了,随之产生了人们之间交往思想的需求,进而产生了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一个接一个清晰的音节。语言是从劳动中产生并同劳动一起发展的,这是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再次,劳动产生了人脑。“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人脑比猿脑要完善得多。伴随着人脑的发展,感觉器官也发展起来,而且越来越灵敏,这是其他动物无法超越的。劳动使猿转变成人,使人的手得以解放,使人的语言得以产生,使人的脑得以形成,使人的感觉器官得以发达,进而产生了人的意识,所以意识也是劳动的产物。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整理改写)(www.daowen.com)

(三)劳动创造性

劳动具有自觉意识和能动性,它是具有目的的活动。然而有自觉能动意识、有目的性的活动,并不都是劳动。因为人是有意识和思想的,人的一切活动都受意识的支配。如旅游、跳舞、吃饭、睡觉,虽然具有目的性,但就不能称之为劳动。只有那些能够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性活动,才能称之为劳动。而前面所说的消费性活动,则不能称为劳动。

拓展阅读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2020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考察时这样强调。

4年前,同样是在宁夏,习近平总书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考察时发出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响亮号召,强调民族复兴事业前途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我们要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不断取得一个个丰硕成果。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著称于世,“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2018年3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八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中国人民“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取得的成果:“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正是在这样的伟大实践中,中国人民明白了这样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70多年的不懈奋斗,神州大地沧海桑田换了人间: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从连火柴、煤油都要进口,到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制造业第一大国;从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到建成覆盖十几亿人的世界最大社会保障网,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历史深刻证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好日子等不来、要不来,唯有奋斗,别无他路。

历史的航程,是由一段一段的奋斗连接起来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但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今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困难和挑战叠加,容不得有半点懈怠。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全党全国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就必定能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资料来源:《求是》评论员.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求是网.2020年6月.整理改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