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阴阳家中老学之倾向上文已详盖

阴阳家中老学之倾向上文已详盖

时间:2023-04-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易》传亦汉初人所作,但除一二点外,其中重要之思想,有道家中《老》学之倾向,上文已详,盖此时阴阳家之思想尚未十分侵入《易》学也。《易纬·乾凿度》云: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九者,气变之究也。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故阳变则由七之九。阴变则由八之六。此等图象,正毕达哥拉氏以小石排为种种形状以表示数之类也。

阴阳家中老学之倾向上文已详盖

《易》传亦汉初人所作,但除一二点外,其中重要之思想,有道家中《老》学之倾向,上文已详,盖此时阴阳家之思想尚未十分侵入《易》学也。《易·系辞》中“大衍之数五十”(《周易》卷七页八)一段,为此后讲“数”者所宗。然其原文之意义,显然为讲筮法。如云“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明谓筮法乃象天文、历法;非天文、历法,象筮法也。此与讲“数”者所讲不同,观下文可知。

《易纬·乾凿度》云:

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同书卷下有一段与此文同;郑玄注云:“乃复变为一;一变误耳,当为二。二变而为六。六变而为八。则与上七九意相协。”)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乾坤相并俱生,物有阴阳,因有重之,故六画而成卦。……阳动而进;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之一也。五音六律七变,(同书下卷有一段与此文同,作七宿)由此作焉。故大衍之数五十,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日十干者,五音也。辰十二者,六律也。星二十八者,七宿也。凡五十所以大阂物而出之者也。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易纬·乾凿度》卷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页五至六)

《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阳由一而至九。一为阳之初生。三为阳之正位。(郑康成曰:“圆者径一而周三。”)七为阳之彖。(郑康成曰:“彖者爻之不变动者。”)九为阳之变。二为阴之初生。四为阴之正位。(郑康成曰:“方者径一而匝四。”)八为阴之彖。六为阴之变。盖“阳变而进,阴变而退”。故阳变则由七之九。阴变则由八之六。故《易经》中以阳爻为九,阴爻为六也。《乾凿度》似以十五与五十,为相似之数,故曰:“亦合于十五,……故大衍之数五十。……”盖此二数皆用五,与十也。郑康成注云:“五象天之数奇也;十象地之数偶也。合天地之数,乃谓之道。”十五与五十,皆“合天地之数”之数也。“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故三画而成乾。”一,三,五,七,九,阳之数也。三画☷阳之象也。二,四,六,八,十,阴之数也。三画☷阴之象也。所以三画者,象征物之有始,有壮,有究也。毕达哥拉学派以为一生二,(如《易》所谓太极生两仪)二生数;数生象。与此意同。(www.daowen.com)

《乾凿度》卷下,有与此段文相同之一段,但有一点文稍异,云:

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乾凿度》卷下页三)

“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作何解释,此处未明言。后人以图象表之,此图象即宋刘牧所谓《河图》,朱子所谓《洛书》。此等图象,正毕达哥拉氏以小石排为种种形状以表示数之类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