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豁达大度有道之士——秦东历史文化2019年论文集

豁达大度有道之士——秦东历史文化2019年论文集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阳明在复信中对南大吉豁达大度、不计得失的品格给予高度赞赏:近得中途寄来书,读之恍然如接颜色。由此,王阳明进一步推演出南大吉的处世态度完全符合“有道之士”的品质特征:故凡有道之士,其于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而取舍爱憎也,若洗目中之尘而拔耳中之楔。因而,“高抗通脱之士”与“有道之士”在宇宙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诸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远非与那些“高抗通脱之士”相提并论。

豁达大度有道之士——秦东历史文化2019年论文集

在生命的激流中,南大吉因弘道而折翅仕途,然其不以此动心,超然物外,探求圣学义无反顾,其在返乡的途中给其师写信,只字不提罢官之事,但问学业之疑。王阳明在复信中对南大吉豁达大度、不计得失的品格给予高度赞赏:

近得中途寄来书,读之恍然如接颜色。勤勤恳恳,惟以得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恐卒不得为圣人为忧,亹亹千数百言,略无一字及于得丧荣辱之间,此非真有朝闻夕死之志者,未易以涉斯境也。浣慰何如!诸生递观传诵,相与叹仰歆服,因而兴起者多矣。[1]210

在信中,王阳明还以“勤勤恳恳,惟以得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恐卒不得为圣人为忧”之语评价南大吉的为政为学之道,尤对信中千语言而不提“得丧荣辱”之气度表示由衷的欣慰和赞许,有孔圣人“朝闻夕死”之志,不以得失荣辱为念,人生境界之高,堪称士中俊杰。为褒扬南大吉之品德王阳明还将此信给学子传阅,激发诸生志向。信中,王阳明通过比较,极赞南大吉是“有道之士”:

世之高抗通脱之士,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决然长往而不顾者,亦皆有之。彼其或从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又或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悱,牵溺于嗜好,有待于物以相胜,是以去彼取此而后能。及其所之既倦,意衡心郁,情随事移,则忧愁悲苦随之而作。果能捐富贵,轻利害,弃爵录,快然终身,无入而不自得已乎?夫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见其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1]210(www.daowen.com)

王阳明此段议论精辟独到,对世人中具有“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价值观倾向的士人做了划分:一类是“高抗通脱之士”,其特征:或“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悱,牵溺于嗜好,有待于物以相胜,是以去彼取此而后能”,此类人已无远大高洁之志向,以嗜好度日,玩物丧志,自以为超脱尘世,视名利富贵为烟云,实际上则陷入虚度年华,自戕生命的泥潭之中。与此相对的则是“有道之士”,其特征:“以见其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此类人是以“良知”立身,有与万物同体之心,故能真正做到“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而不失人性之善,凡是贵得于心,以良知为是非,虽其言出自孔子,不敢以为是。由此,王阳明进一步推演出南大吉的处世态度完全符合“有道之士”的品质特征:

故凡有道之士,其于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而取舍爱憎也,若洗目中之尘而拔耳中之楔。其于富贵、贫贱、得丧、爱憎之相,值若飘风浮霭之往来变化于太虚,而太虚之体,固常廓然其无碍也。元善今日之所造,其殆庶几于是矣乎!是岂有待于物以相胜而去彼取此?激昂于一时之意气者所能强?而声音笑貌以为之乎?元善自爱!元善自爱![1]211

上述议论,王阳明极赞赏南大吉坚守心中的良知,不为“富贵、贫贱、得丧”而动心的高贵品质。南大吉因不愿与当朝权奸同流合污而遭罢官,富贵、利禄与他无关;其虽失去了官职,但获得了自己的尊严,当属“有道之人”,内心是富足、高尚的,才是真正的超脱。因而,“高抗通脱之士”与“有道之士”在宇宙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诸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远非与那些“高抗通脱之士”相提并论。南大吉的自立、独得精神,其思想渊源显然源于阳明心学的良知学说,其独特的行为方式显然是以其师为榜样,由此,确立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之人”的形象,其人生价值取向对后世士人的立身之道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