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演变史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演变史

时间:2023-04-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内衣演变史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史籍已有这方面记载。男子所穿的亵衣,则被称之为泽,因这种内衣紧贴于身,可吸取汗泽,故以名之。汉代称内衣为抱腹、心衣。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的。中国古代女子内衣以其“近身衣”的浪漫情怀在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演变史

古代内衣演变史

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史籍已有这方面记载。周代妇女所穿的亵衣,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相服,南北朝时仍保留着这一称呼。男子所穿的亵衣,则被称之为泽,因这种内衣紧贴于身,可吸取汗泽,故以名之。到了汉代,则干脆称其为汗衣,斯文一点,则称其为鄙袒或羞袒,意思是赤膊不太雅观,所以要用布裁成小衣,遮覆胸背。

内衣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称谓:汉朝内衣称为“抱腹”、“心衣”,魏晋称为“两当”,唐代称为“诃子”,宋代称为“抹胸”,元代称为“合欢襟”,明朝称为“主腰”,清朝称为“肚兜”,再后来就到了近代,则是我们至今仍可见到的“小马甲”了。

汉代称内衣为抱腹、心衣。汉刘熙《释名·释衣服》称:“帕腹,横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可见“心衣”的基础是“抱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

当时还有一种内衣,既有前片,又有后片,既可以挡胸,也可以挡背,这种衣服就叫两档。两裆本来是妇女的内衣,魏晋时期始被穿出,并演变成一种背心,不分男女均可着之。

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导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的。

   

古代肚兜

唐代以后,妇女的内衣还流行过抹胸,这是一种“胸间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于南北朝,是唐宋时期内衣的称谓,结构上以紧束前胸为特征,以防风寒,用于约束和固定乳部。

金、元时期的男子亵衣比较特殊,这一时期的内衣称“合欢襟”,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www.daowen.com)

明时期的妇女,贴身多着主腰,其制繁简不一:简单者仅以方帛覆于胸间,复杂者则开有衣襟,钉有纽扣,制如背心,有的还装有衣袖,形同半臂。

   

古代女子内衣

明清时期的内衣还有兜肚,或称肚兜,通常以柔软的布帛为之,制为菱形,上端裁成平形,形成两角,与左右两角各缀以带,使用时上面两带系结于颈,左右两带系结于背,最下的一角则遮覆于腹。不分男女均可着之,但妇女及童子所穿者多采用鲜艳的颜色,并施以彩绣。童子所穿者多绣以虎,以辟不祥。妇女所穿者常绣以百蝶穿花、鸳鸯戏莲、莲生贵子等图案,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人所着者则制为双层,纳以棉絮,有的还贮有药物,以治腹疾。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以其“近身衣”的浪漫情怀在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它是女性私密空间中的悄悄话,含羞而内敛、充当着美和情的抒发载体,一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那塑身修形的造型理念、大俗大雅的配色处理、无限寄寓的图腾纹饰、独具创造性的技艺手段,无一不吐露出女性对生活价值理念、审美情趣、情感寄托、情爱传感等诉求的心声。

知识链接

杨贵妃与内衣

中国人的贴身肚兜,传说是从杨贵妃开始,根据《事物纪源》中说:“贵妃私安禄山,指爪伤胸乳之间,遂作诃子饰之。”据说越是天生丽质的女人,越是喜欢狂风骤雨般的爱情方式,近乎饿虎扑羊般的野蛮动作,愈能赢得芳心的强烈振撼,安禄山与杨贵妃便是如此。有一次安禄山把杨贵妃抱在怀里,在她身上最柔软的部位用力揉捏,居然使她的酥胸上出现累累伤痕,弄得无法向玄宗交代,只好以红锦锻遮在胸前,称为“诃子”、也叫“肚兜”,这便是“乳罩”的起源,“禄山之爪”的成语也由此而生。事后安禄山曾对人说:“贵妃人乳,滑腻如塞上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