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梦呓——侯孝贤作品《最好的时光》赏析

青春梦呓——侯孝贤作品《最好的时光》赏析

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采用三段式的结构为我们讲述了三个时代的青年的梦幻一般的时光,深深地打上了他们各自的时代烙印,跨度近一个世纪。整部电影的台词很少,主要用行为、画面、造型叙事。在主题的表达上,体现了时空变化与人类永恒主题青春情爱之间的关系,思想内涵富有深意。影片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独具匠心,达到了极其完美的效果。

电影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对时空观念的表达上,整部电影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很大,几乎是一个世纪。导演截取了一个世纪的三个不同时代,发生在三个不同场合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人们关于爱情的不同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显示了人们不同的思想观念、人生目标、价值取向。虽然时代不一样,空间发生了变化,人们示爱的方式也不一样了,但是人们对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的渴望与追求还是不变的,这是我从文本中体会出来的主线。导演采用三段式来表达他的主题,从表面上看,三段故事除了演员一样,似乎联系不大,其实它是用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这一人性化的主题勾连起来的,就像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诗一样。恋爱是主脉,但是导演传达出来不仅仅如此,还有更多的关于时代和理念的东西。

导演很敏锐,准确地抓住了各个时代极有特色的信息来传达某种理念。1966年的戏里抓住当时最为时髦的台球、流行音乐,还有当兵、写信等信息,营造了一个很真实的时代背景。镜头里的青年恋爱明显不像现在那么开放,没有接吻拥抱,仅仅是邂逅、写信、寻找、伞下牵手。从而表现出那个时代的处于半开放的人们的处世方式,他们简单、含蓄,但内心分明充满激情。1911年的恋爱经典而又古典,男的永远很忙,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正人君子;女的永远在等待,是一个识文断字、才艺双全的佳人,两人演绎了一场才子佳人不能结为连理的悲情戏。戏中的男女总是正襟危坐,挑灯夜话,第二天清早,女的梳妆,男的洗漱,这一切完全符合当时的时代特色,把当时的人们那种内敛与隐忍的情绪极为传神地表达出来了。2005年的戏中,导演准确抓住现代社会新新人类的生活状态,飙车、手机短信、上网聊天、女人抽烟玩打火机、歌舞厅、触目惊心的双性恋,表现了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动荡、迷茫、欺骗、灵魂的孤独、信仰的危机。

电影界曾经流行一种说法,提倡通过纯画面来叙事,摒弃对白的表达,于是出现很多刻意追求画面表达,而企图消解对白的影片,以至于显得极不自然。其实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对白的有无,而在于对白的存在对于电影所要表达的一种感觉有多大意义。《最好的时光》的对白极少,1911年的那段戏完全没有对白,是用字幕打出来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影片用画面叙事,给人的感觉极好,很准确地表达了三个时代中,人物情绪上的一种反映。

一、情绪化的画面

影片的画面是唯美的,三个时代的梦就像三幅画,其基调自成一格,准确传达出了三个时代无法言说的情绪。画面构图均衡,构图形态主要是封闭式的,动态与静态的安排主要依据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首先,色调的处理极为精当,主色调担任表情答意的功能。1966年的恋爱梦的主色调是翠绿色的,充满了冷而静的青春活力,表现了处于那个时代的青年简单、平静而单纯的生活方式。1911年的自由梦的主色调是黄色的,温暖而又有一点虚空,充满了经典怀旧的味道。2005年的青春梦的主色调是蓝色的,表现了处于现代生活中的青年的复杂、迷茫、深不可测的心理状态和生存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人物服装的颜色十分讲究,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这一特色集中体现在1911年的戏中的艺妓的服装上,人物每次出场衣服的颜色都不一样,分别是白底黑边、红底黑边、紫底黑边,使人在视觉享受中若有所思。

其次,镜头的运用准确生动,创造了特殊的意境。在多数情况下,主体的位置处于几何中心和黄金分割的位置上,醒目而突出。1966年的戏多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有少量的运动镜头,表现了人们生活节奏的缓慢。戏中反复出现一个表现环境的镜头,台球屋的大门处于几何中心,前景是舒淇在台球桌边活动,经常处在黄金分割的位置上,后景是门外充满生机的绿色植物,整个画面构图均衡,稳定,有纵深空间,给人以美感。同样的构图手法在1911年艺妓的住所的门廊上也出现过。有少量的运动镜头出现,例如船在河里很快地行驶,男的去找女的路上树枝在镜头前不断掠过,表现了人物的急切心情。而1911年的戏几乎没有什么运动镜头,即使有,也只是缓慢的运动,多为固定镜头。镜头一般是对准了坐在房里说话的男女,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男女情感的含蓄与内敛,人们生活方式的保守和缓慢。2005年的戏多用运动镜头,表现人物激烈、动荡、骚乱的生活状态。有侧拍有前景的镜头,形成快速的动感,例如,男女在马路上骑摩托车的镜头。还有一些俯拍镜头,以形成背景杂乱的印象,造成动荡不安的感觉,比如人物走在大街上,走进杂乱的歌舞厅等。

二、有意味的声音

声音包括台词、音乐和音响。整个文本的台词很少,多用镜头语言本身组织电影,无论导演是否有意而为之,总之,给人的感觉很好,似乎有了太多的台词或者说有些部分有了台词就破坏了整个画面构建的意境。台词少了,导演很注意利用音乐和音响来表达。先说1966年的恋爱梦,整场戏就是在叙述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几乎是“此情不关风和月”,一句爱的表白都没有。除了球的撞击声和一点关于撞球的台词外,就只剩下音乐了。这场戏的主题音乐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女的在陪人撞球,第二次是女的收到男的来信,第三次是男的去寻找女的,最后一次是两人在车站牵手的时候。处于那一时代的青年男女还不太开放,但内心又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主题音乐给人就是这种意味,准确地表达了那种激荡在人们内心里的内在的激情,传达出时代的情绪和人物的当时心境。1911年的那场戏没有台词的戏可谓是极品,画面极为精美,台词是用字幕打出来的,这样其实更准确地传达一种情绪,假如有了台词,反而会破坏了画面的美感和所要传达的情绪。画外音乐起到了渲染气氛,表达心情的作用。戏的开头是琵琶女的弹唱,从画外到画内,交代了女主人公的身份,略带悲凉的调子,显示出人物身世的凄楚。中段一直配有古典乐曲,随着剧情的变化,或缓或快,或低或高,或弱或强,幽雅、婉转、凄清,而又含有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表达了人物处于此情此景中的心理。结尾是一段与开头一样的琵琶女的弹唱,由画内到画外,前后照应,说明艺妓的自由梦并没有实现,她的命运也无多大改变,生存状态依旧如此。2005年的那场戏,导演准确地抓住了时代的声音,传达出时代的特色,马达的轰鸣声、手机的铃声、歌舞厅激烈的乐音、人群的嘈杂声,显示出现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心理的无所适从。

三、视觉化的节奏

电影重视节奏的视觉表达,通过节奏营造了意境,传递了情绪。节奏本是音乐术语,运用到电影中有它独特的意义,一般是依据观众看电影时的心理需求而定,指通过对节奏的把握使观众不会产生疲劳感,达到一种审美愉悦。大导演伯格曼认为没有一种艺术能够像电影那样与音乐相似,那就是它的节奏。《最好的时光》在节奏的把握上十分精到,几乎调动了所有的电影元素力图达到一种节奏上的效果,做到了快慢、明暗、动静、有声与无声的有机融合,使人感觉自然而舒畅。三段戏既注意了总体上的节奏,又注意了局部细节上的节奏。从总体上讲,1966年的戏节奏较为缓慢,以静态构图为主,也有少量动态构图;1911年的戏节奏更缓慢,几乎是静态构图,两段戏节奏上有区别,整体上给人以慢节奏、安静、平稳的感觉;到了2005年,就变成了快节奏的、动态的构图,给人以杂乱、动荡、激烈的感受,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尤其是1911年与2005年两个梦的前后安排上,从无声到有声,从极安静到极动荡,前后反差极大,产生了极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再从局部看,1966年的戏,主要以台球场内与场外交错出现来叙事的。1911年的戏以白天与夜晚,冷色与暖色交叉展现来构建这段戏。2005年的戏则是动静结合,一会儿是安静的室内戏,只有人物的呼吸和小声的对白,一会儿是马路上马达的轰鸣声和歌舞厅里的嘈杂的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而又恰到好处,视听上觉得是一种享受。

总之,整部电影虽然台词很少,导演也没打算讲一个动人曲折的故事,但是却用镜头语言准确传达导演要表现的东西,那就是不同时空中的人们关于一个人类共通的主题的不同的理念,在这一点上导演无疑是敏锐的、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