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

妙笔生花

读哪些书能较快提高文笔?



明溪


我希望大家能接受一个概念,就是文笔其实是一个非常个人的东西,我以前不这么觉得,但是现在越发地发现文笔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作品的标准,是有一些人公认的文笔不错,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虽然文笔的受众小,但喜欢的人特别喜欢。


文笔就是你内心的小人,当你读书的时候,你就会听见它发出声音,也许你以前没注意到,但是你再去写作,或者读书,只要你留心,总能听见那个声音——所以所谓「文笔好」,就是说对你而言,那个「声音」能让你感觉很好。


所以每个人应该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文笔,然后了解这种文笔的特征,看他如何遣词造句,看他如何安排逻辑,看他如何利用你内心的小人勾引情感,这才是应该的锻炼文笔的方向。


所以你们看游叔,还有张公子等人的文字,他们每一个人各自的文字,不管是否是相类似的题目,你们每次读起来,内心里的声音应该都是几乎一样的,这就是因为藏在文字里的音律,已经在他们的笔法下根深蒂固了。


说到泛读,我觉得很多人其实是出于一种心理,那就是人总是更容易说服自己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做使自己痛苦的事情。其实我觉得精读是一种读书素养,这种习惯表示你愿意在培养自己的气质、还有稳定的读写习惯上下工夫,哪怕内容枯燥,你也愿意改变自己,而泛读,很多人都是读个兴趣或者读个新鲜,对个人文笔的提升其实微乎其微,我认为泛读其实就是一种自欺欺人,人做一件事情如果不能专心去做,好比一个人如果为了文笔读书,却流连在文字传达的情感或者情节里,那么「文笔毫无提升」就会成为你最终的结果。


至于很多人说精读太浪费时间,所以不建议精读。我觉得这个观点还是挺有意思的,我其实觉得吃饭和睡觉都挺浪费时间,正常人加起来每天要消耗将近 10 个小时在这种无聊的事情上面,我是觉得很浪费,但我他妈不吃饭不睡觉很快就会死。


我觉得提升文笔其实最主要的其实只有一个词——积累。


很多人其实不理解积累的概念,积累就像是你的积蓄,积蓄不是你的现金流,不是你的收入,不是你的利润率,积累是一种「量」。


积累=(平均记忆-平均忘却)×时间


所以泛读虽然平均记忆很多,但平均忘却也非常多,乘以时间,寥寥无几——很多人看完小说连剧情都记不清,别人问起来只能说「好」、「很好」之类空洞的字眼,一旦提及剧情就大脑空白,只能用「文笔好」之类的话自己欺骗自己和敷衍别人,这些都是泛读惹的,就像记录下来的笔记不经常复习,结果就是忘掉,等你忘掉以后,你会觉得你连记笔记的时间都是在浪费,但精读的作用虽然短期无法体现,但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却会展现出长尾(Long Tail)的力量。


我觉得一个人提升文笔,一般需要积累以下内容:


文字间的韵律;

新鲜的词汇;

标准的句式模型。


当然,像我这样以写故事为主的人,背一些经典剧情也非常有用,之所以《死亡笔记》看这么多遍,就是因为错综复杂的故事线,几乎可以引申为任何一部推理作品的多线结构。


一、文字间的韵律


这个其实取决于一个人对文字的敏感度,比如一个人写作时的心态的转换,我能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有些人写答案,不是一天写完的,我甚至能找到他是从哪个字开始写第二天的,因为朗读的时候,会发现韵律变了,通常就是对方的心境变了。


而很多作者的文笔其实非常稳定,因此积累韵律的方法,其实就是读同一个作者同一个类型的作品,反复读,自己试着写,不会写的地方,就参考对应的段落,不断磨炼自己。


二、新鲜的词汇


这个没什么好说,我最喜欢的是看到一些作者自己造词,总想记录在印象笔记里,另外还有一些四字成语,平时不常用,看到这个作者用了,如果觉得用得很好,就会记录下来,时常翻翻,时间久了,就会经历「生疏—找的时候能找到—熟练—本能」的过程,这个词就真正进了脑海里的词汇库。


三、标准的句式模型。


这个是说很多人其实对自己的文笔很不了解。


不信的话去描述一下自己的卧室吧,有多少自认为文笔不错的人,能很有画面感地把自己的卧室描述出来呢,你们不是说泛读对文笔有好处吗,请泛读的同学描述一下自己的卧室如何?


我们来看一下东野圭吾是怎样描述的:


直树的房间在南边,有十二叠大,铺着胭脂红地毯。一进门的地方放着一堆客用简易桌椅,靠窗放着床和写字台。除此之外,还放着一套视听设备,以及放满专业书的书架。餐具柜里放着昭和十七年出品的百龄坛威士忌。窗户上挂着的窗帘和地毯是一个色系。


这就是我说为何想要写作的人,最好能学会做读书笔记,就是因为当我想要描述一个室内场景时,如果我不会的话,我能迅速找到我需要的模板,多读几遍,如果我有兴趣我就读完了自己发挥,如果我没兴趣我就照着格式仿写,质量不比自己一股脑瞎写要高多了?


我觉得这个题目我基本上答完了,如果说本题我答偏题了,那么我想说,针对于「读哪些书能较快提高文笔」这个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读那些能让你愿意按照本文指示学习的书」。


201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