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续FAMILY TREE
童诗现场
想不想知道那(nèi)个人是怎么来的?
她轻轻快快,像一束清爽的马尾辫。
男孩赶快举着相机,偷偷地跟在身后,
咔嚓咔嚓,为她特别拍照留念——
噢,他可真像一个真正的摄影师啊,
蹲下,起立,扭着脖子只为了一张特写照片。
不过——那(nèi)个人呀,你千万千万别生气,
事实上,最后的影集大多模模糊糊一片,
美好的脸庞和身子几乎都只剩下半边……
啊,每个在场的人都忍无可忍,仰天长叹:
鬼!这是什么人像摄影,简直是人体实验!
嗯,男孩显然没受什么打击,
转眼,他就热爱起了话剧、唱歌,或者做导演。
他关在书房里练习得十分勤奋狂热,
不分晨昏日月,不分黑夜白天。
这个那(nèi)那(nà)个人,你还记得吗?
让他好好想想……12月的灯光下,舞台边,
她走过来,她笑了,她的周围通体发亮,
噢,好像整个世界没有了声音,也没有了时间。
不过——这个那(nèi)那(nà)个人呀,别生气啊,
他刚刚特别为你将剧情大纲做出了紧急调整,
让你去扮演一位美貌孤独的狐仙……
啊,每个在场的人都忍无可忍,仰天长叹:
去!哪门子灵感,简直是被雷劈的那根天线!
虽然言辞激烈,但是这个人和这个家伙,
那个人和那家伙可以毫无顾忌地说话聊天,
他们像一只只小船出去逛逛,然后又回到了
有英语字母和数学公式的教室水面。
噢,这个人那个人,你们统统都别生气啊,
我刚刚做的各种各样的想象力实验,
只是想看看这个那(nèi)个,以及
那(nà)个家伙——哪个家伙都有些什么关联,
那(nà)个人那(nèi)个家伙在不在朋友圈。
他们有没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的“缘”?
嘿嘿,假如你一口气说出家族的每一个成员,
如果你可以弄清楚他们的地位和关系,
今天你在微信的点赞数量,有望接近一千……
沐阳讲述
一个特立独行的、高冷得好比哈雷彗星的家族——
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动搜索最佳配对的家族——
一个和睦平等、热爱跑步、睫毛弯弯的家族——
庞大的分支。特殊的暗号体系。异常的语言天赋。
冷酷的外表。火热的内心。
严苛的规则。麻花细雨那样的文笔。
不断会有人强烈要求加入,但接近剑桥和牛津的录取比例,一般人很难很难获得机会……
——摘自家族史之近期规划和远景目标
一个家族,就好比一棵Family Tree(家族树),这树上得有枝条和叶子,以及挂在树上的林林总总。我的意思是,除了爸爸妈妈女儿这样基本的家庭成员以外,总归有点属于自己的特别东西吧。比如说语言。
这可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那种打交道的语言——它应该接近于一种暗号。它看起来并不复杂,都是我们平时最常用的字眼,不过深层次的含义,却只有家族里面的人才会懂得。
比方说下面这几段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男的人每次都举手要上台表演,可是他边上的这个那个那个家伙每次都死活不肯。因为这个那个那个家伙说他马上要辅导那家伙和这个人的数学订正,没时间参加排练。
其实如果男的人好好想一想,他就会知道答案:因为这个那个那个人啊!只要她在下面坐着,这个那个那个家伙就不会露面,因为怕自己弄砸了啊!
说实话,别看大家都说这家伙是“含羞草”,可是这个那个那个家伙有时比含羞草还含羞草!虽然他有时候也羡慕一下哪个人和哪个家伙在一起,虽然这个那个那个家伙和女的人发生了一点小误会,可是他还是每天开心,而且会和这个人、这家伙还有那家伙一起快乐地生活下去……
怎么样怎么样,感觉如何?有没有被“这个”、“哪个”、“那个”之类的搞乱了神经,亮瞎了双眼?
哈哈哈,这就是我们家族最富有代表性和个性化的语言呢!以后恐怕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语言学体系,如果我们想要建立的话。当然,你若想要了解我们的家族,我还要先扫盲一下。比如说,我们要从最基本的读音和所指开始——
那(nèi)个人:专指一个女生。是某男生进中学后喜欢的第一个中学女生。白白的,高高的,可爱而且文静。秋游的时候,男生拍了好多那(nèi)个人的照片——她在校车上笑的照片,她和小伙伴聊天的照片,和一群人疯玩游戏的背影,草地上的大头照,湖边的集体照。可惜都是些偷拍的照片。真的是偷拍,都没有对准过焦距,更没什么时间去美图秀秀,甚至没有对准过她的脸——噢,My god(天哪),要么是模糊不清,要么被砍去半边脸,要么腿和胳膊缺失……唉,遗憾!总之,偷拍君也是要脱胎换骨的,他们说,得是技巧君和天赋君的合体才行。
那(nàn)个人:同时可表达一男一女。这个解释是不是有点惊世骇俗?好像植物的雌雄同体。可事实就是这样,说那(nà)个人,我们都知道指的是他们两个,有时候是男的,有时候是女的,有时候一个都不能少。这就好比黑白双煞,有时候出白的,有时候出黑的,反正根据夜色迅速调整,不用担心不能理解。
那(nàn)家伙:一个女生,可是她却常常说自己本来就是男生。她有时候说得很认真的样子,有时候又好像在开玩笑。嗯,这样说,是不是有些混乱?但是没什么,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一个宣称自己是男生的女生。在我看来,这或许只是表达她的心情而已,因为无论怎么辩论,她也还是那个女生。
这个人:一个女生,没什么特别的悬念,都很正常。很真。没什么伪装。正常的举止,正常的文笔,正常的学霸之一。该热的时候热,该冷的时候冷。很正常的人和事,都是按部就班的,现在好像反倒没什么可以多说的,这是不是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平平常常”?
这家伙:表示一男一女,解释同那(nà)个人。需要说明的是这“女的”是一个男的。好像又有点混淆视听是吧?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这好像是数学里排列组合中没有穷尽的问题。
这个那(nèi)个那(nàn)个人:一个女生。属引人注目型。成绩拔尖,英语尤其突出,学霸基因闪烁。为人谦和有礼,个子修长,漂亮可爱得像一只小狐狸。据说,年级里至少有五个男生同时暗暗喜欢她。其中一个在私下说,他记得遇见她的日期是2014年12月26日。她好像音乐一样从天而降——那天学校举办新年音乐会,每个班级都要上台演出。女孩就在演出的舞台边。她穿的什么衣服,鞋子和头发什么样子,好像记不清楚了。但是,男孩说他记得,那天外面很冷,飘着雨,而东部礼堂很热,无论是在冷的地方还是热的地方,男孩都说,那女孩一直在笑。
这个那(nèi)个那(nàn)个家伙:一个男生,偏瘦小。这个是他平时稍感苦恼的地方。他的目标是1.83米。那是C罗的身高,实在不行,长到1.68米梅西的身高也可以。他有数学天赋,精通数论和方程。在自我评价中,“智商”一栏总是显得十分自信,但情商偏低,财商基本是未开启状态。对史前侏罗纪和恐龙之类的兴趣远远大于当代人类社会。不过,最近的兴趣好像稍稍有些逆转,比如意识到不洗脸会造成鼻子上的黑头之类,让洗脸减轻了负担。但总之还是属于“前半部的男生”——顺便说一下,这个说法出自教数学的傅老师之口。他说过的名言是,4班的男生属于一半一半,前半部的男生基本还是大号的男性幼儿,而后半部的男生已经进入青春狂热期。(前半部和后半部不是指小说,指的单单是男生们在班级的座位分布。)
那(nàn)个那(nèi)个家伙:指代包括了两个人。全是男的。没有什么稀罕的和可猎奇的。其他说明也同样无。
哪个人:一个男生,喜欢哪个家伙。
哪个家伙:一个女生。喜欢哪个人。
……
超级备注:以上,所有的“家伙”like(喜欢)“人”,无一例外,特别说明。
以上就是关于家族的暗语说明,这仅仅是一部分,而且所有的资料都在不断更新中。所谓凡事万变不离其宗,这些暗语和称谓一开始只是在家族中流通,可是渐渐地大家也知道了一些。不过知道归知道,这并不代表我们都能接纳,像我们这样的家族,可不是随便的阿猫阿狗都能进来的。
要进入我们的家族,首先要写报告申请,申请要历经数月的审理期,还要经过核心成员的筛选和斟酌,然后才到面试和提问环节。当然,为了高效,也为了避开老爸老妈的眼线,一般采用微信形式。接下来才是投票。你以为这一票那么容易吗,每个家族成员要经过二十四小时的考虑期和二十四小时的反悔期,然后才投出神圣的一票。
批准——当然,现在还暂时没有宣誓。
……
这么严格的程序有效地保证了我们的家族有纯正的格局,良好的家风。只有这样一个家族才能兴旺和不断壮大啊!
但是也有人说怪话的:“乖乖,这样折腾来折腾去,进了你们家族还不得半死?”
所以,所以统一回复:“只有超级强大的头脑和超级强健的体魄,才有可能进入……预选……”
当然当然,以上多为夸张之说。但是我们的家族,那种令人羡慕的打打闹闹的温馨情景,还是有目共睹的。
眼看快要到6月了,我作为一个家族的“爸爸”,难道不应该期待即将到来的父亲节吗?不应该期待和想象着自己会收到什么样的父亲节的卡片吗?
比如“妈妈”蔡迪可已经在母亲节收到礼物了,他还收到了长信。噢,那可是真的信啊,不是电子邮件——有信封、信纸、一笔一画的钢笔字,还有漫画!只是可惜“妈妈”不会给我看里面的内容,这种分享是不可能的,虽然我很好奇。可是不看就不看吧,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我也会收到的啊,我期待中的父亲节的信和礼物!
我等啊等啊,好不容易5月快过去了。5月简直就是妈妈节,所有的妈妈都有超级待遇,我看蔡迪可也不例外。他们都围着他转啊转啊,转的途中好像想起什么了,这期间“儿子”来问我:“爸爸,你想我给你写什么样的信?”
“女儿”也来问:“你想要我写得简单点还是复杂点?”
我说:“哎,我嘛,就想要又简单又复杂的那种。”
“儿子”说:“噢噢。”
“女儿”也说:“噢噢。”
然后,真的,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我收到了礼物——其他礼物保密,这里只说一只会发光的手电筒、一根编织的手链。
发光的手电筒是有来源的,因为我老妈。她给他们作文班上课的时候朗读了她为我写的诗歌,那里面写了我最爱的鳄鱼头手电筒。哎,那都是我五岁半以前的事情啊……
下面是部分信的摘录——
李沐阳(爸爸):
或许称呼你一声“爸爸”,是对朋友的小幽默,所以在父亲节,我才特意送了礼物,写了信,也才能说是无愧于那声称呼。但我希望你能把这封信,当作离别的一份礼物。
你知道吗?对你,我似乎写不出那么多华丽的辞藻,因为你那真挚的一笑,便胜过了无数好词佳句。我之前从未见过那么温暖人心的笑容,也从不知道还会有那么一颗单纯、童真的心灵,便如你的名字“沐阳”,沐着阳而生,那么舒适美好。你的语言、你的话,很纯,很慢,很悠,似乎微风都为你说完那轻轻的一句话而停下。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你那简洁的话语,却能面对高深的数学题,你对数学不像其他人那样高调炫技,就是爱、坚持、平静、努力。
……
我不知道你去了美国,我会不会习惯,因为少了那一次次的回眸,少了那慢慢的话语,少了那轻轻的讲解,少了那与妈妈的嬉闹,少了那最美的笑容……突然发现,有你,真好!有这份友谊,真美!
……
你的女儿
2015年6月
老妈日记
相比周围被孩子三言两语打发的父母,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母亲,因为到现在还可以和十二岁的儿子交流心声。虽然我有时候很啰唆,可还能被叛逆期的男生包容,我心怀感激。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我早已经做好了被某人嫌弃的准备——这准备是必需的功课,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那么你就可以平静地接受青春期应该有的狂风暴雨。想想看,一个人在青春期,还那么温和地、依恋地、没有批判地看待周围的一切,不挑剔老爸的腐朽,不嫌弃老妈的陈旧,周围一派祥和宁静,这样风平浪静的青春,还有什么意义?!
有人说,家里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就好比后院有一桶炸药。我相信这说的是能量,青春期的荷尔蒙的能量。要做聪明的父母,不仅不会在意青春眼神中的不信任、尖锐和对抗,而且应该感谢这样的逆反带来的青春的重温和逆向思维。难道你不觉得那个梗着脖子的刺头,他的身上有你过往的影子,有多么可笑可爱吗?
无条件的爱和敞开。延续到青春期的交往中,或许就是成长中重要的情商的逐步培养与获得——当沐阳将父亲节收到的礼物和我分享时,我心里真是感动极了!我的感动不仅仅在于他那么透明地敞开自己的心扉,更在于他们家族里其他孩子对于他的评价。
我其实很早就知道他们“家族”。
我一开始就觉得特别好玩。这是只有孩子才会有的人际交往方式,他们在男生女生不同的青春期里,找到一种家的融合方式,这真是很高妙的自我心理协调。微妙的爸爸妈妈和儿子女儿乃至整个家族的关系,那些天才的躲避大人的语言体系,既亲近又富有趣味,还有俏皮和微微的遐想在里面。
孩子们的关系都是最纯洁的!我们做大人的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成人经验来替代孩子的想法,这个世界没那么复杂!用平等、尊重,甚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们的所有,你会由衷地觉得他们幽默而美好!
看那个女孩的来信的时候,是一个上午。那天我刚好没课,我坐在窗台下,不经意地展开信纸,我立刻被吸引了。那真挚的清澈的语言,仿佛让我看到一个可爱纯真的小姑娘就站在我的面前。我被她的语言打动,也被她描绘的沐阳所深深打动——任何一个母亲,看到别人夸赞自己的孩子,那种难以抑制的幸福是很难形容的!
我连着看了好几遍,被女孩的想象、温情和才情深深感动。然后,我默默地打开小姑娘送的礼物,一只可以发光的手电筒,我又一次被她的细致打动。因为我在他们班上过一次戏剧课,朗诵过我在儿子小时候写给他的诗歌《让我们去找黑的地方》。那里写到了五岁的沐阳得到一只手电筒的惊喜,那是爸爸送的礼物!而现在,在父亲节里,一个孩子以女儿的名义,送给十二岁的“爸爸”沐阳另外一只手电筒,这是多么神奇、美好又温暖的巧合!
我只能说,这还是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