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萧 萍

算起来,我已经写了七年的《沐阳上学记》。

那时候儿子刚刚上一年级。每天上学我们总是匆匆忙忙,母子二人刚刚进行过起床后的恶战,脚步仓促又拖泥带水地小跑过浦北路和虹漕路,最后站在桂林西街14弄门口。沐阳往肩上耸一耸书包,小声说:“妈妈再见!”他摇摇手,我也摇摇手。

望着他小小的、淹没在人群中的背影,我常常涌起自责:我刚刚真不该大吼大叫,我这个妈是怎么当的?不是说好了要有耐心要沉住气,要“牵着蜗牛去散步”吗?同时我又开始胡思乱想:昨晚帮他做了好些抄写生词作业,老师肯定会发现的,会不会挨批评啊?……

放学的时候,是我们俩都喜欢的。我和沐阳在菜场口的炸鱼、咸鸭蛋、竹编扫把和玩具摊间流连,听他断断续续讲学校的趣事,催促他赶快喝完剩下的半瓶酸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讲女生和男生的战争,气愤的鼻孔几乎变成了两个大洞,牙齿咯咯直响。我忍住笑,也忍住心里的叹息。回家后,我在电脑里随手写下“沐阳上学记”——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儿童时代》这个专栏能一直写到现在,伴随和覆盖儿子的整个小学时代。

老实说,《沐阳上学记》的意义首先是私人化的。

能如此亲近地观察一个男孩的生命成长,对每个妈妈都是幸运。儿子天马行空的思想和毛茸茸的语言(写儿童诗的春儿管它叫“神仙话”),每一刻都让我惊奇。也正因此,作为一个母亲,我一直在思考和纠结,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锦上添花?

《沐阳上学记》包含了童诗、故事和日记体,它来自孩子也来自大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更像是儿童日常生活的多声部大合唱。与其说是我刻意地混搭,还不如说这就是孩子本来的生命质地,混沌与天真的自然状态。

凭直觉把握世界,天马行空的他们,对于口语中的谐音、叠字、多义以及押韵,从来就可以无师自通,津津有味。“儿童诗歌”本来就该成为孩子们最亲近的朋友——是他们词语的沙滩城堡和百搭积木,是他们随意想象和搭建的快乐秀场,也是他们情绪的宣泄和狂欢……而我呢,只是跟随罢了。跟随他们得意扬扬的灵感,跟随他们随心所欲的舌头和嘴巴——正如你听见的,那些清脆明澈的声音,仿佛星星,天空到处都是它们的爪子和蹄印!

沐阳每天讲着他在学校的故事,个个都有趣。我渔翁得利,赶紧记下那些素材和故事雏形,打算偷懒地依葫芦画瓢。它是比较标准的“非虚构”了——当然,除了儿子的名字,其他的人名都是化名。

随着创作的深入,渐渐地,我真正体会到第一人称写作儿童小说的挑战。甚至我一度觉得,只有用第一人称写作,才能检验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水平高下——当然,这是偏颇的。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人称”并不是障碍,他永远能自如地进入一种神秘的通道,和童年秘密会合,并彼此照亮。

好在生活永远大于传奇。在和儿子的每天交流中,我被他充满生趣的数字和宇宙的奥秘故事迷住了。我很贪婪地望着他描述的好玩的“大色块”,常常无法动笔。我多么希望我一下子就进入神秘的通道,和故事里的沐阳合二为一!

我被他的讲述带动,激动得头昏眼花,觉得哪里都在兴致勃勃地冒着热气,好像取之不竭。我开始领悟绘画大师毕加索所说的:“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这或许不

仅仅是谦逊之辞,也是大师晚年的肺腑之言。

“老妈日记”其实是个人的随手札记。是一个母亲和孩子一同跌跌撞撞成长的心灵独白,也是无数叠加的困惑、忧虑和欢欣的凌乱脚印。

还记得前年沐阳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我只要听见“小升初”这三个字,心脏就扑通扑通乱跳。帖子满天飞,到底上民办(中学)还是公办(中学)?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到底哪个有道理?境内班还是双语班?“培优班”、“理科班”、“平行班”都是什么鬼?……每个人都在问问问,我该去哪一个小升初妈妈平台潜水?我怎么能打入“敌人”内部收集一手最新信息?我如何才能被推荐、托关系、求到老天保佑呢?……

我们都是凡人妈妈。

我们都不够智慧,不够淡定,不够完美。

可是我们为什么头脑不够冷静,情绪不够舒缓,面容不够温柔?

然而我们为什么每每和成长中的熊孩子针锋相对,两败俱伤,又和好如初?

……所有这些,我希望都能在“老妈日记”里流露和敞开。我想让我的孩子看到,这个世界总是和缺憾相连,而缺憾永远和爱在一起。

沐阳小学毕业的夏天,我们母子对坐。

我将刚刚整理好的一共52本《儿童时代》交到沐阳手里,我说:“儿子,祝贺你小学毕业!看,‘沐阳的儿童时代’!”

沐阳站起来,望着我。他的个头就快赶上我了。眉宇间稚气未脱。他走过来,我们并没有拥抱,而是伸出手,像两个真正平等的成年人那样,自信微笑,举起手臂重重击掌!

那一刻,我感到儿子手心的微热和少年的力量。

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的郑重社长,感谢晓乐副总编辑,感谢所有责编、美编,谢谢你们的付出和辛苦,谢谢你们对我这个“修改狂人”的体谅。你们的包容,对于一个写作者多么重要。

感谢天才的班马老师那杰出奇崛的灵感,感谢他以“儿童新话本”为《沐阳上学记》命名。感谢沐阳最爱最爱的金波爷爷,谢谢我的好姐妹阿汤、芦芦、春儿、兔子,谢谢沐阳一直崇拜的星河,感谢老朋友张旻,谢谢你们为沐阳记录下珍贵的成长花絮。

感谢导师梅子涵将我引入儿童文学大门。感谢好朋友陈苏、婴音姐的《儿童时代》《家庭教育》陪伴沐阳度过最美好的童年时光。感谢九十四岁高龄的任溶溶先生一直的鼓励和鞭策,他是中国儿童文学真正的泰山北斗。

深深感谢家人。我年迈的父母与妹妹一家,他们一生善良克己,我的文字里处处是他们温暖的痕迹。谢谢亲爱的沐阳,谢谢落入凡间的你选择我当妈妈。也谢谢沐阳爸爸,在这个春天的纪念日,我想说我不是一匹野马,你也没有草原,我们只有岁月、家和可爱的儿子——你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16年4月18日于美国得克萨斯泰勒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