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论证篇
第四节 论证篇
4.1 论证的分类
所谓论证,就是用一个或一些真实判断并借助推理去确认某判断真实性或虚假性的思维过程。
广义的论证,是指证明和反驳。狭义的论证,是指证明。
反驳就是确定某一论证的论题虚假或其论证不能成立的思维过程。反驳论题,就是确定对方论题虚假性的思维过程。反驳论据,就是确定对方论据虚假性的思维过程。反驳论证方式,就是揭露论据的论证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的过程。
依靠反驳的论据可以直接确定某判断的虚假性。例如鲁迅反驳某些人提出的文学不要阶级性的观点:
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不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是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大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所谓归谬法,逻辑学上叫假言推理反驳。就是把对方的观点归于荒谬的方法。它先假定被反驳判断P真,然后以之为前件,从中逻辑地引申出一个虚假判断q作后件,构成假言判断,而从其后件的荒谬,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从而推导出作为前件的判断P也是虚假的,达到反驳的目的。它的公式是:
如果p,那么q,
非q,
所以非p。
归谬法是反驳的有力方法。
例1 鲁迅的《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作者针对当时有人提出的“作品越是高级,能够理解的人就应该越少”的观点,展开反驳: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分析】鲁迅先生先假定被反驳的观点“作品愈高,知音愈少”为真,把它作为推理的前件P,从中推出“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把它作为后件q,构成假言判断。从后件的显而易见的荒谬,可见q是个虚假判断,即非q。最后,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如果p则q,非q,所以非p(即作为前件的判断p也是虚假的),从而达到了驳倒错误观点的目的。
例2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韩非子·难一》)
【分析】问话的人先假定楚人的话“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为真,把它作为前件P,从中引申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话,则子之矛莫之能陷(你的矛不能刺破它),把它作为后件q,构成了假言判断。可是这个判断根据楚人的另一句话“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我的矛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破),q是虚假判断,即非q。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如果p则q,非q,所以非p(即作为前件的判断p也是虚假的),从而达到了反驳的目的。
例3 有的人认为“欺骗是不道德的”。苏格拉底作了这样的反驳:
苏格拉底问一位青年:“人人都说要作有道德的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说:“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行为。”苏格拉底接着问道:“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人,那么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和迷惑敌人,这种欺骗是不是道德的呢?”那位青年回答道:“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我军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我军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大家努力突围出去。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你能说将军欺骗自己的士兵是不道德的吗?”
那位青年回答说:“那是在战争的情况下,战争情况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欺骗。”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儿子吃了药病就好了。你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那位青年只好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那么什么才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说:“你把我弄糊涂了,以前我还知道什么是道德,我现在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了。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才是道德呢?”苏格拉底笑着回答道:“其实,道德就是道德本身”。
【分析】苏格拉底用归谬法反驳青年的观点“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逻辑思维上都采用的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否定后件式。他以被反驳的青年的观点作为前件P,从中逻辑地推出苏格拉底提出的层层推进的事实中那些欺骗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把它作为后件q,构成了假言判断,在推理中将这个假言判断作为大前提。可是在每一个事实中欺骗人的行为:欺骗和迷惑敌人、欺骗士兵鼓舞士气、欺骗儿子吃药治病其实都是符合道德的,可见后件q是个虚假判断,非q在此推理中是小前提。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如果p则q,非q,所以非p(即作为前件的判断p也是虚假的),从而达到了反驳的目的。
既然骗人是不道德的看法是错误的,于是苏格拉底抛出了下一个问题“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那么什么才是道德呢?”摆出两种可能,或者骗人,或者不骗人,总之,都是道德的。这个二难推理的结论是不可破斥的,“骗人”“不骗人”两支选项能够穷尽,没有遗漏选言支,在逻辑上没有漏洞,在现实生活中也符合真实情况。基于道德与骗不骗人没有关系,所以他后面就可以告诉青年“道德就是道德本身”。
以上过程逻辑严密,令人叹服,苏格拉底是采用了一种叫“产婆术”的教学方法,在一问一答的辩论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陷入矛盾之中,从而发现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的观点“道德就是道德本身”是最后自然地逻辑地得出,而不像平常的教师所做的那般开宗明义、先抛出知识、强迫学生接受。
“道德就是道德本身”可以理解为:在苏格拉底看来,现实的、具体的道德行为都是矛盾的、具有相对性的。人的道德行为首先基于对与行为相关的知识的认知,知识即德行。其次道德即“善”的理念则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道德就是道德本身”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基本观点。
例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上》)
【分析】孟子的言论以雄辩著称,这番话论证舍生取义,通常认为他在用舍鱼取熊掌比喻论证舍生取义之后,又用了个正反对比论证:从正面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接着从反面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当然这样理解基本没错,但,只看到了思维的表面。再深一层分析,在反面论述时,孟子运用了两次归谬法。他先假定“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求生是人最大的欲望)为真,把它作为前件p,从中逻辑地推出“则凡可以得生者”人们皆会用,把它作为后件q。可是事实是,有人不用,“何不用”包含了凡是可以求生的方法有人并没有去做的意思。可见q非真。所以前件p非真。由此论证“所欲有甚于生者”。
然后孟子再次采用归谬法,以同样的推理思路,论证“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在论证“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确实逻辑严密,方法多样,很有说服力。但是他漏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义”和“生死”的关系没有说。他前面只是在论证生死并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有东西比生死更重要。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他一点没说。这个比生死更重要的东西或者是义,或者是别的什么,为什么就一定是“义”呢?孟子缺了论证“义”就是比生死更重要的东西这一环节,就着急地向前迈了一大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把“义”看作“人皆有之”的本心,是否抛出得过早了呢?
例5 辩论场上的“以谬制谬”
新南威尔士大学队认为: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利大于弊。西安交通大学队反驳如下:“对方说,因为足球是人的运动,所以她才喜欢,所以不要引进任何一种辅助性的工具。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大家都不要穿球鞋,大家都不要穿衣服,光着身子、光着脚踢球,那才是的的确确、彻彻底底的人的运动。”
【分析】先假定对方观点因为足球是人的运动,所以不要引进任何一种辅助性工具为真,并把它作为前件p,从而逻辑地推出,大家都不要穿球鞋,大家都不要穿衣服,光着身子、光着脚踢球(因为那才是的的确确、彻彻底底的人的运动)作为后件q,从后件的荒谬,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从而推导出作为前件的判断p也是虚假的,达到反驳的目的。
练一练:请反驳以下观点(3选1)
1.金钱可以买到一切。
2.外国的东西全都比中国的好。
3.足球比赛必须引进电脑裁判。
4.2 论证的规则
一、论题必须清楚、确切。
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
犯错名称“论题不清”。
二、论题必须同一。
打算论证的论题和实际论证的论题必须保持一致不能变换。
否则就违反了同一律对论证的要求,通常表现为“扩大论题”“缩小论题”“偏移论题”,俗话叫“跑题”。
犯错名称“转移论题”“偷换论题”。
三、论据应当属实。
论据是论题真实性的依据、理由。如果论据不真实,论题的真实性就失去了基础,从而得不到论证。
犯错名称“基本错误”“虚假理由”
四、论据的真实性不得依赖论题的真实性。
论题的真实性应当是从论据的真实性中推导出的,如果论据的真实性反倒依赖于论题的真实性,那就无异于从论题的真实性推导出论题自身的真实性,这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论证。
犯错名称“循环论证”。
生活中循环论证的错误比比皆是——
问:王凯怎么这样喜欢睡懒觉?
答:因为他长得太胖。
又问:王凯怎么长得那么胖?
再答:因为他喜欢睡懒觉。
问:什么叫“直角”?
答:90°的角叫直角。
又问:什么是90°?
又答:直角就是90°。
五、论据和论题不相干。风马牛不相及,两者没有关系。
下面这篇高一学生写的随笔,文笔幽默活泼,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但在逻辑上却不合理。
李胖之小传
李之奕,号胖之,上海人也,生于2007年6月,虽小吾一月,然高吾半头,重吾十斤也。其父母与吾父母有旧交,自幼相识,不足岁时合影至今藏家中。
胖之少有大智,棋艺过人,吾甘拜下风,尝十战八败,愧矣。
至小学,与之离。然初二时,转来吾班,甚欣然。因其人高马大,强壮无比,故人称之“胖之”,其曰“名我固当”。亦或以“大瘦”自嘲,众笑之。
初到吾班,寡言少语,只数周,便开朗之至,可见其闷骚。
诸多口头禅风靡全班,如“有道理”“原来如此”“哪头驴干的”云云,不一一赘述。凡此种种,读来气势不凡。
吾尝与之辩,互不相让,胖之拍桌大喝“放屁!”片刻之后,复拍腿大呼:“哦,哦——原来如此,有道理,哈哈哈,看错了。”眉宇间猥琐毕露,呵呵傻笑,双目成一直线。
胖之本不打球,吾数邀之,其自知球艺不如人,便日日苦练,球艺渐长,虽人高马大,突破上篮亦灵动自如,球场外号“灵活的胖子”传为佳话。
胖之自幼不食鱼,每每逢鱼,其毅然不食,为之奈何?饮汤也。只记得某次饮汤毕,满脸猥琐:“我干掉六碗汤。”呵呵傻笑,双目成一线。
时至初三,为备战体育考,每日长跑,胖之竟耐力惊人。每每挪动脚步超吾一圈,拍吾肩,气喘曰:“同志还需努力。”双眼成一线,面目狰狞,秀发飘逸,众人不能及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中考已过,胖之学业不精,考入**中学,常自悔之,无用矣。
为撰此文,余昨日邀其打球。惊觉自开学来已三月未见,深感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胖之“胖”依旧,略显成熟,球艺不减。暮时,惜别,甚悲怆。
余曰:胖之自幼聪慧过人,大智若愚,为人宽厚,然时有懒惰,大意,顽劣。前路漫漫,愿其常能自省、自勉,早日成功,活得浪漫,活得精彩。
【分析】逻辑中所说的论题就是平常所说的观点。这篇散文的观点就是最后一段“余曰”段。全篇固然文采斐然,不过,从论题与论据的关系来看,有个大漏洞,即论据与论题是分离的关系,而不是同一关系。观点内容强调胖之性格缺陷“时有懒惰,大意,顽劣”,强调作者对胖之的期望之情“愿其常能自省、自勉,早日成功,活得浪漫,活得精彩”。纵观上文,却未见相关论据。所描绘的诸多胖之往事只可说明其聪慧、宽厚、幽默,不可说明其懒惰、大意、顽劣,也不可说明他需要自省自勉。
六、论据不足。提出的论据对于论证的真实性是必要的,但还不充分,只是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仅有它还推不出论题的真实性。
看下面这段文字——
亡国论者看到敌强我弱对比一个因素,从前就说“抗战必亡”,现在又说“再战必亡”。如果我们仅仅说,敌人虽强,但是小国;中国虽弱,但是大国,是不足以折服他们的。他们可以搬出元朝灭宋、清朝灭明的历史证据,证明小而强的国家能够灭亡大而弱的国家,而且是落后的灭亡进步的。如果我们说,这是古代,不足为据,他们又可以搬出英灭印度的事实,证明小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能够灭亡大而弱的落后国家。所以还须提出其他的根据,才能把一切亡国论者的口封住,使他们心服,而使一切从事宣传工作的人们得到充足的论据去说服还不明白和还不坚定的人们,巩固其抗战的信心。(节选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分析】敌强我弱的实力对比下,如何才能驳倒亡国论者,如何才能坚定还不够坚定的人们抗战的信心,毛泽东站在论敌的方面,不断地挖出推理过程中可被反驳的空隙,从而有力地指出光有一个敌小我大的论据是不足以推出抗战必胜,还必须提出其他的论据。
七、以人为据。根据与论据有关的人的身份或表现加以确定,而不是根据论据自身是否具有真实性。
八、以相对为绝对。把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真实的判断绝对化,当作在任何条件下都真实的判断。犯错名称“推不出”。
九、论据与论题缺乏逻辑联系。
从论据真实性推导论题真实性的过程中,违反相应的推理规则,这就是缺乏逻辑联系。
例 那个人穿白大褂,因此他是医生。
大前提:凡是穿白大褂的人,都是医生。(虚假判断)
小前提:那个人穿白大褂。
结论:因此他是医生。
或
大前提:有些穿白大褂的人,是医生。
小前提:那个人穿白大褂。
结论:因此他是医生。(违反了中项必须周延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