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引航

经过“我”的撮合,德先叔和兰姨娘好上了。面对这个情况,爸爸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这件事情的结局又会如何呢?

爸正在院子里浇花,这是他每天的功课,下班回家后,他换了衣服,总要到花池子花盆前摆弄好一阵子。那几盆石榴,春天爸给施了肥,满院子麻渣臭味,到五月,火红的花朵开了,现在中秋了,肥硕(38)的大石榴都咧开了嘴向爸笑!但是今天爸并不高兴,他站在花前发呆。我看爸瘦瘦高高,穿着白纺绸裤褂的身子,晃晃荡荡的,显得格外的寂寞,他从来没有这样过。

宋妈正在开饭,她一趟趟地往饭厅里运碗运盘,今天的菜很丰富,是给德先叔和兰姨娘送行。

我正在屋里写最后的大字。今年暑假过得很快乐,很新奇,可是暑假作业全丢下没有做,这个暑假没有人管我了。兰姨娘最初还催我写九宫格(39),后来她只顾得看《傀儡家庭》了,就懒得理我的功课。九宫格里填满了我的潦草(40)的墨迹,一张又一张的,我不像是写字,比鬼画符还难看。我从窗子里正看到爸的白色的背影,不由得停下了笔,不知怎么,心里觉得很对不起爸。

我很纳闷儿,德先叔和兰姨娘是怎么跟爸提起他们要一起走的事呢?我昨天晚上要睡觉时一进屋,只听到爸对妈说:“……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

我不知道爸说的是什么事,所以起初没注意,一边换衣服一边想我自己的事:还有两天就开学了,明天可该把大字补写出来了,可是一张九个字,十张九十个字,四十张三百六十个字,让我怎么赶呀!还是求求兰姨娘帮忙吧。这时又听见妈说:“这种事怎么能叫你知道了去!哼!”妈冷笑了一下。

“那么你知道?”

“我?我也不知道呀,德先是怎么跟你提起的?”

“他先是说,这些日子风声又紧了,他必得离开北京,他打算先到天津看看,再坐船到上海去。随后他又说:‘我有一件事要告诉大哥的,密斯黄预备和我一起走。’……”我这时才明白是讲的什么事,好奇地仔细听下去。

“哼!你听德先讲了还不吃一惊!”妈说。

“惊么该!”爸不服气,“不过出乎意料(41)就是了,你真一点都不知道,一点都没看出来?”

“我从哪儿知道呢?”妈简直瞎说!停了一下妈又说:“平常倒也仿佛看出有那么点儿意思。”

“那为什么不跟我说?”

“哟!跟你说,难道你还能拦住人家不成,我看他们这样很不错。”

“好固然(42)好,可是我对于德先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不赞成。”

妈听了从鼻子里笑了一声,一回头看见了我,就骂我:“小孩子听什么!还不睡去!”

爸坐在那儿,两腿交叠着,不住地摇,我真想上前告诉他,在三贝子花园门口合照的相,德先叔还在上面题了字:“相逢何必曾相识(43)”,兰姨娘给我讲了好几遍呢!可是我怕说出来爸会骂我,打我。我默默地爬上床,躺下去,又听妈说:“他们决定明天就走吗?那总得烧几样菜送送他们吧?”

“随便你吧!”

我再没听到什么了,心里只觉得舍不得兰姨娘,眼睛勉强睁开又闭上了。梦里还在写大字,兰姨娘按着我的右肩头,又仿佛是在逛灯的那天晚上,我想举笔写字,她按得紧,抬不起手,怎么也写不成……可是现在我正一张又一张地写,终于在晚饭前写完了,我带着一嘴的黑胡子和黑手印上了饭桌,兰姨娘先笑了:“你的大字倒刷好了?”

我今天挨着兰姨娘坐,心中只觉依依不舍(44),妈直让酒,向兰姨娘和德先叔说:“你们俩一路顺风!”

爸不用人让,把自己灌得脸红红的,头上的青筋一条条像蚯蚓一样地暴露着,他举着酒杯伸出头,一直到兰姨娘的脸前,兰姨娘直朝后躲闪,嘴里说:“林先生,你别再喝了,可喝不少了。”

爸忽然又直起身子来,做出老大哥的神气,醉言醉语地说:“我这个人最肯帮朋友的忙,最喜欢成全(45)朋友,是不是?德先,你可得好好待她哟!她就像我自家的妹子一样哟!”爸又转过头来向兰姨娘说:“要是他待你不好,你尽管回到我这里来。”兰姨娘娇羞地笑着,就仿佛她是十八岁的大姑娘刚出嫁。

宋妈在旁边侍候,也笑眯着,用很新鲜的眼光看兰姨娘。同时还把洒了双妹花露水的毛巾,一回又一回地送给爸爸擦脸。

马车早就叫来停在大门口了。我们是全家大小在门口送行的,连刚满月(46)的小妹妹都抱出大门口见风了。

黄昏的虎坊桥大街很热闹,来来往往的,眼前都是人,也有邻居围在马车前等着看新鲜,宋妈早就告诉人家了吧!

兰姨娘换了一个人,她的油光刷亮的麻花髻没有了,现在头发剪的是华伦王子式!就跟我故事书里画的一样:一排头发齐齐的齐着眉毛,两边垂到耳朵边。身上穿的正是那件蛋青绸子旗袍,做成长身坎肩另接两只袖子样式的,脖子上围一条白纱,斜斜地系成一个大蝴蝶结,就跟在女高师念书的张家三姨打扮得一样样!

她跟爸妈说了多少感谢的话,然后低下身来摸着我的脸说:“英子,好好地念书,可别像上回那么招你妈生气了,上三年级可是大姑娘啦!”

我想哭,也想笑,不知什么滋味,看兰姨娘跟德先叔同进了马车,隔着窗子还跟我们招手。

那马车越走越远越快了,扬起一阵滚滚灰尘,就什么也看不清了。我仰头看爸爸,他用手摸着胸口,像妈每次生了气犯胃病那样,我心里只觉得有些对不起爸,更是同情。我轻轻推爸爸的大腿,问他:“爸,你要吃豆蔻吗?我去给你买。”

惹得爸爸很伤心,这使“我”十分过意不去。

他并没有听见,但冲那远远的烟尘摇摇头。

悦读必考

1.把古诗中空缺的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__,低头思故乡。

(2)锄禾日当午,__________。

(3)愿君多采撷,__________。

2.“相逢何必曾相识”可以作为一个谜面,打一成语,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一段话,描写送别的场面。

————————————————————

(1) 出红差 去刑场枪毙。

(2) 五花大绑 先用绳索套住脖子,又绕到背后反剪双臂的绑人方式。

(3) 疤瘌 伤口或疮平复以后留下的痕迹。

(4) 怜悯 哀怜;同情。

(5) 惊么该 客家话中“怕什么”的发音。

(6) 烧刀子 烧酒的俗称。

(7) 神出鬼没 形容变化巧妙迅速,或一会儿出现,一会儿隐没,不容易捉摸。

(8) 福佬人 从闽南地区移居台湾的移民及其后代,又称鹤佬人、河洛人。

(9) 切糕 即玛仁糖,一种新疆维吾尔族的特色食品。

(10) 谭鑫培 当时的京剧名家。

(11) 富连成 京剧科班名。

(12) 烂眼边儿 睑缘炎的俗称,是一种常见的眼病。但实际上是“我”和妹妹不懂得欣赏化妆,将涂抹了眼影的眼睛统称为“烂眼边儿”。

(13) 晦气 不吉利;倒霉。

(14) 下堂 旧时代的词汇,即指离婚,既可以指丈夫休弃妻子,又可以指妻子主动请求离去。

(15) 豆蔻 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像芭蕉,叶子细长,花淡黄色,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花、果实和种子可入药。

(16) 雪艳琴、张笑影 当时的戏剧名家。

(17) 吝啬 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而不用。俗称“小气”。

(18) 俏皮 容貌或装饰好看。

(19) 小鱼上大串儿 俗语,指小孩喜欢凑热闹。

(20) 开怀 这里指妇女第一次生育。

(21) 甲子 干支纪年或记岁时六十组干支轮一周,称一个甲子,共六十年。

(22) 笨嘴拙舌 用于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或者说话杂乱无章。

(23) 瑞蚨祥 北京老字号,绸布店的店名。

(24) 低声下气 形容说话时态度卑微、恭顺的样子。

(25) 九六公债 民国时期,由北洋政府发行的一种公债,因其发行额共计9600万元而得名。

(26) 过五关斩六将 清朝的骨牌游戏,以关羽“千里走单骑”的事迹命名,叫“过五关斩六将”。

(27) 莲花灯 旧时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为祭祀河神而放莲花灯。

(28) 瞎三话四 吴语方言,意指无根据的推测,不符事实的言论。

(29) 三六九等 对人所拥有的物质、思想、职业等的层次高低进行区分。

(30) 旁若无人 身旁好像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31) 落难 遭受灾难,陷于困境。

(32) 密斯 英语“Miss”(小姐)的发音,用来称呼未婚女士。

(33) 《二度梅》 清代白话小说,该书写的是唐朝梅良玉与陈杏元的爱情故事。

(34) 哈哈镜 用凸凹不平的玻璃做成的镜子,照起来奇形怪状,引人发笑。

(35) 揩油 比喻占别人或公家的便宜。

(36) 鬼鬼祟祟 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37) 毫不迟疑 一点都不犹豫,形容非常坚决果断。

(38) 肥硕 (指果实等)又大又饱满。多形容果实鲜美多汁。

(39) 九宫格 练习汉字书法用的方格纸,每个大格再用“井”字形交叉而成,分成九个小格。

(40) 潦草 比喻字迹不工整。

(41) 出乎意料 指事先对情况与结果的估计,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范围。

(42) 固然 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43)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诗《琵琶行》里的句子,前一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表达了彼此命运如此相似,虽不曾相识,但却像朋友一样相知的无限感慨。

(44) 依依不舍 形容很留恋、十分舍不得。

(45) 成全 帮助人,使人实现某种愿望。

(46) 满月 (婴儿)出生后满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