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科】Moraceae

【桑科】Moraceae

构属Broussonetia L′Her.ex Vent.

·藤构(藤匍蟠) 别名藤匍蟠、尖叶楮皮(浙江),构桑(湖北)

Broussonetia kaempferi Sieb.

产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250~1550米的山坡、溪谷、山脚下疏林内或林缘。华中、华南及陕西、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亦有分布。

全株:清热止咳,利尿。主治砂淋、石淋、肺热咳嗽等症。

·小构树 别名楮皮、纸皮、细叶构皮柴、黄皮藤、谷皮藤(浙江),剥皮藤、杉皮藤、乳藤草(福建),葡蟠(湖北)

Broussonetia kazinoki Sieb.et Zucc.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以南均有分布。生于山坡路边、山谷溪边及原野田埂上。

根或根皮:性凉,味微辛。祛风活血,止痛,利尿。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虚肿等症。树液:性凉,味涩。清热解毒。主治皮炎、牛皮癣等症。叶:性凉,味淡。消肿解毒。主治疖肿、创伤出血等症。

·构树 别名楮桃树(《救荒本草》),酱黄木(《岭南采药录》),楮树(《植物名实图考》),楮(《名医别录》),谷树、大叶谷皮(浙江),棉藤(福建),楮桃、野杨梅子(江苏)

Broussonetia papyrifera(Linn.)L′Her.ex Vent.

本省及我国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均有分布。生于溪边两旁的坡地、山坡疏林内及田野路边、墙隙等处。

根或根皮:性微寒,味甘。清热凉血,利湿,祛瘀。主治咳嗽、吐血、水肿、血崩、跌打损伤等症。茎及树枝:清肝明目,利水。主治风疹、目赤肿痛、小便不利等症。树皮:性平,味甘。行水,止血。主治水肿气闷、气短咳嗽、肠风血痢、妇人血崩等症。叶:性凉,味甘。凉血,利水。主治吐血、衄血、血崩、外伤出血等症。果实、种子:性寒,味甘。滋肾,清肝明目。主治腰膝酸软、虚劳骨蒸、头昏目眩、目生翳膜等症。

大麻属Cannabis Linn.

·大麻(《神农本草经》) 别名黄麻(《本草纲目》),大火麻(安徽),胡麻、野麻(江苏),好麻、山麻(山东)

Cannabissativa Linn.

产于杭州、临安、桐乡、嘉兴、建德、衢江、乐清。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成熟果实(火麻仁):性平,味甘。有小毒。润肠通便。主治血虚津亏、肠燥便秘等症。根:主治崩中带下等症。叶:性平,味辛。有毒。驱虫。主治蛔虫病。花:通经。主治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等症。茎皮部的纤维:祛瘀,利水。主治跌打损伤、热淋胀痛等症。雄株花枝:性温,味苦、辛。有毒。祛风,活血。主治风病肢体麻木、遍身苦痒、妇女经闭等症。

〔附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年版收载。

柘属Cudrania Trec.

·构棘 别名千层皮、山黄芪、山荔枝、石米刺(浙江),黄龙脱壳(江西),黄蛇(广东)

Cudrania cochinchinensis(Lour.)Kudo et Masam.

产于本省东部、南部地区。生于山坡溪边灌草丛中或山谷湿润林下。我国中部、南部地区亦有分布。

根:性凉,味微苦。祛风利湿,活血通经。主治风湿关节痛、劳伤咳血、跌打损伤等症。棘刺:性温,味苦。主治血瘕、痰痞等症。果实:性温,味微甘。主治疝气。

·柘树 别名柘桑、鸡脚刺、鸡头桑(浙江),柘骨针(江苏),黄桑(广西),山荔枝(四川)

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

产于全省各地。多生于山脊石缝、山坡路边及溪谷两岸灌丛中,或田野河边和村庄附近滩地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山东、河南、河北、陕西亦有分布。

根、棘刺功效同构棘。根或树干内皮:性平,味苦。补肾固精,凉血,舒筋。主治腰痛、遗精、咯血、跌打损伤等症。茎叶:性凉,味微甘。主治疮疖、湿疹等症。果实:性平,味苦。清热凉血,舒筋活络。主治跌打损伤等症。

水蛇麻属Fatoua Gaud.

·水蛇麻 别名地桑(湖北)、桑草(贵州)

Fatoua villosa(Thunb.)Nakai

产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200~1000米的山坡路旁、草丛中或园圃中。河北、江苏、福建、台湾、湖北、贵州亦有分布。

叶:祛风,止痛,止咳。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咳嗽等症。全株:通调脏气。主治刀伤、无名肿毒等症。

榕属Ficus Linn.

·无花果(《食物本草》《救荒本草》) 别名天生子(《滇南本草》)、文仙果(《草木便方》)、挣桃(浙江)、文光果(福建)、优昙钵(广州)、奶浆果(湖南)

Ficuscarica Linn.

本省及我国中、南部地区有栽培。

果实:性平,味甘。健胃清肠,消肿解毒。主治泄泻、痢疾、便秘、痔疮、咽喉痛、痈肿等症。根、叶:性平,味淡、涩。散瘀消肿,止泻。主治腹泻等症,外用于痈肿等症。

〔附注〕《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年版收载。

·天仙果(《本草纲目》) 别名牛乳甫(《质问本草》),野枇杷、牛奶浆、大叶牛奶子(浙江),山无花果、大号铁牛入石、牛奶柴(福建)

Ficus beecheyana Hook.et Arn.

产于本省东部、南部及西部地区。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山谷溪边灌木丛和田野沟边石缝内。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性温,味甘淡、微辛。活血,祛风除湿,健脾益气。主治劳倦乏力、乳汁不下、月经不调、风湿痛、脱肛、跌打损伤等症。茎叶:性温,味淡。补中益气,健脾化湿,强筋壮骨,活血解毒。主治风湿性关节痛、中气虚弱、经闭、乳汁不通等症。果实:缓下,润肠。主治痔疾等症。

·小果榕 别名铁牛入石(福建)、母猪精(贵州)

Ficus gaspariniana Miq.var.viridescens(Levl.et Vant.)Corner

产于全省各地。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溪边灌丛中。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性温,味甘、辛。祛风行气,健脾利湿。主治风湿关节痛、消化不良、带下、溃疡久不收口等症。

·台湾榕 别名长叶牛乳汁、长叶牛奶树(广东),羊乳子、羊奶子(海南)

Ficus formosana Maxim.

产于宁波、黄岩、遂昌、龙泉、云和、瑞安、泰顺、平阳。生于溪边灌木丛中。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海南、广西、贵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株:性平,味甘、微涩。柔肝和脾,清热利湿。主治腰脊损伤、小便淋痛等症。

·异叶榕 别名奶浆果、牛奶子、大斑鸠食子(四川),斑鸠树(陕西),山枇杷(湖北、湖南)

Ficus heteromorpha Hemsl.

产于遂昌、龙泉、庆元、云和、丽水、瑞安、文成、泰顺。生于海拔700~1500米的山坡林下、路旁、灌丛、山谷、沟边。华中、华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亦有分布。

果实:性温,味甘、酸。补血,下乳。主治脾虚胃弱、缺乳等症。根:止痛、止痢。主治牙痛、久痢等症。

·粗叶榕 别名掌叶榕(浙江)、入山虎(贵州)

Ficus hirta Vahl

产于瑞安、文成、泰顺。生于旷地、山谷、水旁或山坡林中。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性平,味甘、微苦。益气健脾,祛痰化湿,舒经活络。主治肺虚咳喘、脾胃气虚、肢倦无力、食少腹胀、水肿、带下、风湿痹痛、腰腿痛等症。

·榕树(《南方草木状》) 别名落地金钱(《本草求原》),小叶榕、半天吊(《生草药性备要》),吊风根(《岭南采药录》),正榕、绳树、小叶榕、细叶榕(浙江),避暑树(福建),万年荫(广西)

Ficus microcarpa Linn.f.

产于本省南部地区。生于江边及沿海圩地和村庄附近的肥沃地上。江西、安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贵州亦有分布。

气根:性平,味苦、涩。祛风清热,活血解毒。主治感冒、顿咳、麻疹不透、乳蛾、跌打损伤等症。叶:性凉,味淡。清热利湿,活血散瘀。主治咳嗽、痢疾、泄泻等症。树皮:清热解毒,止泻。主治泄泻、疥癣、痔疮等症。果实:性平,味甘。消肿解毒。主治臁疮等症。树胶汁:性平,味甘。主治目翳、目赤、瘰疬、牛皮癣等症。

·琴叶榕 别名牛奶树、牛奶绳、香人乳、小叶奶树(浙江),下乳草、狗婆子树、奶子葫芦(江西),水榕、牛根子、茶叶牛奶子(福建),小无花果(贵州)

Ficus pandurata Hance

产于遂昌、龙泉、丽水、乐清。生于山地灌木丛、疏林中或村落旁。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叶:性温,味甘、微辛。舒筋通络,活血调经,消肿解毒。主治腰背酸痛、跌打损伤、闭经、月经不调、乳痈、背痈、疟疾等症。

·条叶榕 别名狭叶榕(浙江)、竹叶榕(安徽)

Ficus pandurata var.angustifolia Cheng

产于临安、建德、开化、临海、遂昌、龙泉、庆元、丽水、青田、乐清、温州、文成、泰顺、平阳。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山谷溪边灌丛、田野沟边石缝内。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河南亦有分布。

根:祛风利湿,清热解毒。主治风湿痹痛、小儿疳积、水肿等症。

·全叶榕 别名全缘琴叶榕(浙江)、小叶牛奶仔(福建)

Ficus pandurata var.holophylla Migo

产于全省各地。生于山坡疏林中、溪边灌丛中。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亦有分布。

根、叶:性温,味甘、辛。舒筋通络,活血调经,解毒消肿。主治劳倦乏力、带下、风湿关节痛等症。

·薜荔(《本草拾遗》) 别名木莲果(通称),鬼馒头(《本草纲目》),凉粉藤、首莲、木铎(浙江),橘杷(安徽),凉粉树(江西),木莲、鬼球、天花台(江苏),彭蜂藤、墙壁藤(福建)

Ficus pumila Linn.

产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250~1200米的山地,常攀缘于树上、岩石上或墙垣上,沟边湿地亦有。山东、安徽、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茎枝:性平,味苦、涩。祛风除湿,舒筋通络。主治头痛眩晕、关节风湿痛等症。叶:性平,味微酸。消肿散结。主治漆疮、无名肿毒等症。果实:性凉,味甘。通乳,利湿,活血,消肿。主治乳汁不足、淋浊、便血等症。乳汁:解毒疗疮。主治恶疮痈疽、疥癣等症。花序托(薜荔果):性平,味甘。补肾固精,活血,催乳。主治遗精、乳汁不下、肠风下血、淋浊等症。不育幼枝(络石藤):性平,味苦。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主治风湿痛、腰腿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等症。

·珍珠莲 别名崖石榴(《植物名实图考》),亨氏珍珠莲,小木莲、风藤、木馒头(浙江),石彭彭、石彭子(江西),冰粉子(四川),岩枇杷(湖北),吊攀子(湖南)

Ficus sarmentosa Buch.-Ham.ex J.E.Sm.var.henryi(King et Oliv.)Corner

产于全省山区、半山区。生于海拔750米以下的山谷密林或灌丛中。华中、华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及藤:性平,味甘、涩。祛风除湿,消肿解毒,杀虫。主治风湿关节痛、乳痈、疮疖、癣等症。花托:解毒,止血。主治睾丸偏坠、内痔、便血等症。

·爬藤榕 别名小木莲、石金腾、小叶凤绳、木莲果、小叶风藤(浙江),爬岩香(湖北)

Ficussarmentosa var.impressa(Champ.)Corner

产于全省山区、半山区。生于海拔600~1400米的沟边岩石上或林中。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茎(风藤):性温,味辛、甘。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主治胃脘胀痛、风湿痹痛、小儿惊风、跌打损伤等症。

·笔管榕 别名漆娘舅(福建)

Ficussuperba Miq.var.japonica Miq.

产于青田、永嘉、温州、瑞安、文成、苍南、平阳。生于山坡林中或河岸。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或叶:性平,味甘、微苦。清热解毒。主治漆疮、鹅儿疮、乳痈等症。

·变叶榕 别名斑榕(浙江),椿云仔、常绿天仙果(福建),山榕、芷葛、牛乳树、细叶牛乳木(广东),击常木(海南)

Ficus variolosa Lindl.ex Benth.

产于乐清、温州、文成、泰顺、平阳。生于丘陵、平原及山地树林中。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性微温,味苦、辛。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主治肾亏腰痛、风湿痹痛、月经不调、带下、跌打损伤、乳汁不下等症。

葎草属Humulus Linn.

·华忽布花 别名野酒花(陕西)

Humulus lupulus Linn.var.cordifolia(Miq.)Maxim.

本省有栽培。生于海拔1000~1600米的山坡、山谷林缘或灌丛中水分充足处。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广东、四川、贵州亦有分布。

花:性平,味苦。健胃消食,镇静利尿。主治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癔症、失眠等症。

·葎草(《唐本草》) 别名拉拉藤(通称),葛葎蔓(《唐本草》),来莓草(《开宝本草》),勒草、黑草(《名医别录》),五叶杂藤、拉人藤、大叶五爪金龙(浙江),割人藤(江苏),五爪龙(福建、江西),老虎藤(安徽)

Humulusscandens(Lour.)Merr.

本省及全国(除新疆和青海外)均有分布。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道旁荒地及宅旁。

全草(葎草):性寒,味甘、苦。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健胃。主治淋病、小便不利、肺痨咳嗽、痔疮、痈毒、蛇咬伤等症。根:利水通淋、行气化痰。主治石淋、疝气、瘰疬等症。花:滋阴清肺,退骨蒸。主治肺痨等症。果穗:滋阴清肺,退骨蒸。主治肺痨、潮热、盗汗、痢疾、感冒发热等症。

〔附注〕《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年版收载。

桑属Morus Linn.

·桑(《神农本草经》) 别名桑树、家桑(通称),山桑树(浙江),白桑皮(山西),黄桑(江苏),蚕叶(福建),岩桑(陕西、湖北)

Morus alba Linn.

本省及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疏林或渠岸、路旁及住宅周围。

叶(桑叶):性寒,味苦、甘。疏风清热,清肝明目。主治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目眩、目赤昏花等症。根皮(桑白皮):性寒,味甘。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尿少、面目肌肤浮肿等症。嫩枝(桑枝):性平,味微苦。祛风湿,利关节。主治肩、臂关节酸痛、麻木等症。果实(桑葚):性温,味甘、酸。补肝益肾,养血生津。主治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头发早白、血虚便秘等症。树皮中的白色液汁(桑皮汁):性微寒,味苦。主治痈疖、瘿瘤、外伤出血、蜈蚣咬伤等症。叶的蒸馏液(桑叶霜):主治目疾红筋等症。木材烧成的灰(桑柴灰):性寒,味辛。有小毒。主治水肿、金疮出血、目赤肿痛等症。桑柴灰汁经过滤蒸发后所得的结晶状物(桑霜):主治噎食积块等症。枝条经灼烧后沥出的汁液(桑沥):主治大风疮疖等症。老桑树的瘿(桑瘿):主治风湿痹痛等症。

〔附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年版收载。

·鸡桑 别名野桑(浙江、江西),野刺桑、金绒桑(安徽),山桑(山东),裂叶水桑(湖北),剪刀桑(湖南)

Morus australis Poir.

产于安吉、临安、宁波、金华、天台、遂昌、龙泉、泰顺。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林缘和河边。东北、华东、华中、华南及河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贵州、云南、台湾亦有分布。

叶:性寒,味甘、辛。清热解表。主治感冒咳嗽等症。根或根皮:性寒,味甘、辛。泻肺火,利小便。主治肺热咳嗽、衄血、水肿、腹泻、黄疸等症。

·华桑 别名花山桑(浙江),板皮桑、大叶皮桑、花叶皮桑(安徽),花桑(河北),葫芦桑(陕西),麻桑、毛桑、构桑(湖北)

Morus cathayana Hemsl.

产于安吉、杭州、临安、淳安、开化、浦江、天台、仙居、遂昌。生于海拔500~1600米向阳的山坡、沟旁。河北、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苏、安徽、四川亦有分布。

性味、功效、主治同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