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当这部书稿完成后,我越发为自己知识的浅薄而惶恐和不安。2010年9月,我调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人事处的孙月琴处长和丁书俊副处长以及新闻学院的宋祖华副院长希望我能在财经新闻方面做些研究,宋祖华副院长还让我承担了《经济新闻理论与实务》这门专业核心课的教学。其实,对于财经新闻我完全是一个门外汉。因此,这几年,我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同步学习。随着接触财经新闻的逐步深入,我深感财经新闻的重要性。目前,财经新闻蓬勃发展,但是真正能够胜任财经新闻报道的记者却少之又少,财经新闻记者无疑是当前媒体最为匮乏的工种之一。因此,我自感从事财经新闻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好这时候,一个机会突然到来了。

2011年秋,宋祖华副院长跟我谈到武汉大学出版社约他写一本财经新闻报道方面的教材,问我是否有兴趣。我当即热情高涨地答应了(事后才意识到自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不过,我希望能与他一起合作撰写这部教材。因为他关注财经新闻领域的时间比我长,对财经新闻领域的了解比我要多得多,况且他刚刚翻译出版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财经新闻项目用书、美国最负盛名的财经新闻报道教材《商业新闻报道写作》一书,积累了很多财经新闻知识。他视野的开阔度有助于我们顺利完成这部教材的写作。然而,他后来获得政府基金去美国从事访问学者工作,无暇合作,于是他希望我能够独立完成这项工作。我当时确实想在财经新闻领域做一些事情,也算是为学校的经济新闻专业的学科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于是就答应了下来。

这当然还基于另外一个考虑,那就是我讲授了三年“经济新闻理论与实务”课程,并承担了全校公选课“经济新闻策划”,深感财经新闻专业教材建设的薄弱。目前的大多数财经新闻教材或者是简单地照搬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学科体系,只是在前面加上“经济”或“财经”两个字,或者是过于注重经济学的知识,缺乏与新闻学的紧密结合,于是我希望能写一本将经济学与新闻学相互融合的教材。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想法,助长了我写作本书的热情。当然,事后证明,本书未能达到这样一个高度。不过,本书的写作让我系统地重新学习了财经新闻的相关知识,总结了几年来的教学内容,对财经新闻有了一个更深刻、全面的认识,这将有助于拓展我今后对财经新闻报道的研究。

本书试图兼顾经济学和新闻学,所选的案例也基本上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由于篇幅和时间的关系,原计划撰写的财经新闻报道策划、财经人物报道、人力资本市场报道、财经新闻评论、环保传播、食品卫生安全报道、医疗体制改革报道等内容均未能列入其中,这无疑是一个遗憾,所幸的是这些报道类型都已有相关的专著出版,或有其他专著论及。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宋祖华副院长的关心和帮助。他经常问起写作进展,对本书写作的惦念甚至超过了我自己。本书的提纲、目录和写作思路,也都是与他进行了多次探讨后确定的。他为本书的写作提出了非常中肯和独到的建议,并对当前财经新闻报道的写作现状与我进行了交流。因此,未能与他一起合作完成这部教材,我感到非常遗憾。

特别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的易瑛老师,当我与她联系表达独立撰写这部书稿的意愿时,她没有对我这样一个学识浅薄的年轻教师表现过任何的疑虑。她的信任让我放心大胆地开始了我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她多次通过电话、邮件、短信等形式,关心本书的写作进程,处理出版过程中的各种琐碎事宜。感谢她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劳和努力。

感谢留美博士刘鸿英教授,她在我从事“经济新闻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提出了许多教学建议,并热情地为我提供了美国财经新闻教学的丰富案例,尤其是“华尔街日报进课堂”的美国教学模式,并为我认真地讲解了这种操作模式及其可能性。这为我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帮助,并成为本书撰写的重要思路。她还热情、认真地校对了全部书稿,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改建议,为该书的完善提供了许多帮助。

感谢新闻学院刘浩书记,他为人宽宏大量,热情真诚,对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为一个年轻教师给予了格外的关照,并处处给我以鼓励,使我能够安心从事教学和科研;感谢新闻学系主任黄建远副教授,他平易近人,为人低调,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给予了我很多方便,与他的多次交谈中开阔了我的教学思路;感谢刘辉副教授,在我之前,这门专业课一直由她讲授,在我接手后,她热情地对我的教学进行了指导和建议,并与我交流了她的教学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感谢人事处孙月琴处长和丁书俊副处长,他们在我入校后的方向性指导,为我的科研道路指明了新的方向。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大量的论文、著作和新闻报道,我尽量在书稿中作了标注,也许有遗漏,还请见谅,在此向他们表示真诚的谢意,他们的论文和著作成为我撰写书稿时的重要参考资料;感谢那些新闻记者,他们撰写的报道不仅成为本书的案例,也成为我课堂教学的案例,感谢他们用专业的精神和渊博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文本,为财经新闻写作提供了标杆性的范例。

由于写作比较仓促,本书又涉及大量专业的经济学知识,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许多观点也未必妥当,希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为本书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日后本书在修订再版时加以改正和完善。

我的E-mail地址为:ghzhou@yeah.net.

周根红

2012年7月30日于南京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