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电杰出学生”优秀事迹分享会第二场
2015年“成电杰出学生”优秀事迹分享会第二场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2015年“成电杰出学生”优秀事迹分享会,我是今天的主持人,电子工程学院2014级辅导员沈倩。在第一场的访谈当中已经有3名优秀同学和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今天同样会有不一样的故事来让我们感受身边的优秀。
“成电杰出学生”是经学院推荐,最终以答辩方式产生的10名杰出学生,他们是英才实验学院的王心迪同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籍然同学,电子工程学院的李建同学,物理电子学院的王宇同学,光电信息学院的邵春雨同学,自动化工程学院的户孝围同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崔亚松同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王轶岱同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雪同学和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黄震昕同学。
首先,让我们通过一段VCR,来初步了解一下他们。
看完视频,大家有没有很期待今天出场的成电杰出学生呢?别急,我这就来请出他们。
今天要和大家来交流的第一位同学,曾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数学建模美国赛H奖,现已成功被美国东北大学博士全奖录取,她就是英才实验学院的王心迪同学,掌声有请。
第二位同学,曾获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创造了成电本科生参加此三项竞赛获国家一等奖奖数的最高纪录,现已保送至清华大学,他就是自动化工程学院的户孝围同学,掌声有请。
第三位同学,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影响因子高达4.2的SCI论文一篇,曾参与包括国家“973 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课题项目多项,完成相关论文四篇,现已保送清华大学,她就是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雪同学,掌声有请。
请就座。一说到成电杰出学生,我想大家都会惊呼:哇,大神啊!不过我知道,大家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也会有孤单、无助、迷茫的时候。要不,今天我们就真正的来做一次“榜样在身边”,分享自己在每个阶段遇到不同困难时,是怎样去克服的。
第一篇章 奠基大一
那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段VCR,感受一下大一学弟学妹们的心声吧。
主持人:成杰们,来回应一下学弟学妹们呗。
心迪:看到视频里有同学问“为什么要考六级”,有点惊讶呢。好像当时我就没想过这个问题,就这么考了。我个人觉得英语真的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前沿的知识必须通过英语来学习,比如我现在编程,天天看的手册都是英文的。对于想出国的同学,英语的重要性就更不言而喻了。我觉得我拿到美国PhD的Offer跟我的托福成绩高还是分不开的。除了好的英语考试分数,出国了还得用英语交流、学习、生活。比如我去年暑假去加拿大待了三个月,就切实地感受到了英语的大用处。因此我觉得不应该把英语考试看作一个负担,而应该看作提高自己的机遇。
主持人:心迪托福和GRE分数都很优秀,有什么英语学习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吗?
心迪:英语学习贵在积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能急于求成,要多接触,多运用。我觉得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是给自己营造一个英文环境。真正英语好的人是使用英语思考的。为什么我们用英语讲话会慢,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是先想中文,再一个词一个词翻译成英文,再讲出来,而一个流利的双语者是直接切换到英语的思维模式,用英文思考,用英语讲出来,就像我们自然地说中文一样。为什么我们读英文觉得吃力,也是这样,我们大多数时候是看着英文,翻译成中文再理解,但流利的双语者是直接用英文去理解。而达到这种境界是要把自己沉浸在英语环境中,多“输入”才可以。听英文歌,看英文的小说,看美剧,看TED,看纪录片都是很好的方式。
张雪:哎,听心迪说了这么多关于英语学习方面的东西,我现在也好感慨呀,大学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好好学英语,导致最后准备了近一年的出国路只能say goodbye了,发自内心地说一句,英语真的真的很重要。刚刚看视频里有人在问,为什么要上早自习,说到这儿大家应该都明白,英语学习跟早自习是分不开的,我们白天有各种3+6课程的学习,晚上基本还是在赶作业的状态,偶尔没作业还要出去溜达溜达,英语学习的时间可以说是很少的,既然很少就更应该抓住早自习的时间,而且早上有教室里背书的氛围,可以很放松地扯开嗓子读一读,比专门去找学校那些安静的地方背单词好多了。
主持人:说到学习,我看 VCR 里面就有同学在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用?作为三年国奖得主的户孝围同学,你怎么看呢?
户孝围:个人认为目前的课程可以分成两个大类,一种是目前来看跟我们以后的专业相关性不是很大的,比如大学物理,对于绝大部分的同学来说以后是用不是上的,当时我们上这门课的时候杨院长还没有想着搞教学改革,所以考试的压力就比较小,但上课也是同样无聊,我从一开始思考这门课程的意义到后面发现这类课程越来越多,最后才明白其实我们学习的并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一个完善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学会融会贯通远比记住一个公式要重要得多;第二种类型的课程就是实用主义类型的,比如模电、数电、C语言这种课程,大家顶多只会觉得难但不会觉得无用,因为这类课程可以解决大家的实际需求问题,学习这类课程就好比是去新东方学厨师或去蓝翔学挖掘机,这些培养你的技能,但绝不是体现一个“985”大学生和普通专科生区别的地方。所以在多学习一些微积分、大学物理这些基础课程后再加上一些专业课程的锻炼,能够保证你把握全局同时具有一项特定技能,这样以后你不管再去学挖掘机还是去搬砖等都是不在话下的。
主持人:确实,作为“985”大学的学生,不应该那么局限,基础课程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应该怎么学呢?
户孝围:学习方法应该是因人而异的,我是属于那种天资一般、学习比较认真的类型,绝大部分的课都是坐在第一排,同时课后也会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经常性晚自习结束后还在教学楼学习到保安赶我走。个人感觉就是大学的课程和高中其实是不太一样的,高中有时候可能会因为天资的问题而被别人落下几条街,但在大学里只要你肯努力就绝不会让你感到付出没有收获,但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熬夜通宵学习之类的,一方面是没有效率,另外一方面其实只是你用来安慰你因为白天浪费时间而感到愧疚的心灵,同时为第二天的赖床找好借口而已。
雪:对于学习方法,我想就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一下,学习一定不要拘泥于我们已有的课堂,也不要局限于我们已有的教材,除了上课对指定教材的学习,我们也可以去图书馆借阅不同版本的书来看,不同版本的书其实差异还是很大的,就比如说我们当时学的固体物理,课堂教材是黄昆的那本经典教材,虽然经典,但真的很难,知识点不容易接受,但是当时从图书馆借的西电出版的一本曹全喜编著的固体物理,看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学起来也没有那么枯燥了。所以说,在学习课程中找一本适合自己的教材很重要。另外,不同的老师对同一门课的讲解也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个也是为什么每年选课的时候大家都要积极去抢课的原因,相信在座的各位也都懂,在这里我想提的并不是这个,其实除了学校课堂上的名师之外,网络课堂中也有很多名师,包括网易公开课, Coursera 等等网络平台上都有很多名师讲解的精品课程,我当时学量子力学的时候就是通过网易公开课,听了国内量子力学这方面可以说是大师级的教授钱伯初的量子力学76讲,也学习了名校斯坦福开的量子力学十集,真的是收获很多。所以说,在课程学习上,利用网络资源等打开自己的思路,掌握学习内容也同样是个很有效的渠道。
心迪:说起大学里学习的各种资源,我就想跟大家分享分享我很喜欢的MOOC。当时接触到MOOC是我们学院2009级的成电杰出学生郭方健学长的介绍,他当时在Coursera平台上学习了斯坦福大学开设的机器学习课程,而这个课程最终帮助他在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了特等奖。受到“郭爷”的鼓舞,我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上了机器学习,立刻就被吸引了。第一,这些课程多是名校开设的,质量非常好;第二,MOOC里有很多课程可以提供前沿的知识;第三,MOOC课程的视频都很短,在零碎的时间里就可以学到知识。课程结束之后还会有一个证书,特别有成就感。除了专业知识,MOOC平台还提供非常多的人文、社科、艺术课程,可以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另外可以给各位同学推荐一门我最近在看的一门课,叫做Learning how to learn,帮助我们了解学习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发生了什么,也提供了很多很多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方法,实用又有趣。
主持人:很实用啊,学习的确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真的有很多很多的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学得更好。大一同学们的困惑我们也解答得差不多了,下面再来听听大二同学们的心声吧。
第二篇章 规划大二
主持人:到了大二,还真有很多同学挺迷茫的。不过我知道户孝围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竞赛这条路的,当时的你,是怎么考虑到选择竞赛的呢?
户孝围:我是自小就对动手实践充满了兴趣。刚一进入大学,我便进入科协参加各种竞赛。然而热情和现实永远是两码事,大一时我一共参加过三次校级比赛,共获得两次三等奖和一次优胜奖,基本上都是炮灰的角色。到了大二,学业压力逐渐变重、周围当初一同进入科协的同学也都逐渐放弃,自己也开始动摇,在参加巡线小车比赛时告诉自己如果这次不行,那我就放弃比赛这条路。也许真的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和队友坚持熬夜通宵一个月后我们最终捧起了上大学以来的第一个冠军奖杯,这次比赛在我最低谷的时期给了我信心,让我能够继续下去。
户:如果说故事说到这里,从此以后主人公开始走上走向人生巅峰、出任总经理、担任CEO、迎娶“白富美”等等的话那估计就太没意思了。大二下的时候我带着满满的信心开始参加智能车竞赛,作为当时唯一的大二参赛队伍,面对实力远强于自己的大三学长们,连续通宵两个月,满心期望创造我校智能车竞赛历史,但最终比赛结果对自己的打击非常大,我沉寂了接近一个月无心学习。直到有一天晚上坐在图书馆前面的草地,看到闭馆后走出的同学,忽然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忙碌奔波,而自己却如此消极颓废,自己才大二,后面还有更多的机会。于是,渐渐地专心投入期末考试的复习中去,后来庆幸自己振作起来了而没有影响那学期的成绩。
户孝围:从大二暑假到大三暑假应该是我大学竞赛活动的爆发点,连续参加了三个国家级竞赛,其中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电子设计竞赛。5 月份的智能汽车竞赛刚刚失利,期末考试结束后,我振作起来,下定决心要在接下来的电子设计国赛中取得好成绩,所以暑假集训特别努力,比赛时也很拼,四天三夜我们只睡了6个小时,选的是四轴飞行器的题目,在第三天下午调试的过程中由于参数不稳定飞行器直接向墙上飞去,为了保护飞机,自己直接徒手冲向前去,最终飞机仅断了桨叶但自己的手指献血直流,队友吓得赶忙把我送到医院,校医院的医生简单包扎后建议去大医院,但我深知比赛时间的宝贵,强忍着疼痛开玩笑说:“大老爷们没那么矫情,皮肉伤而已,只是喝的红牛都流出来了太可惜了。”提交完作品收拾东西,发现比赛前学校发的牛奶饼干几乎没动,而一箱红牛全都喝完了。
心迪:你们户师兄真的是很厉害啊,我一直都特别佩服电子设计“大神”,动手能力都是一流的。通过学习电路的相关课程,我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不强,所以我选择了数学建模竞赛,也是我大学生活中最珍贵的经历之一。数学建模关注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受书本知识是如何应用在实际中的。比如说通过数学模型可以研究埃博拉病毒怎么传播的?我们怎么预防?还有如何找到一个领域中最关键的科学家等等,都很贴近我们的生活。我在数学建模中学到了思维模式、模型、方法等等知识。进入教研室以后,我发现科研工作就像大版的数学建模,在竞赛中学到的许多知识都应用到了科研中,非常实用。
主持人:户孝围确实很厉害啊!不过说到科研,张雪好像也是最开始是做电子设计的,之后又转入教研室开始材料方面的研究课题的,对吧?
雪:嗯。
主持人:那当时是为什么要放弃电子设计转战科研呢?
张雪:我是大一下的时候开始接触电子设计的,各种机遇还算比较好,当时跟信软、微固的两个女生一起组了个“三朵金花”的团队,进了微固科协,在微固大三学长的指导下入的门,之后参加EE杯,2012年省赛,校队的选拔,还在辅导员的提议下跟几个同学创办了能源科协也任职了会长,电子设计这条路走得还算是很顺利的,但是到大二上因为开始有出国读博,以后走学术路的想法。毕竟对于女生嘛,以后能进高校或者研究所搞搞学术也是蛮好的,工作也稳定,再加上当时大二对材料类专业课的学习,也对材料挺有兴趣的,所以纠结了一段时间,就放弃电子设计转战教研室做材料了,其实在选择的时候,还是很需要对自己做个客观的评估,想想自己的兴趣,想想未来的规划,另外,不管选择什么,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走下去。
主持人:刚刚 VCR 里面有同学就在说,教研室挺“水”的,锻炼不了什么能力,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呢?
张雪:其实,“水”不“水”还是看自己,本科生进教研室一般都从打杂开始,不被重视,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接触到有意义的课题项目,不想进教研室就是“水水”地度过,就必须非常积极主动地去做一些事情,包括积极去找老师交流,主动看文献学习,找老师安排任务,做summary,定期汇报工作等等,要让老师看到你认真的态度以及做科研的决心才可以。
另外,我想就我自己的经历谈一下有意义的科研活动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首先就是选导师,我当时刚进教研室的时候选导师中间还有点小坎坷,走科研的路上换了三个课题组。第一个课题组的老师,虽然我足够主动地去学习,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但三个月后仍然处于被无视的状态,当时真的是绝望了,所以决定换导师。到第二个导师,了解了他的方向后,发现自己不感兴趣,又三换导师,然后就到现在我所在的课题组,也遇到了我大学的恩师李白海。说这个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如果选择做科研,选对导师是很重要的,而选导师的过程中,要提前了解老师的方向,不要太盲目,另外如果很努力了,还不被重视,就尽早换导师吧。第二点就是科研过程中,一定要自主解决问题,这样你成长得会很快,我是跟着导师做大通量计算,学校做这个的老师很少,师兄师姐也不是很懂,所以很多问题只能自己上论坛,查文献去解决,我最常去的一个论坛叫小木虫,在上面可以找到自己相关的领域,平时一般除了自己发帖提问外,也经常会去看一些精华帖,看别人的总结以及别人在材料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这个过程中不仅解决了自己科研上遇到的一些难题,而且也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学到了很多东西,另外还结识了很多“虫友”,包括山大、上交、清华等一些学校的研究生学长,我记得当时去北京玩,清华那几个学长还请吃饭来着,感觉还是蛮好的,当然这个是次要的哈,主要是在之后遇到一些问题,跟他们交流解决会方便很多。最后想说的是,做科研的同时,英语一定要学好,阅读文献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科学的写作素养,毕竟科学写作能力是搞科研很重要的一部分,大三下写论文的那段日子真的是太痛苦了,全英文写作,包括后期投稿写cover letter等等,这些对英语写作能力要求还是非常高的。
心迪:听张雪讲了这么多还是很有感触的,说实话,我在科研上其实自己觉得是有些遗憾的。我大二下学期就进了实验室,做一些科研工作。最初做的课题做到一半发现很艰难,然后又忙于托福、GRE、申请交流项目等各种事情,最后课题就搁浅了。现在觉得当时自己还是应该再努力一点,再坚持一下,应该还是会有好结果的。这件事情之后我就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告诉自己以后做事情是不可以半途而废的,也不能因为有其他事情就为自己找借口。这也算是大学里收获的一个教训吧。
主持人:确实,其实周围的环境已经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足够的养分,就看我们怎么对待这些资源了。当然,学习、竞赛、科研,都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除了这些,大家还会做些什么呢?
心迪:在学习之外,我很喜欢音乐,阅读,还有做做手工什么的。我非常喜欢弹琴,到了大学还有幸参加了校合唱团。在音乐中我不仅放松了身心,还能从音乐中获得许多感悟。我还很喜欢分享音乐,我在网易云音乐上有两个歌单上过首页,这里给大家打个广告啦。除了音乐,我还很喜欢读书。我觉得阅读很重要,是一个丰富自己的过程。看书的时候会思考很多东西,就像去了自己的一个小天地。我觉得大学是增长人生智慧的好时候,而多看书可以多多丰富自己,积累人生智慧。
雪:比起心迪的话,我算过得特别大众的那种,平时有时间会各种出去逛吃逛吃,打台球,组团玩密室逃脱,真人 CS 等等,闲下来也会出去骑行,宅寝室练吉他,看书等。除了自娱自乐,平时参加校园活动,各类实践活动也很多。
户孝围:额,其实竞赛就是我的爱好,我喜欢有密密麻麻引脚的芯片,喜欢航模。比起逛街看电影,我更喜欢焊板子调代码。当然,除了学习和竞赛我也会积极参加一些课余活动,比如去贵州支教,参加校园献血,赴新加坡交流访问,担任科协会长指导学弟学妹们参与电子设计,担任新生导生引领他们更加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等,应该说还是比较丰富的。
主持人:感觉都好丰富呀!可是要做那么多事儿,时间够用吗?
户孝围:对于时间管理,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一个时间分配和执行力的问题。我一向认为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没完成学习就不会去干别的事,周一到周五基本上都是在学习,保证不把学习任务拖入节假日,学习时我也会告诉自己完成后就可以去做那些兴趣爱好的事,然后就会越想越激动,学习的效率就会倍增。一般在周五的晚上就会去科协一直忙到周日晚上,大一时宿舍阿姨就已经因为我经常晚归认识我了。另外一个就是执行力和自制力的问题,我在宿舍基本上都是第一个起床的,在机器人队的时候每天早上我跑完步队友们才刚刚起床。所以说有的同学说时间不够用其实是分配不合理且执行力差,比如说去教室自习或晚上睡觉,拿着手机不停地刷空间、刷知乎,白白地把时间都浪费掉了。
心迪:我觉得高效利用时间是非常关键的。首先,事情要有优先级,不能说我为了自己的爱好我学习的本职任务就不做了,这个是不可以的。我喜欢把我一天要做的事情按优先级写在一个小本子上,不仅有条理而且在完成一件事情勾掉它的时候非常有成就感;第二个是做事情要讲求效率。我曾经也和有些同学一样,在图书馆自习自习着,就掏出手机刷一刷,刷完一看,半个小时过去了。如果总是这样,即使在图书馆自习了一天,真正在高效学习的时间却寥寥无几。后来我就要求自己做一件事情就心无旁骛,直到目标达到了为止。高效的学习是真正帮我们省时间的利器,而省下来的这些时间,我们就可以快乐地发展自己的爱好了。
张雪:我挺同意心迪的说法,大学要想过得好做好规划很重要,虽然做规划对大家来说应该都已经听腻了,但真正能一直坚持提前做规划,按规划安排生活的人真的很少。其实这个规划并不需要做得多细,只要把近一周内需要做的事情做个list出来就可以了,对于这个的话,我常用的一个软件是taskboard,近期的事情会大概的做个list出来,很简单,自己看得懂就ok,这样的话,对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过得也会有条不紊,效率自然就高很多了。
主持人:其实成功,往往来自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抛弃,不放弃,不纵容自己的迷茫,永远有生生不息的力量。那么到了大三,大家又会有面临什么呢?
第三篇章 抉择大三
主持人: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确实挺纠结。VCR中,同学们谈到了各种各样的打算,要不大家就结合自身经验,给大家一些建议吧。我知道心迪是选择出国的,你当时是怎么打算的呢?
心迪:我上大学之前也没有确定毕业就要出国,不过当时是想大学期间考一下托福和GRE玩一下的。后来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领域,就下定决心出国了。我觉得出国要早做准备。出国读硕士的话,学校一般特别重视“三围”:GPA,托福、GRE。而GPA的高低大多取决于大一和大二两年,这两年课程多学分重。因此想出国的同学大一大二就要尽力让自己的成绩稳定在一个好的水平。另外准备托福、GRE也是很花费时间的,特别是觉得自己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要下很多功夫。这两门考试虽说也是英语考试,但和四六级还是差距很大的,我前后也差不多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准备这两个考试。如果想出国读 PhD 的话,除了“三围”,教授一般还很看重你的科研经历。这就需要大学期间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尝试科研,最好还能发表一些文章。最后呢,励志出国的同学千万不要放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主持人:那你觉得如果大三才开始准备出国,会不会晚了呢?
心迪:确实压力会比较大,但是如果坚持下去的,还是可以申请到不错的大学。我的同学当中就有大三才准备,努力坚持,最终出去了的。
主持人:恩,看来还是有机会的。我知道张雪和户孝围都是保研的,你们是怎样准备的呢?
张雪:对于保研的话,我想谈一下保研面试这个环节,这个环节我个人觉得两类人很占优势,一类是专业课程复习得很好的人,基本功很扎实;另一类就是课题项目做得很好的人。对于我自己的话,是从去年9月初才决定保研,到9月20多号保研结果都已经出了,前后20天,时间很仓促,所以专业课程基本没复习,再加上是跨专业还有一些根本没学过,整个过程让我很占优势的就是本科期间做的课题,其实这些课题不一定非得有怎样特别好的成果,我当时那篇论文也还没有发表也只过了一审,事实上,老师关注的是这些课题是不是真的是你自己做的,你是不是确实有学到一些东西,就比如当时在清华面试的时候,下面30个老师问了很多问题,基本都很关注我那篇论文是不是自己的成果,除了文章涉及物理学的知识点之外,当时连文章的题目,computational details 涉及的内容,包括投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审结果下来三个审稿人的意见等等细节都问了,就是为了确认是不是我自己做的,我是不是本科期间能力方面有所锻炼。所以说,在本科期间除了正常的课程学习,要多参与一些课题项目,而且重点是要真正的参与进去,不要“水”。另外,保研除了面试环节,前期的材料准备、联系导师、也是很重要的,这个过程就需要硬指标了,比如说加权平均分,排名,英语成绩等等,所以说保研不是几个月就能解决的,需要三年的积淀。三年里,在学业,科研上努力得做好了,保研也就是个总结,会变得很顺理成章。
户孝围:不像心迪和张雪曾经考虑过出国,我是从大一开始就计划保研的,所以目标非常明确。刚才张雪也说得非常好,保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你需要打各种小怪兽最后才能挑战大Boss。对于现在已经是大三的开始准备保研的同学我有一些建议:比如说如果是准备保外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各个学校的夏令营活动,参加这个可以直接预录取或了解一下专业和导师等;还有就是要积极联系导师,写好自己的简历,包括自己的特点、对导师方向的认识、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和未来打算等,切记不要写得太长,简洁突出特点即可;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比如保研论坛,上面对每个学校的推研都有非常不错的经验贴,当时我在准备的过程中就经常在上面逛,同时大家也要多和以前的学长或实验室的师兄们交流;最后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因为不同学校不同系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的时间不够的话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性复习。
主持人:的确,早做准备,在面对选择时,就能占领先机。有句俗话说叫什么来着?“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无论从何时从哪里起航,都不会太晚。
主持人:聊了那么多,三位“成杰”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勇敢!在成电的每一刻,他们都敢想敢做,不畏艰难,不找借口。感兴趣了,就去做,遇到困难了,就总结反思,再次起航。大学,就是有无数的机遇与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坚持下去,就会出彩。就像我们今天的三位“成杰”,无论选择竞赛、科研还是英语学习,都能获得成功。在座的各位同学们,问问自己,来成电那么久了,自己有为一件事用心付出过吗?在遇到困难时,我们是自己就怂了,还是愿意勇敢面对呢?我想,大家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第四篇章 感悟大四
主持人:想着大家即将从母校再次起航,还真挺舍不得的。作为大四的学长学姐,还有什么想跟学弟学妹们分享的呢?
户孝围:喝了很多的鸡汤,但从未有喝鸡汤的勺子;听了很多的道理,但依然走不好人生的路。与其这样,那就脚踏实地地选择一件事去做就行了,just do it!
张雪:刚上大一的时候,辅导员跟我们说过一句话,不逼一下自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现在我把这句话再送给你们,希望以后在学习,在做竞赛,在做课题项目的过程中,当有想放弃想“水”过的念头时,多想想这句话,相信你们最后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王心迪:我很喜欢台湾彭明辉教授的一句话,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积累。而大学四年,是我们积累知识,能力以及更重要的人生智慧的重要时光。踏踏实实地积累,广泛地涉猎,丰富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相信大家都可以快乐地享受大学生活,同时还能收获颇丰。除此之外,希望大家都可以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学 子 提 问
主持人:勇敢地行动,毅然地坚持,持续地积累,在座的同学们,都领会了吗?最后一点时间,就留给你们了,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我们这三位优秀的“成杰”的。前面提问的同学可以获得由三位“成杰”为大家精心挑选的礼物哦。有哪位同学想第一个提问的?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了,大家如果还有更多疑问的话可以下来和三位成电杰出学生单独交流。感谢来到台上的三位同学,感谢你们为大家带来的勇敢、积极,也再次感谢今天来到现场的老师同学们,谢谢你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