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童年的回忆
走进布艺
每每忆及童年弄堂里的游戏,让人遐想联翩,尤其是扔沙包时的忘情与投入,我的嘴角露出的笑容就像盛开的鲜花。捡沙包、甩沙包、躲沙包、接沙包,小小的沙包“嗖嗖”地飞来飞去,带来了一串串的惊叫声和欢笑声。那是乡情的宣泄,那是天真无瑕的喜出望外。
展示厅
图3—1
当你找到属于自己记忆的那份童趣时,就又可以回归儿时,那份快乐如同天上的太阳般照耀人心,温暖亦有朝气。利用废旧布料自制沙包,既美观又环保。红色的花布洋溢着生命的气息,不觉让人回忆起童年的那条熟悉的小弄堂,以及弄堂里的欢笑声。图3—1为三角锥立体沙包。
信息库
20世纪的上海,石库门弄堂,既可以说是杂乱无序的世俗生活的地标,也可以说是儿童无忧无虑活动的天堂。沙袋,这用普通布料缝制的四方形布袋,因为里面装满了沙粒、木屑、小豆、米粒等杂物,就成了儿童玩耍的工具。沙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用来“造房子”(一种用白粉笔在地上画的多种方格,沙袋必须正确地扔到格内,然后用不同的步伐跳在格子里,完成所谓的房子建造);用来搭麻将或骨牌(即用沙袋扔向空中,在瞬间完成两块骨牌不同形状的搭配);也可以在奔跑追逐的过程中,把沙袋扔向对方,被击中的一方立即改变身份。
大人和孩子为了体现自己的才艺,常常在布袋上缝制各种花卉、生肖动物等。于是小小的布袋因为承载了诸多的审美情趣和女红工艺,便成了布艺的一种。
实例介绍
一、三角锥沙包
三角锥沙包的制作比较简单,可以利用一些废旧布料来制作,既美观又环保。
1.图3—2:裁剪一块边长为14厘米的等边三角形棉布片,连接三角形三条边的中点,并放出1厘米缝头。
2.图3—3:沿着各边中线压出折痕。
3.图3—4:用回针缝合布片各边折起后在立体位置相邻的边。
4.图3—5:装入米粒。
5.图3—6:最后制成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沙包。留出返口,返口处采用藏针缝合。
二、正方体沙包
1.图3—7:根据纸样,裁剪6片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布片,颜色可以是两两对称,也可以6片颜色都不一样。
2.图3—8:先分别把四块正方形布的一边缝到一块正方形布的四条边上,然后把周围四块布的相邻两边缝起来。
3.图3—9:缝好底。
4.图3—10:这样就做成了一个没有盖的立方体。
5.图3—11:把最后一块正方形布缝到立方体空着的四条边上,在缝最后一边时先留下一半不要缝合作为返口。
6.图3—12:把缝好的立方体从返口处翻过来,这样就把毛边的部分翻到里面了。
7.图3—13:朝开口内填进沙子或豆子,填满沙包的四分之一即可。不同填充物可获得不同质感。
8.图3—14:沙包制作完成。
工作室
一、零钱包的制作探究
1.工具
剪刀、针、气消笔、尺子。
2.材料
花布料、流苏、四合扣。
3.活动步骤
1.图3—15:剪下纸样。
2.图3—16:根据纸样裁剪大小一样的表布跟里布,侧边缝头为0.5厘米。
3.图3—17:剪好的效果。
4.图3—18:表布跟里布正面相对。
5.图3—19:用别针或夹子固定后按画线缝合,留一条边作返口。
6.图3—20:边角处要剪掉,这样反过来后正面才会比较平整。
7.图3—21:从返口处将正面翻出。
8.图3—22:返口处用藏针缝合。
9.图3—23:侧边如图向内折,用熨斗熨烫成型。
10.图3—24:钉上四合扣,装上绿色流苏。古色古香的小零钱包便完成了。
11.图3—25:完成的作品。
二、不织布圆形零钱包的制作
1.工具
剪刀、针、气消笔、尺子、镊子、夹子。
2.材料
不织布布料、拉链。
3.活动步骤
1.图3—26:圆形零钱袋的前片是半径为5厘米的圆,后片由两个部件组成,直线中心距离圆顶部3厘米,缝头1厘米。
2.图3—27:裁剪布料。选取一根10厘米长的拉链。
3.图3—28:缝制拉链,用夹子固定。
4.图3—29:缝合时缉一道明线,针法采用回针,止口宽为0.5厘米。
5.图3—30:使用布贴对前片进行装饰。
6.图3—31:采用合适针法缝制布贴。
7.图3—32:布料正面相叠,用回针缝合,打刀口。
8.图3—33:拉链处翻至正面,用镊子整理圆形包包,使弧线圆顺。
9.图3—34:正面效果。
10.图3—35:反面效果。
留言板
根据你的制作体会,谈谈你在缝制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地方。
知识拓展
一、湘秀
图3—36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图3—36),向来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品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湘绣制品,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墓葬出土的一件丝织品,它所使用的针法与现代湘绣所差无几,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湘绣工艺就已经产生了。此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湘绣逐渐将国画传统特点引入其中,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至清末民初(20世纪初期),湘绣的发展达到鼎盛,甚至超越了苏绣,在中国刺绣业中独占鳌头。新中国成立后,湘绣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创新,使湘绣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二、蜀绣
蜀绣(图3—37)也称“川绣”,它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图3—37
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汉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有12大类,共122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蜀绣题材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品种除了绣屏之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等等。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时,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品种日益增多。
三、粤绣
粤绣(图3—38)包括“潮绣”和“广绣”两大分支。它是出产于广东省的广州、潮州、汕头、普宁、中山、番禺、顺德一带刺绣品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广东南海县(现为南海区)一位名叫卢媚娘的少女曾在一块一尺左右的绢面上绣出七卷《法华经》,粤绣从此名扬天下。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广州的刺绣艺人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并创造性地使用动物的尾羽缠绒作线,使绣品更加自然生动。到清代的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6年),第一个粤绣行业组织“粤绣行”在广州成立,当时从事刺绣的艺人众多,粤绣在工艺和针法上都得以不断地发展完善。1915年后,粤绣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等国际赛会上多次获得大奖。
图3—38
粤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各民族民间艺术的影响,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绣品主要取材于龙凤、花鸟等,图案构图饱满、均齐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在针法上具有“针步均匀、纹理分明、处处见针、针针整齐”的特点。在种类上粤绣可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三类,品种包括戏服、厅堂装饰、联帐、采眉、挂屏和各种日用绣品等。
四、苏绣
图3—39
苏绣(图3—39)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到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1949年),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苏绣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四十余种。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