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中典华型传作统品布篇艺
第八单元 中典华型传作统品布篇艺
走进布艺
布艺,布上的艺术,它是一门蕴藏着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综合性手工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它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刺绣、编织等制作工艺为一体,有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中国古代的民间布艺主要用于玩具、服装、鞋帽、床帐、挂包、背包和其他小件的装饰(如头巾、香袋、扇带、荷包、手帕)等的制作。
布艺涉及美学、文化和生活技艺等多个领域,体现了技术学习、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诸多价值和功能。它既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精华的同时,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有利于其在学习中培养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和非凡高雅的艺术品位。
作品一 红肚兜
展示厅
温馨可爱的宝宝肚兜(图8—1),既美观又实用,不但可以保暖,还能用于装饰。
图8—1
信息库
肚兜,亦称“抹胸”。它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女子和儿童护胸及护腹的贴身内衣。其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常作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肚兜的面上常设纹样,有印花的,也有绣花的,印花者多为蓝印花布。肚兜的主题纹样多种多样,大多数是民间传说或民俗世风,如刘海戏金蟾、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莲花以及其他花鸟虫草等,大多是趋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题和内容。较为流传的有“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传统图样。
红肚兜留存于老人回忆往事的思恋中,留存于奶奶已经发黄却又精心保留的相片里。这些老照片,向今天的人们展示着当年带着童稚的天真风韵。循着这些痕迹,我们可以感受到奶奶悉心缝制时心中那一片片的期望,可以感受到五彩图案背后的那一段段精彩纷呈。也许是哪吒闹海斩恶龙的传奇故事;也许是沉香劈山救生母的感人传说;也许是窦父义方教五子的教育哲学;也许是麻姑飞天献寿桃的美好祝福……无不体现着龙腾虎跃、顽强不屈、五彩缤纷、积极进取、奔腾向上的动人情怀。
一片红肚兜,不仅撩动着后人的情思,更将中国劳动人民灵巧的双手、聪颖的智慧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实例介绍
1.图8—2:依纸样在绣有梅花的织锦缎上画线并裁剪布片。
2.图8—3:制作一根红色的长滚条。
3.图8—4:将滚条的正面对着织锦缎的正面进行包边。
4.图8—5:完成滚边的制作。
5.图8—6:在反面缝上围脖线和腰带。
6.图8—7:在肚兜上可绣上长命百岁的字样,祈求孩子一生平安。
工作室
下角呈尖形的肚兜的制作探究
1.工具
裁剪刀、针、画粉、绷架。
2.材料
真丝面料一块、滚条两根、绣线若干。
3.活动步骤
(1)和同伴讨论,确定制作肚兜的形状和图案。
(2)用“实例介绍”中的制作方法设计、制作下角呈尖形的肚兜。
作品二 布老虎
展示厅
大大的嘴巴,白白的牙齿,脑门上黑黑的“王”字,两颗粗壮的獠牙向两边刺出,多威武的一头老虎(图8—8)。弯弯向上的嘴角,却似微微嬉笑;黑白相间的眼睛,透出萌萌憨态,这又使兽中之王变得憨态可掬,非常惹人喜爱。
图8—8
信息库
布老虎是一种自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玩具。它品种繁多,花色丰富,极具乡土气息。在汉族人民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老虎以其威武神圣成为了民族的图腾,成为了百姓的精神寄托和追求的化身。它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它能够保护财产和生命的安全。因此,作为儿童玩具的布老虎,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追捧。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寓意健康、强壮、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枕头虎、套虎等,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做布老虎的民间艺人,多数是继承了祖传的手艺,并推陈出新。传统的布老虎,又称为布塑艺术,先画纸样,再使剪刀,最后缝制。这些艺人只要心里有纸样,想剪什么就能剪出什么,剪什么就像什么,是真正的民间工艺师。
中国各地的布老虎都具有古朴稚拙、简明鲜艳的风格,它以象征、寓意来表现主题。颜色多以红、黄、绿三色为主,色彩讲究浓艳,色块对比强烈,基调热情明快,使得整个布老虎形象鲜明生动。因为布老虎根植民间,与百姓理想和生活息息相通,它是百姓精神的体现,也是百姓理想的载体。
中国历史悠久,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不同境遇,构成了不同的民俗风情。北方,民风淳朴、民性豪放,布老虎大多造型夸张、氛围热烈;而南方,夏荷春雨、细腻婉约,布老虎大多造型洗练、色彩艳丽。能够适应民间审美的需求,也是其几百年连绵不衰的关键所在。
实例介绍
1.图8—9:根据布老虎的作品造型,画纸样并剪下。
2.图8—10:头部的纸样上4个三角处要进行收褶处理。
3.图8—11:按照纸样裁剪后布老虎的身体、肚子。
4.图8—12:按照纸样裁剪后布老虎的头和耳朵。
5.图8—13:沿着身体的虚线用回针将身体两片料缝合(正对正)。
6.图8—14:将底(肚子)的正面与身体缝合,尾部刀口对准尖角。
7.图8—15:用缝针缝制耳朵。
8.图8—16:抽紧缝线,调整出虎耳造型。
9.图8—17:将耳朵、头与身体缝合,留出返口。
10.图8—18:填充腈纶棉,填充要结实,用藏针缝合返口。
11.图8—19:用仿皮布制作老虎的眼睛、鼻子和眉毛。
12.图8—20:再用白色丝线作为老虎的胡须,用黑线固定。
工作室
布老虎鞋的制作探究
1.工具
裁剪刀、针、画粉。
2.材料
真丝面料一块、绒布一块、滚条两根、绣线若干。
3.活动步骤
(1)到小商品市场搜集材料,了解制作虎头鞋需要哪些材料。
(2)制作布老虎鞋。
1.图8—21:根据纸样剪下鞋底布,将布料放在铺棉上画线。
2.图8—22:剪下铺棉,夹在表布和里布中间。
3.图8—23:将表布、铺棉、里布用疏缝固定。
4.图8—24:依照纸样裁剪鞋面的表布与里布。
5.图8—25:制作鞋襻。
6.图8—26:从左边刺毛扣处沿顺时针方向用红色棉布将鞋面滚边,鞋底也进行滚边处理。
7.图8—27:用画粉在鞋面上画出老虎的五官,然后绣出老虎五官。用白色丝线做成虎的胡须,并用红线缝合固定。
8.图8—28:缝合鞋面和鞋底。缝合前将鞋面和鞋底对齐,使用夹子固定。
9.图8—29:用缲针缝合鞋底。
10.图8—30:完成的作品。
留言板
1.哪些布料适合制作布老虎?你比较喜欢用哪种布料?为什么?
2.图中的布老虎是用何种材料制作而成的?在工艺上有何特点?
图8—31
知识拓展
虎头鞋,因鞋头形似虎头而得名,是用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虎头童鞋。虎头鞋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优美的整体造型以及精巧的缝制工艺,赢得了千家万户的喜爱。虎头鞋在制作上不刻意追求形似,但求神似,以求达到形神兼备之功效。婴幼儿的虎鞋,虎头富有生机,小巧玲珑,十分精美。
虎头鞋和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古人对虎的图腾崇拜开始,到虎形象在书籍和小说中的频繁出现,可见人们对老虎的喜爱。历史上常常将勇猛善战的将领称为虎将,三国时期的关、张、赵等就被誉为五虎上将。于是,将门虎子、烈烈虎女等各种关于虎的称谓层出不穷、脍炙人口,就连古代调兵的信物也是虎符。
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老虎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呵护孩子健康成长。长辈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让他戴虎帽,穿虎鞋,睡虎枕。
我国出土的汉、唐古墓文物中,就曾出现过虎枕、虎鞋、虎帽等虎饰品。可见,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就盛行虎的服饰、虎的刺绣和布艺物品。自古以来,人们信奉老虎之威武,老百姓相信虎鞋能辟邪祛灾,带来吉祥。
相传,大宋民族英雄岳飞幼时就喜欢穿母亲做的虎鞋;明太祖朱元璋一出生就穿着仙人赐予的虎鞋。虎鞋满足人们崇尚和传承中华民族虎文化的心理需求,表达了人们追求勇敢、善于拼搏的精神。穿虎鞋的习俗,在民间世代相传。
国内许多民间艺人缝制的虎鞋,用色活泼,造型优美。凶猛的老虎经过艺术处理之后,被赋予了其独特的人物性格,既夸张,又逼真,亲切可爱,非常受人喜爱。
作品三 杯垫
展示厅
窗外,月色朦胧,树影婆娑。我喜欢在这寂静的夜里,静静地坐在桌前,沏壶茶,手捧书卷,慢慢品读古今中外的故事,浅浅玩味,细细思量。淡淡的书香弥漫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所有的事物都会是你设计的灵感,在这一次的灵感分享中,我们将提供一些特别的杯垫,每款杯垫背后都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图8—32为“扇子”杯垫。
图8—32
信息库
扇子,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产物之一,在中国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历史。扇子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用随手可取的植物叶子或动物的羽毛、兽皮等,进行简单的加工,用来扇风祛暑,这便是扇子的起源。
从远古时代开始,扇子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小小的一把扇子,与许多历史文化传说结下了不解之缘。文人墨客在扇面上题诗作画,赠亲送友;佛教僧人在扇面上誊抄经文,以修正果;才子佳人在扇面上抒情写意,互诉相思;歌伶艺妓手握扇子在戏台上婀娜起舞,更显风情……
从唐朝时期起,就以扇子作为赠送邻国的礼品,相互进行文化交流。直至现今,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出国访问时,扇子还常常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扇子还被当作中国文化的代表产物,送给前来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各国首脑,意喻着“以扇(善)结缘”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成为奥运开幕式上史无前例之创举。
实例介绍
1.图8—33:裁剪一块13厘米×13厘米的格子棉布,一块8.5厘米×8.5厘米的正方形花布料以及一块扇形的织锦缎布片。
2.图8—34:用画粉点出格子布每条边的中心点,将正方形布片的四个角对准这四个中心点,呈菱形放置。再将扇形布放于正方形花布正中,并用回针缝合在布片上。
3.图8—35:将格子布对折,正面对正面,用半回针缝合三条边。留出返口。
4.图8—36:翻转布袋。
5.图8—37:返口处用藏针缝合。
6.图8—38:完成的作品。
工作室
“脸谱”杯垫的制作探究
1.工具
裁剪刀、针、画粉。
2.材料
仿皮布若干块、胶水、线。
3.活动步骤
(1)上网搜集脸谱的由来和造型。
(2)制作“脸谱”杯垫。
1.图8—39:裁剪好脸谱的上下两片裁片以及五官部件。
2.图8—40:将五官部件全部粘贴在红色裁片上。注意分层次粘贴。
3.图8—41:用胶水固定上下两片裁片。
4.图8—42:黏结后的效果。
5.图8—43:用锁针缝合上下两片。作品完成。
留言板
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多少,能否设计一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杯垫?
知识拓展
一、脸谱
人类原始时期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汉族先民们把他们崇拜的某种物品或者概念描绘出来,并对其进行一定仪式的祭拜。在《后汉书·臧洪传》中记载:“坐列巫史,禜祷群神。”进行祭祀仪式时,负责祭祀的巫觋(男巫)们要戴上一定的面具。举世闻名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据考证是古蜀国举行祭祀时的用品。
“傩礼”是自先秦时代就有的一种迎神驱鬼的风俗礼仪。傩礼一年数次,大傩在腊日前举行。据《论语·乡党》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礼中的表演者要戴上一定的面具。清代昭梿《啸亭续录·喜起庆隆二舞》中说道:“又于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傩礼之意,谓之《喜起舞》。”可见古代的傩礼,人们一定要戴上面具。这种戴着面具的宗教舞蹈对民间舞蹈有很大的影响,也促进了脸谱的发展。
“傩礼”民间化之后就变成了“傩戏”,其功用还是和祭祀有关,是古代腊月驱除疫病的一种仪式。它是戏剧的一种类别,流行于两湖、桂、皖、赣等地区。其多以演出民间传说中的故事为主,如《孟姜女寻夫》《柳毅传书》等。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大多戴面具,配以简单原始的动作;音乐则以锣鼓打击乐为主,附人声唱和,故有的地方又称为“和合腔”。这种最早的原始面具,就是中国脸谱的起源。
关于舞台脸谱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舞者也戴面具。
到了唐代,宗教歌舞的面具已经渗入普通舞蹈表演之中。为了更直观地表达面部表情,人们开始摒弃面具改而直接在脸上涂画以表达一定的思想。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脸谱的起源。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用各种颜色在演员面部所勾画形成的特殊谱式图案。脸谱的绘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发展到后来,脸谱由简到繁、由粗至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北京的泥塑彩绘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为了设法谋生,京剧艺人和票友就在家里做泥塑脸谱,送到庙会上去出售。从此,泥塑脸谱在北京小有名气,并且作为北京民间工艺品开始在京城流行。由于泥塑脸谱活跃了市场,京剧泥塑脸谱迅速发展。做脸谱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就成为了一门专门的手工艺行业。
在日常生活中,钥匙链、扑克牌、时装、杯垫、布套和布垫上,我们都能看到脸谱。那些缝制在布上的脸谱,作为汉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普遍认可和欢迎。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开始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京剧、了解脸谱并喜爱脸谱。这些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憧憬与追求,具有历史文脉的国粹,将永远闪耀在艺术的史册中。
二、创意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