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方法集萃

悬念式设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课程讲述中的运用研究

一、悬念式设问概述

(一)悬念式设问及与其他设问的区别

(二)教学活动中使用悬念式设问的原因分析

二、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讲述中使用悬念式设问

(一)新课导入中“悬念式设问”的使用

(二)课程内容过渡中“悬念式设问”的使用

(三)课堂教学结束前“悬念式设问”的使用

三、使用悬念式设问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创设好设问的教学情境

(二)要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要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对分课堂”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尝试运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为例

一、“对分课堂”简要概述

二、基于“对分课堂”的思政课教学理念设计

(一)通过作业和讨论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增加互动交流,多方面提升学习能力

(三)关注公正,提升考评准确度

三、“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堂讲授

(二)课后作业

(三)课堂讨论与答疑

新形势下思政课课堂教学如何抓住学生——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在“概论”课第五章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实验方法在收入分配专题教学中的运用

一、理论依据

二、教学研究过程

(一)实验引入

(二)现实转折

(三)再次实验

(四)回到现实

三、研究成效

四、推广方案

以案例分析与问题研讨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

一、四章节教学安排以及研讨步骤

二、条分缕析教学思路与统摄提升研讨结论

(一)借助两个案例及相关问题的研讨引导学生正确领会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论断

(二)继续借助苏联模式终止、人民公社解散、以色列基布兹共产主义嬗变三案例的讨论,结合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南街村、华西村、南山村、崖口村的异同比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福利状况分析与不同国家福利水平的比较、中国福利制度的完善和福利水平提高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是如何孕育和积累社会主义因素的、中国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的价值和未来的意义

“概论”第七章关于问题式互动教学方法研究

一、理论依据

二、研究过程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学时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问题式互动教学方案设计

三、研究成效

四、推广方案

以案例教学来增强学生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解

一、中国政治制度讲授中的难题及其破解

二、中国政治制度讲授中的案例选择与教学

(一)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三)如何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问题导入法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一、问题导入法简介

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面临的问题

三、实施方案

(一)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前提出相关问题。

(二)提供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相关的阅读书目。

(三)撰写论文

(四)展示论文并进行追问和讨论

四、实践的结果及反思

(一)主要成果

(二)面临的问题

五、结论

兴趣切入多种互动教学方法的运用——“纲要”第七章互动教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第六章“全民族抗战的艰难历程和最后胜利”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设计及研究

一、背景介绍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反思

探究式教学在关于“新中国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中的运用

一、背景介绍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小结

快乐教学法在“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一章的教学尝试

一、何为快乐教学法?

二、为何在第六章尝试运用快乐教学法?

(一)大学新生在法律认知方面的现状

(二)教材内容本身的高度浓缩与概括

三、第六章部分内容快乐教学法的使用片段与感受

(一)注重首因效应,塑造良好形象

(二)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三)善用课堂讨论,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路径探讨——以“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章为例

一、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二、理论联系实际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加强课堂管理,改革考核方式,重视大学生的多样性思维,突出大学生的创造性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社会主义本质论互动教学设计

一、继承与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立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讨

(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探索

(三)通过对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脉络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索,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历史与现实——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的互动教学方法与案例

一、以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问题导入

二、教学研究过程

(一)吸引关注

(二)互动教学设计

三、研究成效

(一)提高学生生态忧患意识

(二)增强学生生态感知力

(三)提升学生生态行为能力

四、推广方案

(一)教师平时需要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热点问题

(二)教师应该具备国家政策法规方面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方面的知识

(三)充分激发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和热情

“五步骤”问题导入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教学的运用

一、“五步骤”问题导入法的构成

二、“五步骤”问题导入法在“概论”第十章的运用

(一)选择教学案例

(二)提出本章总问题

(三)探究总问题形成的原因

(四)提出建议对策

(五)实践检验

以“两个30年不能互相否定”贯穿于“概论”第四章教学

一、背景

二、教学内容设计

(一)理直气壮讲清楚改革开放前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实事求是说清楚改革开放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教训

(三)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

三、教学互动设计

(一)以“文献导读法”带领学生一起研读《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二)以“合作学习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遭受挫折的原因

以道德问题为切入点,探究道德理论与实践——探究式教学的运用

一、“探究式教学”的理念及方法简介

二、“探究式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学时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

(五)教学难点

(六)教学方式

三、“探究式教学”的教学实践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2学时)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2学时)

(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1学时)

(四)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1学时)

四、“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平衡》短片”带来的思考

(二)“海因兹偷药——道德两难问题”的再思考

(三)“囚徒困境——道德博弈”的探究

基于理解视角的情境体验教学设计融入道德教育——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为例

一、何谓理解

二、基于理解视角的情境体验教学设计理念

(一)凸显知识呈现的学理性

(二)突出学习者经验对知识的建构

(三)重视教育者的积极引导

三、“公共生活中的道德”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准备环节

(二)作品展示

(三)课堂总结

四、基于理解视角的情境体验教学设计的总结

思政课教师与理工科学生互动的途径探讨

一、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

(二)共性个性原理与内因外因原理

(三)哈贝马斯的沟通有效性理论

二、教学研究过程

(一)察材

(二)教材、教案内容和教学语言整合

(三)互动教学设计

三、研究成效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合理界定。

(二)明确了政府与市场边界合理界定方法。

(三)师生、生生沟通有效、顺畅。

(四)了解了大学生个人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内在关联。

四、推广方案

(一)教师应该注意了解理工科学生特点

(二)教师应该注意提高一定的理工科知识素养

(三)教师应该注意了解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

“问题导向”在“纲要”教学中的运用——以“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例

一、教学设计

二、方案实施

(一)问题导入

(二)课堂讨论

(三)插播影像

三、评估与反思

经验与理论链接——以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引领大学生走进法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为例

一、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及教学设计理念概述

(一)经验链接理论

(二)完整信息展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二、经验与理论链接的价值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的基本教学设计

(一)基本要求设计

(二)具体路径设计

四、教学设计总结

体系构建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导向与形成性评价研究

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导向研究

二、苏格拉底提问法在“理性方法的缘起”专题教学中的系统运用

三、“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研究

四、附录: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管理办法

问题导入专题小组教学在“概论”课程中的运用思考

一、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问题导入专题小组教学法在“概论”课程中的已有实践及不足

三、问题导入专题小组教学法在“概论”课程中运用的建设举措

(一)建设思路

(二)建设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两大现状描述——也给课堂教学互动提供重大问题的问与答

《资本论》教学方法研究

一、为什么要学习《资本论》

二、《资本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研究生如何做集体调研?

一、集体调查为什么很重要?

(一)出人才的最重要的方式

(二)出成果的最基本的方式

(三)出团队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小组长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三、小组成员又是什么样的角色?

(一)主动的学习者

(二)积极活跃主体

(三)批评者

四、访谈需要营造什么样的气场?

五、小组整合:批评与自我批评

六、如何开展集体讨论?

(一)讨论前总结

(二)怎么发好言

(三)怎么做主持人

(四)小组成员在讨论中的角色

七、讨论后的总结

八、集体讨论要注意的几点

九、小组讨论与大组讨论的异同

激励理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

一、激励理论的一般内涵及运用

(一)激励的一般内涵

(二)激励的作用机制

(三)激励全程过程模式的操作

二、教学运用中的激励理论

(一)教育激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教育激励的原则

(三)教育激励的方法

三、激励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知识学习与世界观养成相统一

(二)激发学生的可塑性,将知识学习与人生观升华相结合

(三)激发学生的认同,促进知识学习与价值观教育相一致

(四)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让理论学习与方法论的掌握形成互补

“唯物辩证法”的生活化教学建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为例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生活致思

二、唯物主义的生活化表达

三、生活之中的质量互变

四、辩证法在生活之中处处开花

学理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教育的探索

一、问题导入

二、课堂讨论

三、课堂讨论教学方法的特点

价值澄清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能及其限度

一、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遭遇的困境

二、价值澄清理论运用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一)价值澄清理论运用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可能性

(二)价值澄清理论运用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限度

三、价值澄清理论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具体应用

基于差异化教学理论的“提问与追问”——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为例

一、差异化教学理论概要

二、基于差异化教学理论的“提问与追问”教学设计理念

三、绪论部分重难点问题“大学教育的真正价值是什么?”的教学设计方案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设计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为例

一、认知负荷理论概要

二、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思政课教学设计理念

(一)灵活运用基于样例效应(worked-example effect)的图式构建策略

(二)尽量避免冗余效应(redundancy effect)的出现

(三)善用变化效应(variability effect)

(四)充分利用形态(modality)效应

三、“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开篇案例导引

(二)内容逻辑关系图解

(三)学理分析

(四)情境问题互动

四、基于认知负荷理论教学设计的总结

思政课“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实践中的教师角色——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为例

一、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概述

二、以问题为基础教学中的思政课教师角色与功能

(一)案例策划与问题设计

(二)课前准备

(三)知识储备

(四)指导小组讨论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评价的设计

三、“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教师教学设计

(一)课前教学准备阶段

(二)课堂教学阶段

(三)教学效果评价阶段

四、总结与讨论

以情景换位增强大学生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认同

一、理论依据

二、教学研究过程

(一)情感代入

(二)历史对比

(三)讨论分析

三、研究成效

四、推广方案

正确对待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为视角

一、前言

二、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唯物辩证分析

(一)正确对待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必要性

(二)科学主义方法论的必要性及其限度

(三)人文主义方法论及其学术边界

三、挖掘专业资源评析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经济学话语中的科学主义方法论

(二)社会学研究中定量研究的误区

四、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的全面评析与重点突破

(一)全面评析“价值中立论”

(二)历史学中“价值中立论”及其悖论

(三)重点评析历史主义方法论

五、从社会热点中分析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透过中西医之争看科学主义方法论

(二)普世价值思潮之中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

(三)“科学与价值无涉”的转基因食品诘难

六、应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多种教学方法尝试

(一)专题讲授中“一题多案”和“一案多题”

(二)以辩证思维评析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三)改革考评方式促教学

浅析大学思政课“社会实践”之实效性

一、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客观正视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一)少数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态度不够端正、积极

(二)提高大学社会实践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