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在历史有记载的时期中,气候和人类历史的连结关系已经不容置疑。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如果说气候变化没办法决定历史事件,那么它们至少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阿科特
对各种社会现象保持着敏锐性应是社会学的立身之道。近年来,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话题越来越引起公众的注意。因为气候变化可能引起食物供应危机,以及气候问题在军事规划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提升,有人甚至提出了“气候战争”的想法并且将其称为“即将到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戴尔,2010)。总体上,气候暖化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纯粹气象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气候暖化研究;第二是由气候暖化衍生的政治、文化、经济问题。在社会学领域关注气候暖化的主题要求研究者们培育国际视野,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对话回应时代的主题。近年来兴起了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政治学等新兴研究领域。环境问题不仅局限于一个国家内部,跨越国界是许多环境问题的共同特征,因此环境问题也成为全球问题之一。全球联系日益紧密,跨国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学的研究无论从学术意义还是现实关怀,都应该更具有关注全球化影响的使命感与敏感性。
本书通过全球气候暖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光彩琉璃的“事件世界”,来思考当今世界的生活状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本书分析了绿色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资本的关系,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全球资本、价值规范的建构和国际社会中发展中国家的境地。除了理论研究以外,本书采取了案例分析的经验研究方法。由于研究问题的分析对象上升为国家,实施社会学田野调查的约束条件剧增,应用以事件为中心的非参与访问式案例研究方法就变得十分必要。为实践、拓展社会学对全球问题的关注,本书对于案例的选择,主要选择了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事件。全球气候暖化在当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世界性问题,在其中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尽管不同国家受到的利弊影响会有不同)。本书将以全球气候变暖案例作为经验研究的对象,采取从问题出发的研究路径展开分析,并力图从鲜活案例中提升、推进理论思考,实现经验研究与理论关注的互动。
今天倡导“绿色”,在道义上是占有制高点的。绿色的话语力量正在不断增强,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作者也不例外,支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因为它代表了人类的理想出路。但是当“绿色”“减碳”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散发着意识形态光辉的运动时,事件体系本身就变得更加复杂了,这时受到诱惑的“绿色”或许已经不再忠于自己的本体。如果“绿色”成为政治资源或商业策略时,它就被完全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或者说是绿色的象征符号化。
亿万年来,在地球广袤的大地上各种物种与人类一样生生息息,就像过客一样匆匆闪逝。回首过去,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倾向于回避阐述有悖于自己利益的历史,这极易导致抛弃历史的认知错觉。当代的生活主题与感受常常容易被夸大,而人的感官体验与现世经历成了压倒一切的力量,这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逻辑是一脉相承的。当今,人们津津乐道的全球气候变暖,以最近100年的情况来看应是一个基本事实。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最近100年地球升温幅度为0.74°C。对此,一些研究者指出,如果以千年的尺度来重新考量地球气候的变化,却会得出另一番结论。在关于气候暖化问题的判断上,怀疑论者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目前做出的科学结论,其所依据的观测证据十分有限。增温是否就一定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所致(因果关系,而非相关关系),其他可能的原因是否已排除?除了已知的影响因素以外,是否承认还有人类尚未发现的原因?现在的升温幅度以及目前的温度与历史上的水平相比是否在波动区间内?对气候变暖的恐慌是否属于一种“过度反应”?未来的温度变化趋势是否还有更复杂的系统因素影响,对地球演化这种复杂系统的模拟预测程度究竟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令人欣慰的是,当今对全球气候暖化的关注得到了提高,更多的普通民众接受了未来气候将继续升温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防止气候暖化的信念。减少“碳排放”成了时髦的口号,世界“文明”的程度正在提高。在全球气候暖化的话语逐渐取得主导的过程中,仍然有一些人质疑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候暖化的因果关系,认为气候变化存在众多不确定的条件,以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可以改变地球变暖是一种狂妄自大的心态作祟。这些人认为,无论是要开发地球资源,还是要避免气候暖化,都透露出人类那种欲图恣意支配世界的自负。暂时撇开未来气候变暖或变冷的科学讨论,气候暖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公共事件,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未来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防止气候暖化的“共识”并非科学共同体内自发形成的研究结果,而是科学、政治、环境运动和媒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戴建平,2014)。全球气候暖化的社会学研究需要揭示气候变暖如何由“事实”成为“事件”的过程,“着色化”是这一过程的主题,环保运动、大众传媒和政治家都发挥了酶酵般的促进作用。最终,防止气候暖化成为具有道德意义的符号,成功融汇入绿色运动的大潮中,成为环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绿色价值观已经成为泛道德化的象征符号,同时也获得了广大公众的支持。事实上,气候变暖、减碳、绿色都可以成为一种“工具”——领导人的政治资本,企业树立自身形象的筹码,个人对地球的良心的体现与追求区隔的心理需要。本书对气候变暖案例的讨论,最终旨在研究绿色意识形态如何产生、政治权力与资本发挥了什么作用,以及普通大众如何在无意识中参与了塑造的过程,在更广泛、一般化的意义上加深对意识形态的理解。
国际社会中的物质力量与话语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当今的世界结构是一个经济—政治逆反性的双层权力结构。一方面,国际政治的研究中,那些强调各国追求物质权力和安全的理论,并不能否认话语、观念的建构力量。另一方面,强调观念优先的理论,似乎只要有了一个和平观念就能建构一个和平的世界,这是掩盖了国际社会中的实质性不平等关系。文化的扩张与一国的物质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些具有支配力量的国家更有条件将自己关注的议题设置为全球议程。如果我们将气候暖化问题讨论或辩论中的各种价值观,暂时抽离其“道德”上的感情色彩,仅仅把它们视作一种话语的竞争,那么国际关系的话语生态结构将会呈现出另一番图景——关于公平性的争论。因此,温室气体减排的公平问题,以及背后的公平逻辑排序,反映的是全球气候暖化所伴随的话语竞争。基于个体的博弈关系在这里需要被结构博弈所替代——双方都试图将对方带入有利于自己的结构中来,重新设定相对地位,分配力量,从而创造自己的优势。在气候变暖问题上,游戏规则制定的占优权仍是各国争夺的对象。谁掌握了国际关系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也就设定了有利于自己的博弈结构,之后的一切行动都可以继续在“公平、正义”的规则下进行。
本书贯穿了两条主线,它们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通过气候暖化案例,本书第一个层次是讨论国际社会中绿色意识形态与资本的互构关系。绿色意识形态通过改变消费者的偏好、发动环保主题的抗议活动以及政治化后借助政府的权力实行征税或法律规范来约束、塑造资本的投资方向。另外,资本的无限增值和扩张本性决定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的资本进化出更强的适应性能力。国际资本通过参与到绿色意识形态的建构中,继续完成追逐利润的核心目的,对绿色意识形态实现了统制。本书对世界体系分析的目光将重新回到资本身上,生产关系的分析固然重要,资本却是这一关系的基本承载体与动力,资本的增值与扩张本性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或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间没有任何差异。国际资本只要穿上一件“绿色”的外衣,它向全球扩张的步伐就不会有略微停顿。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使得它进化出一种强大的变异能力来驾驭绿色、控制减碳运动。本书结合案例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第一,绿色符号一旦被创造出来以后,就会具有一定的文化独立性。在实体经济层面,随着“绿色”意识的愈加普及,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竞争策略都会引入绿色符号。资本扩张、资本增值在绿色、减碳的掩护下,在大众的消费民主拥护中悄然惬意地实现。第二,金融投机化。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交易正应验了马克思“万物商品化”的预言,不仅仅是实物商品,一切社会关系都卷入商品交易中。首先,在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转移开展有限。投行、碳基金公司作为市场中介,赚取了碳排放权贸易中的大部分利润。业内称21世纪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将“废气变黄金”,正反映了其中巨大的商业诱惑。其次,国际资本谋求增值的目的并不包括对技术转移的关注,国际资本追逐下的碳贸易、碳金融已经完全独立并脱离于“减缓气候变暖”的原始出发点,成为一个纯粹的商业、金融活动。为赚取更多地利润和进行投机,碳资产市场的虚拟化在当代已经展开,并引发了这一市场中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这符合资本增值的逻辑。当然,以气候变暖为主题的剧目仍要继续上演,现世的人们无意识地卷入剧中。无论是讲述“绿色与资本的联姻”,还是“绿色成了资本的新舞伴”,资本在以“绿色”的名义下增值扩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绿色时代的开拓者”这项桂冠应该被授予资本。本书将展示,无论那些宣传防止气候暖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拯救人类未来的台词听起来多么悦耳,资本才是整幕剧背后最伟大的总导演。
本书论述的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气候变暖的案例讨论意识形态在实践中的生长机制,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形态?我同意阿尔都塞的判断,人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意识形态。“种种事实表明,没有这些特殊的社会形态,没有意识形态的种种表象体系,人类社会就不能生存下去。人类社会把意识形态作为自己呼吸的空气和历史生活的必要成分而分泌出来”(阿尔都塞,1984:201)。从人类的心理认知出发,“差序认知”决定了认知的关注方向应该遵循与主体关系密切的远近程度来划分。那些超越等级的认知,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例如意识形态的作用下才会产生。任何价值观在生态系统中都具备成为意识形态的潜能,只有竞争中力拔头筹、取得了统治权的价值观才会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历史化的目的就在于将所有具有崇高意义、形成绝对真理的价值观还原化,通过它的时空局限性来破除其虚伪的声势。只有意识到任何价值观都有其历史性,才会明白一切美好动听的价值观也都只有在具体的时空中才有意义。作为绿色意识形态的表现,绿色风潮、减碳运动的兴起在全球蔓延,并不违背这一基本原理。意识形态的超时空性具有强大的话语统制力,让人们不知不觉中接受它的驯服。在气候暖化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绿色意识形态的权力运作。
本书对绿色意识形态的讨论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绿色意识形态的内容具有客观物质性,它不是虚妄和缥缈的。正是因为大量的环境生态破坏才使得这种意识形态与现实的“缝合”程度较高,因此,也更加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绿色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维系,是无意识的历史共谋者共同行为的结果。在初期,它是由社会少数人士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所创生,草根性是它的特征。在发展中,得到了大众媒体的关注、政治化与政治家的加入,还有资本的追捧,最终发展成为意识形态。绿色意识形态自下而上的生长过程表明了它不是统治阶级为反对自己而制造的蒙蔽大众的意识形态。虽然资本、媒体、政治权力都是绿色意识形态产生的幕后推手,但是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了主体性和能动性,参与到了绿色意识形态的制造过程中,因此绿色意识形态表现出实践性和生活化的意义。人民不是被动地接受统治,而是主动地在创造,这就是意识形态“自下而上”的产生和运作方式。最终,资本潜入并控制绿色意识形态,通过泛滥的消费主义和披上绿色的外衣,重新给普通大众戴上了枷锁。
本书的分析逻辑遵循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序。最基本的讨论是在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中进行,继而扩展至国际社会,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抽象为国际社会的两个参与者,考察二者间的关系。全球气候暖化的案例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历史性地陷入了两难境地:在文化层面上,发达国家伴随着它们的第一次现代化首先输出了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其影响纷纷开始追求同一模式的现代化。20世纪下半叶,发达国家凭借优先发展起来的优势,开始了所谓的第二次现代化,也就是强调绿色意识形态,发展中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尚未完成又被灌输进行第二次现代化。在绿色意识形态下,环境东方主义盛行,发展中国家被塑造为愚昧、落后、全球环境的破坏者,但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生态恶化、环境破坏的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却被巧妙地掩盖了起来。在全球气候暖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话语下,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通过观念世界的建构,国际社会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得到了维持。在国际社会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到绿色意识形态的建构和传播过程中,最终又受其统制,体现为自下而上的意识形态建构的特征。
全球气候暖化既是环境问题,也与政治密切相连,留下了政治权力的印记。今日,减碳与绿色还逐渐成为由商业推动的流行话语,资本魔法师再次玩起了把戏。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除了遭遇以上提及的文化压力,在物质层面上也面临着尴尬境地。“生态冷战”的恐吓并非遥遥无期(曹凤中,1995:268),发展主义的本质缺陷也无法支撑发展中国家的既有发展模式,继续按此模式发展将引起世界性的危机,并会威胁发达国家的安全。然而,从全球和谐的角度,发展中国家转向新的发展路径却又存在重重障碍,技术与资金的匮乏是当前的现实。发达国家能否做点什么呢?这里不需要世界主义的煌煌巨论,发达国家即使只是为了自己长远的利益与幸福考虑,也应为发展中国家做些事情。Bergsten描写了美国面临的来自第三世界的威胁,暂且不论Bergsten的“美国利益中心观”和偏见,他对发展中国家“威胁力”的评估至少反映了如果世界两极分化无止境地扩大,对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来说,也是不利的(Bergsten,1973)。然而,从本书气候变暖案例中所反映出的是,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民族国家分立所支配的当代世界似乎陷入了困局。
历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些无序力量相互际会的结果,历史的参与者们对自己在时代大棋局中的作用通常无法把握,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不能的。动机与结果的背离,表达与行动的反差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时代的大潮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主题,显得多姿多彩。潮起潮落间,时代的参与者也随之演绎出各种跌宕起伏的故事。然而,有时不妨潜入水中,看看海面下的世界并体会可能的暗流涌动。虽然“绿色”作为一个价值符号在全世界流行,但其背后的资本动力亦强劲而永恒。未来,绿色意识形态的发展会如何?绿色运动能否摆脱资本的操控,是否会具有讽刺意味地为推动物质主义而卖命呢?无意识的历史缔造者们又如何历史性地认识自己的使命和行动?
图1-1 全书结构及各章主题
本书的各章将按照以下的结构展开(见图1-1):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引入全球化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新问题,其中全球气候暖化就是这样一个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都受其影响,尽管影响程度不同。第三章分析了全球气候暖化的事实基础,以及关于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暖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探讨中存在的不同观点。第四章分析了全球气候暖化如何从“事实”向“事件”转换,以致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第五章分析了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绿色意识形态对资本的塑造作用。第六章将分析对象扩大到国际社会,研究了在绿色意识形态扩散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及不平等关系的再生产。第七章分析在世界体系下资本对绿色意识形态的统制,即以“绿色”的名义扩张。第八章研究普通个人如何成为绿色意识形态发展中无意识的参与者。第九章分析了在绿色意识形态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