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十年前,许应华先生独力率先在我国拍摄并举办《许应华摄影展览——我的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情结》展览。中国摄影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出版了《许应华摄影集——中华各民族情结》(全三册),堪称壮举。此展后经国家有关部门审定陆续在国内各地和韩国、美国等国巡展交流,我有幸为他的新摄影展写展标和其摄影集作序。如今这位在民族文化纪实等领域有突出成就的摄影家、民间文艺家和作家与年轻的民间文艺家、摄影家韩大猛先生合作,陆续举办“我们的家国情缘”系列摄影展览,并出版一些摄影集(文集)。随着大量的佳文美图问世,我为摄影界、文艺界有此壮举倍感欣慰,很乐意为其题词作序。

传统的中华文化已嵌入国人的脑子里,成为他们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摄影艺术是运用科学技术的艺术创造,可谓灵魂之镜。在历史的长河里,摄影像抽宝剑截断汹涌波涛或平静伏水,举起时那一颗颗小水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动人、真彩呈现! 一幅好照片是对某一生活状况、环境、事件、人物的书写与追述,反映的是摄影当时的点点滴滴,如刻如痕。摄影技能和认知是统一的,最大的目的就是纪实,同时也可为生命带来动力。从当前看,纪实照片展示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通过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未来看,纪实照片是一份社会人文档案、影像典藏,对子孙后代了解祖辈历史大有裨益。纵观许应华、韩大猛先生这些能吸引人、打动人的人本力作,更能体会到真实的照片能重温历史反映现实的意义。摄影创作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人类文明需要好的摄影作品。

许应华祖籍“海滨邹鲁”,即广东潮汕的普宁。他先后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肇庆、广州和粤西北等地生活学习,有多种工作体验并喜爱造型等艺术。韩大猛的祖籍是孔孟之乡的山东济宁微山,先后在家乡及广东肇庆、广州等地生活学习,主要从事艺术创作与传播。他们年龄虽有差别,但都深爱家国亲人,他们继承了父辈的爱国精神,平时喜欢研探孔子、孟子、六祖惠能、孙中山等先贤思想,热爱摄影、民间文艺、文学等,善于主动思考、观察,甘愿不辞劳苦远赴全国各地拍摄祖国大好河山,并且陆续举办或出版“我们的家国情缘”系列《广东影像Ⅰ文化艺术》《广东影像Ⅱ礼俗节诞》《广东影像Ⅲ人文风貌》《中华各族·劳动礼赞》《少儿青年·民族未来》《老有所为·夕阳正红》《文教传承·孔孟儒跡》《海滨邹鲁·潮汕真彩》《中国砚都·肇庆名城》《二千年城·广州风华》《普宁英歌·好汉雄舞》等影展和摄影集(文集)。他们有意识地去记录一些即将远去的、快要消逝的风物及当下的一些事物,拍摄了各民族的劳作生活场景,其中包含有从儿童到老人甚至百岁老人的影像;把见证改革开放的景物、历史保护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街区、自然风貌等纳入镜中。两人真诚合作,相得益彰,从起初的拍摄技艺交流到对民生的关注,他们的作品流露出人性的光辉,他们通过摄影讲好了祖国和家乡的故事。

这些年来,我与他们有不少接触,互相观看对方作品、影集及展出,叙谈体会。他们虚心地向我征求对其摄影作品的意见,他们长期的艰辛实践和付出的心血令我感动。他们个人或合作的摄影作品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和广东省文化部门、文联及摄影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主办的国内外影展、影赛上屡获大奖;他们的作品被众多报刊刊登,并且被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其中一部分作品被国家送到联合国总部挂展,还有一部分在首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五十六个民族共同走过·中华全家福”等国内国外大型展览上展示过。他们主持、策展了《庆广州亚运·展民众风韵》等摄影展,举办《广东恩情录》《情牵岭南·光影足迹》《潮汕元宵情》等大型展览。他们还到工矿、农村、部队、大中小学等地义务举办摄影展、开讲座并赠送自费编印的影集画册,力所能及帮困助学,提供精神文化食粮与民众共享,他们的这一行为受到广泛的好评。

多年来,许应华、韩大猛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我们的家国情缘”系列摄影展览、摄影集(文集)上,默默深耕,坚持不懈。多年的影艺历练,让他们感悟到生活是创作之源,影像能传播正能量,摄影家应该提高综合素质,并保持一颗淡泊明志慈厚怀众之心。我很赞同他们的观点,并衷心祝愿他们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继续为人们送上更多优美的作品。

二零一四年 中秋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