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点翠,点,指工艺;翠,指翠羽。两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富有东方艺术审美神韵的中国装饰艺术。点翠工艺是将翠鸟之羽镶嵌在以金或镏金等金属制成的各种底座图案内,它在光源的折射下会产生惊艳炫目的视觉效果,凸显出典雅、高贵、华丽的气质,是历代王公贵族女子或闺阁女儿头饰的重要装扮,如点翠的钿子、簪钗、发夹、耳环等。
历史上有关点翠的记载不胜枚举,战国时期“买椟还珠”的故事中就有“辑以羽翠”的记述。从《后汉书·舆服志》记录的服饰看,点翠头饰已演化为王侯贵妃等级地位的象征。从唐代诗人笔下的描述如“点翠施红竞春日”“翠钗金作股”等可以看出点翠的富丽。至明清,从皇宫贵妇到平民女子无不以镶金点翠为贵,有清一代尤甚。
戏曲点翠头饰,即戏剧旦角发髻上插戴的装饰,称为头面,有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发钿等,由唐宋以来王公贵族女子头上的点翠饰品发展而来,伴随着元明以来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而日趋丰满,为塑造戏剧角色形象、烘托剧情、渲染气氛、美化舞台艺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使观众在欣赏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同时深切感受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精华,具有超越时代、跨越国界的艺术魅力。
苏州是昆曲的主要发源地,也是戏曲演出“行头”的重要制作基地。明清时期,苏州的丝绸、刺绣和镶嵌、钿金等金银加工工艺早已驰誉全国,具备了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至清晚期,苏州戏衣与头面制作业达到鼎盛,从昆曲到京剧,再到各个地方戏曲,苏州制作的戏曲服饰和头面等几乎供应了遍及全国的戏班子。清末民初,由于点翠饰品的社会需求增大,翠鸟遭到大量捕杀,翠羽来源日渐稀缺,戏曲点翠头饰也大为减少,遂被从西方引进的烧蓝工艺或点绸所替代。20世纪60年代以来,翠鸟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珍禽,严禁捕捉,翠羽材料来源基本断绝,点翠已成无米之炊,技艺荒疏,人员流失。
点翠工艺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与价值观,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抢救这一濒危传统技艺,使之不致在束之高阁中湮灭,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公司自2015年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非遗研究基地以来,承担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定的《传统戏曲头饰点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专项课题,通过聘请老艺人建立技艺攻关小组,试验解决掐丝坯底,开发翠羽替代材料,研究探索制作工艺及步骤等,较为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目标,使传统戏曲头饰点翠技艺重现了一线生机。
借此契机,本书以点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为题,分别就点翠与苏州剧装戏具、点翠研究的价值及意义、点翠技艺的流程及其特征、点翠的源流与传承、点翠技艺的发展五个方面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较为客观地反映出点翠技艺的历史传承发展脉络和技艺特色风貌,使广大读者能够通过本书更深入地了解传统点翠技艺,走进传统点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