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点翠头饰离我们的生活似乎已经很遥远,即使是戏曲点翠头饰也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连我这个在戏剧服饰道具行业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老剧装”也从未经历过运用翠羽点翠戏曲头饰的技艺过程,只是从父辈那里略知其一二而已。2013年,当我代表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公司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领受“传统戏曲头饰点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课题之时,深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从那时开始,满怀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使命感和对戏剧服饰道具传统技艺的一腔热情,我偕同老一辈点翠艺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果,也使我从中获知良多。

课题到此似乎并未告一段落,中心同时明确要求我们结合保护实践,对传承和发展戏曲头饰点翠技艺的经验进行理论性思考总结。虽然以往多年我曾利用工作间隙写过一些与戏衣道具相关的文章,尚能驾轻就熟,但是真要撰写专著深感绝非易事。点翠技艺源远流长,内涵外延丰富,历史人文深厚,我平时虽有涉猎,但缺乏深度与广度,感到难以把握切入点,再加上企业生产经营事务繁忙,实在无暇顾及,以至久久不能成稿。

我深知,梳理总结传统戏曲头饰点翠材料研究的实践与经验,不仅可以留下点翠技艺历史传承发展的珍贵记忆,也可以为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在本课题研究之前,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公司也曾就点翠的代用材料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曾于2013年邀请具备40多年点翠经验的田子范老师傅来厂进行为期一年多的指导工作,后由于年迈体弱,田子范师傅无法再继续指导,研究工作曾一度暂停。但公司对点翠技艺的研究始终没有放弃,毫不气馁,短暂调整后,重整旗鼓继续进行,并于2016年又寻访到一位点翠界的老前辈朱林生师傅,请他来公司参与点翠技艺的研究并进行细致的指点。点翠技艺的研究成果凝结着老一辈手艺人的精神寄托,我深感敬意。尤其是在老一辈手艺人逐渐离去或年事已高的情况下,保护与传承就显得更为迫切。正因为此,我试图以点翠材料研究为引子,以本土戏曲头饰点翠传承发展脉络为主线,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野记述点翠技艺的前世今生,融入更多的历史眼光和人文思考。为及时完成这篇文稿,我将写作时间放在夜间,每当夜深人静之际便成了我埋头翻阅资料与写稿的黄金时间,常常魂牵梦绕、夜不能寐,终于写就文稿,虽感并不是很理想,但至今回想起来,其中的乐趣与甘苦仍回味无穷。

本书曾几易其稿,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王艺睿等几位老师的多次指导,并拟就了写作参考提纲。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单存德老师对本书初稿做了精心的修改与润色,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公司的同事们帮助查找了有关资料,苏州昆剧院也为书稿提供了许多资料图片。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对真诚帮助本书成稿的所有人员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鉴于本人认识与写作水平有限,洋洋万言也难以尽善尽美,对本书尚存的不足,在此也深表歉意!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