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
“Terraferma”直译是“不动的土地”,如果意译,似乎只能译成“本土”。它指的是与欧洲大陆相连的意大利北部地区。以现代人对本土的认知,很难理解当时的威尼斯人为什么不直接称它为“Continente”(大陆),反而特地造出一个专门用语“Terraferma”。我想,这是因为对威尼斯人而言,他们的根据地始终是浮于潟湖之上的威尼斯岛,四面的大海就是他们的城墙,而海墙对岸的Terraferma,只有属地的意义。
就在不久之前,仍然有历史学家针对威尼斯在15世纪初实施的本土扩张政策提出过批评。他们认为这是海运国为寻求安定的陆地生活而做出的改变。如果威尼斯人当初不是把精力投入“本土”,而是专心致志于海上,应该能抵挡住土耳其的攻势。
这种妄加评断是后世在看待历史时常犯的错误。对于威尼斯的转型之说,卢扎托(Luzzatto)教授已经从经济方面给出了充分的反证。而与土耳其的冲突,也不是威尼斯全力以赴地发展海上事业就能解决的问题。有关这一点,我将在之后的篇章里做详细的解析。威尼斯共和国在15世纪时,之所以推行“本土”扩张政策,有两个切实的理由。
我反复强调,威尼斯能够自给自足的资源只有鱼和海盐。除此之外的所有物品倘若不向外采购,日常生活也难以维持。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当然会希望在自己的国内找到诸如面粉等必需品的供应源,而不是去依赖远方的希腊或南意大利。再加上当时因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为确保粮食的供应而时刻绷紧神经的威尼斯政府如果发现附近有货源地,势必会积极争取。这种急迫感,最终还是来自经济上的需求。
威尼斯依靠中介贸易存在,西欧与东方通过它彼此相连。保证来往于东方商业基地与威尼斯之间的航线安全,即掌握东地中海的制海权,一向被威尼斯人视为生死攸关的大事。同样,连接威尼斯与西欧之间的陆地交通要道的安全性,也非常重要。政府必须保证往来于西欧各地的威尼斯的商人们没有安全上的忧患,防止道路因某国君主的一句话就被封锁,导致威尼斯与西欧间的物流中断。
换言之,决定威尼斯商业兴衰的关键,不仅是东方航线安全与否,而且与通往西欧的陆地安全息息相关。
可是,当时的意大利北部,主张领土扩张的米兰的维斯孔蒂家族,与反对扩张的维罗纳的斯卡利杰尔(Scaliger)家族和帕多瓦的卡拉拉家族战争不断。1380年的基奥贾战役,让威尼斯深深地领教了强敌在侧的危险。他们一直尝试着以某种方式去打破这种危险的状态。真正的好时机出现在1402年,那一年也是土耳其在东方大败给蒙古人的一年。
1402年,米兰公爵维斯孔蒂猝死。他生前一直主张领土扩张,野心勃勃地企图控制整个意大利北部乃至包括佛罗伦萨在内的意大利中部。族主之死照例引发了家族内部的动乱,这为威尼斯带来了绝好的机会。
威尼斯的本土扩张政策,依靠的不是军事力量。虽然威尼斯按惯例,派遣了以雇佣兵组成的陆军,不过与其说靠军队征服,不如说是北意大利的各地区自愿成为威尼斯的行省,而威尼斯顺水推舟地接受了请求更为妥当。以往专制的米兰公爵要求这些地方完全听命于他,但威尼斯共和国则是除了市长和警察总长的人选之外,几乎全部由地方自治。
通过这种方法,威尼斯共和国的领地,在5年的时间里,从贝加莫(Bergamo)扩张至弗留利(Friuli)。原本15万左右的人口,加上扩张的土地后,一下子增长了10倍左右。享受着海陆两面完全通商自由的威尼斯共和国,经济实力在15世纪上半叶达到了顶峰。
这里,介绍一段布克哈特[1]也曾经引用过的一段著名的演说。据说这是元首托马索·摩契尼哥(Tommaso Mocenigo)弥留之际在病榻上说的。这位元首非常精通经济,那些喜欢罗列数字的日本大臣与他相比,想必会自叹不如。摩契尼哥的谈话中透露了当时威尼斯统治阶级的理念,颇耐人寻味。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原本1000万达克特的国债,减至600万达克特。
出口总额1000万达克特,基本与进口总额持平,获得利润约400万达克特。
国有造币厂每年制造120万达克特金币、80万银币。由于金币的含金量长期稳定,因此,威尼斯的货币是最有信誉的国际货币。
威尼斯市内的房产总值超过700万达克特,一年的租金收入达到50万达克特。
公正的法律,名闻遐迩。犯罪的外国人甚至愿意在威尼斯受审。
45艘大型加莱船及其1000名船员,始终保持出海的状态,超过300艘的200安弗拉(Amphora,约120吨)级以上的大型帆船,配备了8000名船员。总数高达3000艘40安弗拉至200安弗拉(24吨—120吨)级的小型帆船,雇用了1.7万名船员。
造船工人超过6000名,包括帆布在内的丝绸、棉布的纺织工人多达1.6万人。
年收入在700达克特—4000达克特的威尼斯市民超过千人。(除去房租,一年只要15达克特—20达克特,即可维持日常生活。)
元首摩契尼哥继续说:
“如果继续保持这个势头,威尼斯将可能成为基督教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因此,必须避免无谓的战争。
“倘若国家时刻处于战时状态,那么今日有一万达克特的人,明天可能只剩下1000,拥有两栋房子的人,可能只剩下一栋。”
如果其他国家都和威尼斯想法相同的话,老元首摩契尼哥或许就能如愿以偿。然而,无论是15世纪的土耳其、米兰,还是进入16世纪后崛起的西班牙、法国,以及已成为东方大帝国的土耳其,都是属于无须他者也能维持自身运转的陆地型国家,与这些国家在同一时代竞争是威尼斯的灾难。
托马索·摩契尼哥的演说发表于1423年。当时,能够做出如此正确统计的国家,在地中海流域乃至整个欧洲唯有威尼斯。另一个工商业国家佛罗伦萨也没有这个能力。这足以证明,威尼斯人的经济观,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然而,尽管那些大国的经济实力劣于威尼斯,但它们却拥有威尼斯10倍以上的人口优势。
元首托马索·摩契尼哥
事实上,在极力主张回避战争的摩契尼哥去世前的一年,土耳其终于摆脱了长期内斗的局面,再次进入了攻势。1422年6月,土耳其出其不意地包围了君士坦丁堡。虽然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凭借固若金汤的城墙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最终苏丹穆拉德只能放弃围城,鸣金收兵,但还是对拜占庭帝国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打击。两年之后,拜占庭便屈服于苏丹的威胁,重新接受了中止了20年的缴付年贡和承担军务的条件,再一次走向土耳其的属国化的道路。
6年后的1430年,向来把目标锁定在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而对南方采取友好态度的苏丹穆拉德,突然向帖撒罗尼迦发起了进攻。地位犹如马其顿首都的帖撒罗尼迦,43年前曾一度臣服于土耳其,后因土耳其在1402年败给蒙古人,势力衰退,才重新回到了拜占庭的手中。在君士坦丁堡被围、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帖撒罗尼迦向威尼斯提出了托管的请求,之后它一直是威尼斯的领土。奉行据点主义的威尼斯,能够拥有帖撒罗尼迦,已经相当满足,所以马其顿全境依然属于希腊人。人口稀少的威尼斯,不可能像古罗马那样,向被其征服的地区输送大量的本国国民加以防守,维持统治。威尼斯能做到的,只是海上的警卫。但土耳其却从陆地上对帖撒罗尼迦发起了攻击。
曾经有过沦陷的经历,而且又将统治权交给他国的地区是非常容易被征服的。少数威尼斯人的勇敢抵抗,终究是白白地浪费了生命。话说回来,尽管只有短短7年的时间,帖撒罗尼迦毕竟是威尼斯的领土。1430年的这场战争,是威尼斯与土耳其在战场上的首次交锋,它让威尼斯深切地体会到战争规模的改变。苏丹一声令下,便可调集相当于威尼斯总人口的大军,这就是威尼斯将要面对的劲敌。
威尼斯政府立即向土耳其帝国的首都阿德里安堡派去了和谈特使。同年,两国缔结和平条约,威尼斯以帖撒罗尼迦换取了在土耳其全境内完全自由通商的权益。同时,苏丹也正式承认威尼斯从东地中海到黑海所有基地的主权。
这项友好通商条约在之后的16年间更新次数多达9次。其间出现了一批靠君士坦丁堡与土耳其首都之间的贸易一跃成为大富豪的威尼斯商人。威尼斯还开设了两家银行。虽然开创近代银行业务的是威尼斯人,但进出于君士坦丁堡威尼斯银行的土耳其顾客,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