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内容提要

本书编辑委员会

第一章 范式转型

人工智能辅助城市规划

1 人工智能辅助城市规划的切入点

2 人工智能与城市规划的互动相长

3 三种规划思路

4 人工智能辅助城市研究实例

4.1 智能数据捕捉辅助城市规律发掘

4.2 城市功能的智能配置

4.3 城市形态智能设计

5 结语

参考文献

转型时期的城市智能规划技术实践

1 城市规划思想方法转型的时代背景

2 城市规划供给侧转型的三大趋势

2.1 城市规划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的思想变革

2.2 城市规划转型需要永续理性思维的支撑

2.3 “大智云移”技术发展推动城市规划工具理性转型

3 城市智能规划的转型实践

3.1 构建城市智能信息模型

3.2 城市用地布局的人工智能推演

4 结语

参考文献

通过大数据促进城市交通规划理论的变革

1 变革意识:交通规划理论的活力所在

1.1 变革背景

1.2 拓展分析视角

1.3 正确处理不确定性

1.4 增强对促进共识的关注

1.5 实现对演化过程的管控

2 变革条件:将数据资源转变为决策能力

2.1 大数据正在建立新的观察能力

2.2 将大数据与复杂性理论结合

2.3 将大数据分析融入决策过程

3 变革推进:多方参与的协同作战

3.1 问题导向强化拉动力

3.2 构建成长型技术环境,加大推动力

3.3 重视互动,提升促进力

4 结语

参考文献

全数字化城市设计的理论范式探索

1 全数字化城市设计的框架建构

2 全数字化城市设计的基础性工作:采集、调研、集成

2.1 数字化采集

2.2 数字化调研

2.3 数字化集成

3 全数字化城市设计的核心性工作:分析、设计与表达

3.1 数字化分析

3.2 数字化设计

3.3 数字化表达

4 全数字化城市设计的实施性工作:报建、管理与监测

4.1 数字化报建

4.2 数字化管理

4.3 数字化监测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数据与空间结构

基于百度地图热力图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

1 关于城市空间结构

1.1 城市空间结构

1.2 基于人口分布的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1.3 现有研究的局限

2 百度地图热力图

2.1 百度地图热力图简介

2.2 百度地图热力图在城市研究中的作用

3 研究对象与数据选择

3.1 研究范围

3.2 数据选择

3.3 数据转换与赋值

4 城市热力度分布的时空变化

4.1 周末数据分析

4.2 工作日数据分析

4.3 周末与工作日的数据比较

5 城市人口重心变化分析

5.1 工作日数据分析

5.2 周末数据分析

5.3 工作日与周末的数据比较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上海大都市地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政策路径探析——基于人口分布情景的分析方法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1 建立城市人口分布、空间结构与空间政策的关联

1.2 情景分析方法和研究框架

2 上海大都市地区人口增长态势与2040年人口分布情景

2.1 人口增长态势及分布特点

2.2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分析

2.3 上海2040年人口分布的三种情景

3 三种人口分布情景的空间政策适应性评估

3.1 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的适应性

3.2 轨道交通建设的适应性

3.3 住房供给区位与规模的适应性

3.4 公共服务配置的适应性

4 从人口分布视角对上海大都市地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政策路径探讨

4.1 人口分布优化:确立空间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导向

4.2 时间维度:构建从现实到目标的行动框架

4.3 空间统筹:中心外围差异化的分区政策引导

4.4 推进机制:各类空间政策的聚焦和协同

4.5 动态调整:阶段性政策评估与规划弹性应对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武汉市建成区扩展演变与规划实施验证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1.1 建成区的提取

1.2 扩展强度

1.3 城市规划实施验证内容与数据

1.4 一致性评价方法

2 建成区扩展演变结果

2.1 建成区扩展强度

2.2 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3 不同时期武汉市扩展演变的规划实施验证

3.1 不同时期武汉市扩展规模的规划实施验证

3.2 不同时期武汉市工业、居住用地的规划实施验证

3.3 现阶段武汉市的空间结构发展一致性研究

3.4 现阶段武汉市的用地布局一致性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基于跨城功能联系的上海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

1 跨城功能联系

1.1 上海中心城区、上海市域与周边城市通勤联系

1.2 上海与周边城市的跨城功能联系

1.3 上海与周边城市的多中心空间体系

2 上海所在的巨型城市区域及其空间结构

2.1 上海所在巨型城市区域的范围

2.2 上海所在巨型城市区域不是简单的圈层结构

2.3 上海所在巨型城市区域已经出现了功能多中心的趋势

2.4 近沪地区发展的差异影响了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

3 上海都市圈规划内容和规划策略的讨论

3.1 上海都市圈规划必须以支持功能联系的空间体系为主导

3.2 将企业总部分支联系方法用于上海都市圈规划分析是片面的

3.3 从城市走向城市区域,构造功能多中心都市圈

3.4 重视支持跨城功能联系的城际快速交通体系

4 结语

参考文献

动态数据空间分析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城市中心识别为例

1 实验数据

2 城市中心的识别

2.1 以基站为基本分析单元

2.2 以交通小区为分析单元

2.3 以格网为分析单元

2.4 不同分析单元的结果比较

3 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

4 城市中心识别的地理情境不确定性问题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数据与时空活动

城市居民空间活动研究中大数据与复杂性理论的融合

1 动力——挑战与压力呼唤理论与技术的变革

1.1 交通规划问题延展带来的多维一体分析要求

1.2 直面城市交通演化的不确定性

1.3 技术环境变化逐步创造条件

2 承载——变革中的城市交通对策体系

2.1 目标导向的对策体系框架

2.2 系统监测与演化态势掌控

2.3 基于“适时响应”模式的城市交通战略调控

3 创新——复杂性理论导引下的大数据分析

3.1 对研究对象的全息感知

3.2 宏微观融合的机理认知

3.3 通过“涌现”研究实现对演化的洞察

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上海市人口分布与空间活动的动态特征研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探索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框架构建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人口时间动态分布

2.2 活动空间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高密度城区建成环境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大道地区为例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区域的选择

1.2 目标物种的选择

1.3 调查方法

1.4 变量选择与数据计算

2 研究发现

2.1 城市建成环境变量与鸟类物种多样性变量的相关分析

2.2 城市建成环境变量与鸟类物种多样性变量的回归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高密度城区建成环境对城市鸟类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影响要素

3.2 保护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高密度城区建成环境优化建议

4 结语

参考文献

基于共享单车数据研究的智慧街道空间导引及创新平台

1 持续趋势

2 归纳模块

3 概念构想:智慧街道服务平台

4 提升方法

4.1 数据收集

4.2 数据处理

4.3 方案形成与完善

5 创新平台

5.1 平台构架

5.2 产品实践

6 下一步计划:当下规划转型的智慧途径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数字化设计

从静态蓝图到动态智能规则:城市设计数字化管理平台理论初探

1 中国城市设计的热潮与问题

2 城市设计数字化谱系构建及要素转译

2.1 数字化谱系构建

2.2 结构要素转译

2.3 空间要素转译

3 城市设计智能化管控规则与标准

3.1 智能化管控的模式特征

3.2 智能规则与标准建构

3.3 智能化管控体系

4 城市设计数字化管理平台建构

4.1 理论基础:城市设计数字化谱系

4.2 技术支撑:基础沙盘与大数据可视化

4.3 平台运作:多部门协同管控

4.4 公众监督:过程式多方参与

5 城市设计数字化管理平台运用

5.1 数字化辅助设计与报建

5.2 数字化成果审查与决策

5.3 数字化管控实施与评估

5.4 数字化公众参与与反馈

6 结语与讨论

参考文献

动态的空间句法——面向高频城市的组构分析框架

1 背景

2 高频城市背景下的城市组构研究困境

2.1 出行的经济: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与组构效应测度

2.2 新数据条件下空间句法理论发展的困境

3 时空共现强度——面向高频城市的空间句法框架

3.1 城市组构与时空共现

3.2 度量时空共现强度:一种面向高频城市的空间句法中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