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论

4 结论

1950—1970年、1995—2010年是武汉市100多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两个时期,前者是因为“一五”和“二五”时期武汉市大量的工业区得到落实发展,后者是在武汉市3个国家级经济区的带动下城市建设用地得到迅速扩张。可以看出,工业的发展是武汉市城市高速扩展的重要动因。武汉市的空间结构是从新中国成立前三镇主要沿长江、汉江独立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形成“十字轴”的城市骨架,再随着多条跨江大桥建成,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圈层式”的城市结构。20世纪90年代后,依托国家级新区建设,城市又向外扩展多条轴线,形成目前的以主城为中心,多走廊的城市格局。

武汉市各个时期在不同的背景下的规划与实施有明显的差异,本文研究的几个时期中,1995—2010年城市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超出了1996版规划确定的规模,这与20世纪90年代后武汉市工业区、经济技术区的快速发展有密切关系;在工业和居住用地布局中,总体规划对工业区的指导作用更明显,而居住用地会更多地依据实际需求而发展。

对武汉市现阶段的规划实施验证显示,武汉空间结构发展基本满足“六楔六轴”的规划要求,但不同方向上的用地发展出现分化;目前超出总体规划范围的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未利用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从对各类型用地的统计发现,绿地规模远未达到规划目标。

本文主要是对规划效果部分进行了多时期的评估验证,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结合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数据,在人口、社会经济、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等结构化统计数据基础上,采用系统耦合分析、要素叠加分析等方法,由“静态蓝图”的传统物质空间规划评估向全方位、系统性的社会经济综合评估转变,强调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规划效果多方位的评估。

致谢:感谢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的合作及武汉市规划信息中心的数据提供。

作者简介:詹庆明 博士,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岳亚飞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硕士,大连都市发展设计有限公司规划师;

肖映辉 硕士,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