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视听语言”是影视专业学生从事专业学习的入门功课。学完“视听语言”以及相关的基础课程之后,我们也就完成了一种角色的转换。我们将不仅是荧屏或银幕前普通的观众,我们同时也将是摄影机背后手执导筒的人。这是一种视角的转换,从观众的视角转换为影视制作者的视角;这更是一种意识的转换,意识先于行动,培养良好的视听思维习惯,将有助于我们读解影视作品并最终走上创作之路。
这本书从向你讲解什么是“镜头”开始,每一章、每一节,把我们惯常印象中的银幕之梦、银幕之诗,分析得细致入微。镜像被打破的过程,也是理性认识被重建的过程。渐渐地你将发现,那些让我们投入、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忘我的影视作品,并不纯粹,并不神秘。解除神秘魔咒的有效途径,就是读解文本背后语言的奥秘——如果这些由影像和声音的形态组合的织体,也可以被称之为一种“语言”。近百年以来,尤其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电影语言学、电影符号学便几乎是与电影艺术共生的科学。热衷于电影这一艺术新形态的学者们,花费毕生精力,探寻这门假设的“语言”得以叙事的秘密。不过,相比于文字语言,对于电影语言叙事秘密的探索,可能才刚刚开始。
本书把理论视野依托于感性实体。影像、声音与剪辑这样的结构方式,可能不足以包含对于视听语言的研究的全部,却有着直观的逻辑基础:我们将从“看”和“听”两方面研究视听语言,从“单个镜头”到“镜头与镜头的组合”研究视听语言。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样的结构方式,就像是读解单个的文字组合成完整的篇章的过程——任何宏大的文本都是从最基本的单元开始建构的。导演创作离不开分镜头脚本,影视制作从无到有的起点,也是从第一个镜头的拍摄开始。我们将深刻理解:每一个看似随意的镜头,都不是偶然的,甚至是别有意味的。读解影视作品时,我们首先必须考量的一个问题正是:镜头在哪里?寻找镜头,更重要的是,理解镜头,树立视听思维的理念,培养自己用镜头语言说话的习惯,是我们专业学生读解每一篇影视作品的起点,也是我们从事影视专业的起点。
在阅读完本书之后,我们不妨问一问自己:你理解了镜头没有?你进入了视听思维的状态没有?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在完成了观看的角色与立场的转换之后,再一次面对我们当下视觉文化生活中的大量的影视作品时,我们得到的可能将不再是被娱乐、被煽动,我们将会对文本的创作投以理性的反思。就像是在大一同学写的影评中,我们常常读到太多的“感动”;而在高年级同学的影评中,我们将越来越多地读到“镜头”、“入画”、“运动”、“剪辑”这样的词汇。这是一种学习的收获、进步、成长与快乐。
作为最新成果的体现,我们援引了较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甚至是近几年最新上映并广受关注的影视作品,同时,也照顾到了影视经典。在观看当中学习,在例证当中理解,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学习,思考,观看,热爱。多去观看、带着思考去看,也是影视专业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不仅可以进一步锤炼我们那刚刚培养成的视听思维习惯,它更在无形中使我们积累了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底蕴,从而进一步培养自身对本专业的兴趣。由学习到热爱,由热爱再学习,学习的过程将会富有生机与动力。
本书2006年开始撰写,自2007年10月第1版出版以来,反响良好,并被数十所高校选为相关课程的教材。本书的作者团队在使用该教材进行长达六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形成了一些新的观点,这些新内容在第2版中得以体现。本书融汇、整合了作者团队近几年专业教学的经验以及国内外相关专著的成果。不过,因为知识结构以及年龄、学养的局限,本书的完善与更新,将永远是现在进行时态,我们期待着后来者的见解,也做好了不断更正与丰富自我认知的准备。
本书作者之一彭骄雪女士,于2007年第1版出版之前就不幸在花样年华因病辞世,留给我们永久的喟叹。该书的每一次重印和修订,都当被看作对彭骄雪女士永久的纪念。另外,值此出版之际,我们也要感谢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戏文系系主任吴毅教授对于本书出版的认真指导和无私支持,感谢所有对本书的出版给以帮助的老师、同事和朋友!